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会龙 《思想战线》2012,38(4):141-142
一、国家认同的研究缘起:从社会学到政治学国家认同问题,主要起源于西方社会学家对本国内不同族群与国家的情感、与国家的关系和独特的族群文化的研究。20世纪初期,汤姆士、涂尔干、马克斯·韦伯等人对民族、种族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种族)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罗伯特·帕克和露丝·本尼迪克特等,构建了一套种族关系周期理论,提出族群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是社会性的而非生物性的观点。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多民族国家或者多民族社会内部的各个民族群体对国家的认同问题,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的关系演变问题以及民族关系的总体发展趋势问题,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  相似文献   

2.
当代文论中,种族和后殖民理论颇受关注,并呈现多元化的理论批评态势。种族是一种区分人类群体的标识,生物学范畴下的种族,是根据人类基因的遗传差异及其生态环境、身体形态等因素,对人类群体进行的科学分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种族更倾向于被看作是一种附加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对特定人群的某种偏见及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对现代性全面反思所形成的对传统文化权力和话语霸权的质疑不断涌现。其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当代白人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此语境下反传统话语霸权的最强音,他以其鲜明的创作风格与特色,书写了后殖民语境下族群社会生存所遭受的诸多危机与困境,并据此希冀寻求后殖民主义社会种族和解之法器与民族国家民族共生共荣自我救赎之路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民族理论及其实践存在一些缺失,民族研究中引入族群理论是必要和可行的。族群和民族是两个互补的范畴,族群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时应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族群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学术界多有争论,其中重要的争论点是关于族群划分、族群认同以及族群互动。论文从梳理国内外族群相关理论入手,探讨重庆民族地区族群互动的特征、模式及其与社会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以期在分析重庆民族地区族群互动的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把握民族互动的基本规律,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族群社会心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模糊界定,难于给研究者提供科学的、明确的研究方向。文章分析了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者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观点,并引入人类学的“族群”概念,提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为族群社会心理,而不是一般的民族心理。民族心理学研究并非一般心理规律和意义的研究,而是具有特殊性和具体性的研究,是在社会实际场景中,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才能完成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贵州屯堡人是起源于军事移民的汉族群体,他们在漫长历史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复杂多变的族群互动现象一直是民族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近几年来多集中表现为居住格局、语言学习、民族通婚等社会交往内容的族群互动研究,探讨其对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启示。对此,一改社会学视角,基于历史视域提取贵州屯堡人族群互动演变过程的感性变量、组织变量、支配变量以及制度变量,通过聚焦贵州屯堡人族群互动的共享性记忆,以点带面,揭示民族关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发展轨迹,体现历史价值规范中的民族真善标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族群关系的视角,论述了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对马来人与华人的族群关系产生的影响。从总体来看,新经济政策的正面效应可以说大于负面效应,它提高了马来人的经济地位,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马来人和非马来人之间种族冲突的经济根源,从而为种族关系从隔阂对抗向共处共荣的转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它对族群关系的负面影响也是长久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李晓明 《前沿》2010,(22):148-151
"族群"概念是西方人类学研究社会实体的一种范畴分类法.任何族群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族群共生和繁衍历史,并且都离不开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之上的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族群认同是族群意识的基本构成,也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族群认同在族群内外的和谐关系构建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和研究"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对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族优惠政策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促进少数民族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族群认同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内核,是形成和凝聚一个族群的本质因素。由于族群认同具有"社会建构性",所以必然会受到民族优惠政策的外在影响。结合族群认同的"社会建构性"来分析我国民族优惠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对我国的民族政策分阶段地加以认识,在新形势新问题的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云南考古材料看氐羌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民族史学界一般认为,先秦及两汉时期,在今天的云南省居住着百越、氐羌和百濮三大民族集团。云南民族史诸专家对于这些族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相比之下,云南考古学界对这些族群的考古文化特征还研究得很不深入。近年来,笔者与云南考古界同仁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如对百越族群的考古文化特征,曾有《云南考古材  相似文献   

