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是重要的外部原因,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任…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6月15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我们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一、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习,要学生自己做,动力在于学生”。显然,他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因而…  相似文献   

3.
开放式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获取、验证、深化和运用知识,增强能力,接受教育的教学方法。就其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而言,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优点:第一,开放式教学注重把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多练、多思考、多参与,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二,开放式教学的突出特点是课堂教学由过去单向式的“教”向“教与学”全方位的交流转变。学生由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去思考、探索问题,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教学中心…  相似文献   

4.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政治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培养学生的重点从“学”转到“做”,从“知”转到“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认知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中心。政治教师在讲究“教法”的同时必须注重  相似文献   

5.
关注人的潜能开发,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时下,不少教师对个性培养存有模糊认识,把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对立起来。他们以为强调培养个性就是否定全面发展,否定素质教育。从心理学角度看,个性培养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实践,形成自觉自立的个性品质,并形成个性特长。只有当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以后,人才能够更自觉地、更充分地、更主动地去全面提高基本素质。个性完善与全面发展同步推进,个性推动了发展,发展丰富了个性。个性培养是素质教育理论付诸实践的支点,它使有着丰富内涵的素质教育具有操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既不是孤立的理论,也不是某种具体的方法,而是以学生个性作为支点,在弘扬人的主体性中提高和完善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思想。长期以来,我们基本上是“划一性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要突破陈旧模式,转移到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上来。(一)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杨振宁先生在比较中美教学方法时指出,中国传统教  相似文献   

6.
乐学教育要求教师把被教育者的要求愿望,以及要让他们知晓的道理,暗含在轻松、愉 快的气氛、情境之中,使其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过程。  “乐学”对教学活动起重要的催化作用。表现在:  (一)“乐学”能亲密感情,是沟通教学双边活动的桥梁。  使学生从空间上、心灵上去缩短与教师的距离,把思想政治教师看作“乐”的偶像,“ 乐”的朋友,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好师生感情,形成十分融洽的师生关系。所以说,乐学是促 使教学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走向统一的桥梁。  (二)“乐学”能激发兴趣,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磁石。 学生的…  相似文献   

7.
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活动“教”与学生的活动“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对政治教师来说,教学过程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保护青少年不受精神污染;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则是一个自觉地、主动积极地学习,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教  相似文献   

8.
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是教育改革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一、关于“教材”向“学材”转换的定位思考我们已无法考证也无需考证,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课本称为“教材”的。什么是教材?能不能说课本加教法等于教材呢?我看不好反对。我们当教师的就是依据课本进行教学,课本就是我们教学的材料,因此,把课本称之为教材我们已经习惯了。今天,当我们强调确立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这种习惯要改变,要转变思维定式。课本既然可以成为教师的“教材”,为什么不可以成为学生的“学材”呢?既然学生是主…  相似文献   

9.
目标内化实际上是教育者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信息的传递实现老师的“知”向学生的“知”转化的过程。当然,这种“内化”不是过去传统教法中,由教师单一地输出传递信息,学生被动地单纯地接收信息的单向活动。而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两个积极性的双向活动。具体做法是:首先,在学生目标预习的基础上,针对教学难点、空点形成的“疑团”,由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讨论的过程是发扬民主、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探讨的过程。具体如何实施讨论,形式可以多样…  相似文献   

10.
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不断进行教育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思想政治课在中学各学科中属于较枯燥的一门学科,“教师难教、学生厌学”,这种现状背离了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主阵地的宗旨。如何使学生喜欢政治课,在学与做中既能学到知识、增加本领,又能提升品德修养,是对每一位政治教师提出的挑战。在这方面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学生当“主演”法  此方法旨在确立学生在政治课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由“主演”退回到“导演”(即主导)的地位。  长期以来,教师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和…  相似文献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上来,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中心议题。然而,长时间来,重教轻学的现象相当严重,学生不会学习普遍存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也不例外,它已直接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已引起不少教师的重视。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授人以渔”。不仅要把学生领进知识大门,还要把打开知识宝库大…  相似文献   

12.
某中学,有一政治教师提问学生:“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只有内因没有外因也会发展变化的事物呢?”出于教师意料之外,有个学生与众不同地回答说:“存在,宇宙发展变化就没有外因”。他的回答引起师生的兴趣和争论。这个学生的回答对不对呢? 应当说,教师所提的问题,是指具体的事物,而不是指整个宇宙。唯物辩证法认为,就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言,它的内因和外因是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缺一不行的。但它首先把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做是事物的必然的“自己运动”,主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始终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和“学”是一个事物矛冒着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反映敏捷,而现行教材的可读生、趣味性都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每一个问题都要“用心”去讲,必须把学习约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精讲,重在点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一些具体事实和道理,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二、讲与练的关系。讲是为了导,练是为了知,二者相辅相成。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是给学生创设…  相似文献   

14.
“先学后教”是指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学习过程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自我建构,教学过程由教师的单向传授变为师生的双向互动和多向交流,是当代建构主义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5.
统考后集体阅卷,学生考卷中出现的某些错误,诸如“无私的母爱使我耿耿于怀”等,一旦被老师发现,便“奇文共欣赏”,成为茶余位后的绝好谈资。于是,在哈哈大笑之后,各自发~通“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之类的感慨。平时教学中,此类情况也绝非少见。被嘲笑者,自有浅薄荒唐之处,嘲笑者难道就能心安理得么?要知道,你现在嘲笑的牙是别人,正是自己所教的学生!教育学认为,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学得好坏,关键在于教师“导”得如何。如果“导”得不科学、不灵活,甚至根本没有“导”,那学生是不…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矛盾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这个矛盾统一体的双方。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担负着组织者、指导者、启发者、讲授者的责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说教师是“主导”。同时,教学过程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学”的过程是“教”的过程的目的和归宿,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和学的辩证关系,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极为重要。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应如何发挥这个主导作用呢?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理解和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是当前教师们极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文章正确地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于是有的同志就产生了疑问:“是不是学生的学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要矛盾方面呢?”我们说,不是的。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师的教授活动仍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矛盾方面。它主导着教学活动的产生、发展和结束。而学生的学习是次要矛盾方面。它通过教师的作用而加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但是,教必须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问题是近年来国外教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问题己引起国内学者和教师的关注。主体参与是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自身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能力的人。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因此学生以个性的凸现,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兴趣等参与教学活动将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灵魂。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之所以不讨学生们的喜爱,究其原因有很多,但学生课堂参与不够或参与程式…  相似文献   

19.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属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整个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教师工作范围内特殊的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品德修养的依据,也是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一种保证。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品德修养,是做教师的根本。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生就“尊其师,信其道”,就听老师的话,自觉地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现实教育中,这一思想仍然适用。教师能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就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把适应应试教育的教师转化为适应素质教育教师,需要引导,需要雕琢。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要得当,处事要适时,组织要巧妙。而我校现有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兴办新世纪一流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决定精心扎实地构建“教师队伍整体优化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