11.
考古人类学的族属研究注重考古学文化问题,其关健在于理解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中人群集团的历史真实。应用"族群边界"的族群认同理论中的"情境族群"和"根基小族群"概念分析河套阴山地区北方民族遗存的族属问题,关注族群的构建过程,可以建立某种识别判断"根基小族群"性质遗存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比利时1830年独立建国,实施单一制,以法语为官方语言,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国内地区民族分离问题实行族群联邦制。然而,族群联邦制并未解决困扰比利时的国家整合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弗拉芒地区的独立倾向。该研究尝试超越制度主义范式局限,从历时和共时视角剖析比利时族群联邦制的生成和运行,探究导致国家民族共同体构建困境的深层机制。族群联邦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相关国家是否经过真正意义上的内生性国家建构,国家民族共同体能否在单一性和多元性之间达成均衡,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比利时族群联邦制的危机归根结底在于超越族群分隔的包容性国家民族共同体的缺失。两大主体民族——瓦隆和弗拉芒之间从建国前到建国后,自始至终缺乏保证联邦制健康运行的“联邦共同意识”。  相似文献   

13.
跨界民族的不平衡发展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主要体现在族群规模、经济发展、政治认同、社会适应与文化流变等方面.研究表明,跨界民族的政治认同倾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程度对族际关系的影响最为重要.同时,族群规模和文化流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民族、种族和宗教相互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且对一个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关系重大。我国加入或即将加入的国际人权公约对民族、种族和宗教相关的犯罪行为已经作出了明确规定,我国有必要以国际人权公约的规定为参照检视我国刑法在民族、种族和宗教犯罪上的规定,作出与我国实际相符合、也与国际人权公约相一致的修正。修改现有相关犯罪的构成条件,增加我国刑法没有规定但危害严重的民族、种族和宗教犯罪。  相似文献   

15.
传统社会中,族群认同主要体现为本族与邻近族群互动过程中排斥与接纳的边界建构结果;而在现代背景下,传统的控制日益变得薄弱,日常生活不但受到来自地方性的影响,同时受到全球性浪潮影响。国家民族识别对族群的重构、交通和通讯设施的改善,都使族群面临着多样性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也体现出新的特征,以帕西傣作为研究对象来对这些新的特征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和地方性的互动进程中,穿梭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旅游者凝视"无处不在且影响深远.在旅游者凝视作用下,民俗村中的族群文化被彻底符号化与商品化."旅游者凝视"作为一种隐形力量,支配着特殊旅游场域的建构,改变了族群文化的存续原则,割裂了民族演员的族群认同,生产着有别于原生态文化的各种"奇风异俗",造成族群文化的移植.民族演员面临着对自身不断重新界定并形成新的族群认同.民俗村内文化的移植对族群原生地的民族文化传承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多民族国家一体化建构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它的实质是解决多民族国家内的不同民族(族群)超越民族底线的政治认同问题,它要求以认同性政治建构、合法性政治建构、渗透性政治建构、参与性政治建构以及分配性政治建构为途径,培养国内各民族(族群)的国家公民意识,其核心是要求各族群融入一个国家民族(国族)之下.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民族识别后,分布在云南东南部的孤人被划入彝族。孤人集体记忆、语言、服饰有其文化独特性,在地方性的族群互动情境中建构孤人族群认同意识,并对彝族身份感到疑惑。民族识别后的50年,体现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使部分孤人已经接受彝族支系的身份认同。孤人在认同彝族与认同孤人之间表现出层次性和情境性。近年来,孤人被地方精英发明为"古代僰人后裔",孤人认同意识又得以强化。孤人的个案反映出国家族属认定、族群自我表述、社会变迁因素对族群认同建构的影响,可为今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支系族群与尚未识别族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马来西亚是典型的多元族群国家,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是马来西亚最主要的三大族群。其中,占人口大多数的马来人和华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借鉴马来西亚政府处理族群问题的政策,总结其在处理族群问题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多元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小学(华小)是以华语为媒介语的小学。现今一些华小,学生的族群背景已开始从单一种族走向多元种族,即从早期以华裔学生为主到近期非华裔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学生来源不再维持单元化。多元化的学生背景给教学和行政带来了改变,尤其是校内的交际语言。根据对一所多元种族学生的华小所进行的观察,全校学生不只是华裔,三分之一是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校内的各族学生并用华语、马来语或其他各自母语来沟通。老师中也包括不谙华语的马来教师,因此校内行政运作的语言是华语和马来语并用,但逐步转向单用马来语。华小的各种改变和现状调查对国内外关心华文教育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华小学生和教师的族群和母语背景不再单元化,意味着华文教育本质发生变化。华小走向多元化,是华文教育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