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道酬敬     
业精于勤,然“勤”的本源是什么呢?近日,在读《千古一帝康熙》时,得知康熙对“五知”(知敬、知勤、知止、知慎、知学)一以贯之,其中首知是“知敬”,之后豁然开朗,本人认为“勤”的本源是“敬”。进一步理解“敬”是知、“勤”是行。敬是发自内心的思想,勤是具体的外在表现,但不全来自敬之思想的支配,知行合一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知”应在第一位,也即敬字当先,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更能够指导人格修养的形成。但当“知”之后,“行”更重要,因“行”难。  相似文献   

2.
“现在时”这个概念,许多人不懂,汉语语法中是没有这个概念的、“现在时”在英语语法中是相对于“过去时”、“将来时”而言。“现在时”是个动态概念,是当前的、发展的。说不定这会儿的“现在时”,一会儿就成“过去时”,明儿的“将来时”,待会儿就成“现在时”?说为官是个“现在时”,不是发明,更谈不上创造、江泽民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警示全党干部,“参加革命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什么?”此“三问”,其实质就是警戒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毕竞为官是个“现在时”,当常思身前身后事。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在本性上是讲“大道”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大道,便与善有关。儒家说“止于至善”,道家说“上善若水”。这里所说的“至善”、“上善”,很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爱”。墨子主张“兼爱”,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和墨家是“显学”,也就是说,“至善”和“兼爱”的理念是当时中华文化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4.
雄关怀古     
秦伯益 《党政论坛》2009,(12):58-59
“关”的概念,我最早是小学时在上海跟父亲看京剧时获得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文昭关”伍子胥一夜急白了须发,杨延辉“盗令出关”见老母,诸葛亮“天水关”收姜维,“葭萌关”张飞战马超等。虽然那时我并不知道“关”的确切意义,也不知道这些“关”在那里,但总感到“关”一定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是兵家征战地,是商旅往来处,是“关口”、“关卡”、“关隘”。因此,攻者必叩关攻城,守者必据关守险;逃亡者要伺机出关,追捕者则凭关拘人。因此从小就对“关”有。种神秘,一种崇敬,一种安危所系、存亡所赖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你”是谁?当古希腊的哲人们争论“始基”、“自然”时,苏格拉底就提出:“认识你自己”!“你自己”──“你”,无疑是指“人”(“个人”、“众人”、“人类”)。那么,哲学要揭示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你”?一、超越“死亡”:哲学的“人文”指向“你”的“本质”问题,是与“死亡”问题密切相关的。“你”即使作为生活中的“同一个人”,也具有三种“不同”的“意义”:就“自然时限性”言,“你”是“必死”的人(“必死”表征“你”的“时限性”);就“社会时代性”言,“你”是“会(懂得──怎样去)死”的人(“会死”表…  相似文献   

6.
时下,曾有个别干部“狂言”频出,什么“反对我就是反对党”、“你是代表群众还是代表党”,等等。这些狂言折射出一些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最本质的原因是没有弄清楚“权为民所赋”的道理,从而导致失衡、失言、失度。要养成干部的良好言行,应以“三得”防止“三失”。  相似文献   

7.
高飞 《学理论》2009,(31):32-33
孝伦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孝伦理封建性的糟粕主要是“忠孝相通,移孝忠君”、“无违亲意,绝对服从”、“父母之命,包办婚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知情不举,父子相隐”、“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三年守丧,礼仪繁缛”、“伤身自戕,悖理反常”等。孝伦理有益社会的部分是养亲悦亲,双重赡养;无违有度,从义谏亲;由里及外,敬重尊长。孝伦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地位表现在它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村民之间和谐的基础;是和谐农村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公安院校应主动适应公安教育招录体制改革的大趋势,未雨绸缪,积极探索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侦查策略与措施新的教学模式应是“教、学、练、战”一体化。“教”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学”是学生的主动学习,“练”是通过实训教学,不断演练,强化技能,“战”是通过公安业务实践检验教学成果,促进教学。  相似文献   

9.
“公”字产生于“私”字以后,有三项基本义:背私、平均、公开。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公字词族、公字语族,它们饱含着“公”字原义,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正方向、正价值,蕴含着“社会公众”须得“公共”遵守的要义。廉政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廉政途径也多种多样,从“公”字文化中寻找,“公开”是廉政的必由之路,其中“公务员公开财产与收入”则为关键点,是廉政建设有效的途径,可行的途径,重要的途径,低成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干部能上能下,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关键在于确定什么样的干部应该“下”,怎样让他们“下”来,如何安置“下”的干部。要转变“官”念,创造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环境。从加强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人手,破除“唯官是尊”、“上荣下辱”:“下必有错”、“不犯错误不下台,不到年龄不退职”等错误思想认识。要正确界定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具体标准,解决好干部“下”的标准过于笼统、不具体、难以把握的问题,切实做到“上”能服人,“下”有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强  王小娟 《学理论》2010,(24):98-100
“道”是“德”的根据,“有”“无”统一是“德”的思维方式,“无为”是“德”的表现形式,“自然”是“德”的存在状态。“德”是“自然”的基础,“自然”是“德”的归宿,也是《老子》中为什么要强调合乎德性地行动的真正动因。因此,《老子》是以德性论为核心的,主要是解决“德”的危机,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内容提要     
《党政论坛》2014,(13):1-1
常宗耀的“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梦’”一文指出,矾政治学视。野来分析,“中国梦”是由“中国梦”意识、“中国梦”制度和“中国梦”行为构成的协调有序的社会系统组成。其中,“中国梦”意识是“中国梦”的灵魂,“中国梦”制度是对“中国梦”的规范要求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任万明  赵征 《学理论》2009,(27):96-97
戴震他从多个方面展开对意见之理的探究和批判。在戴震看来,阻碍人们获得理义和真理的原因不外乎两个,即“私”和“蔽”。“私”乃是“欲之失”,“蔽”乃是“知之失”。为了避免和克服“以己之意见”为理,达到“心之所同然”的理义,就必须“去私”、“解蔽”。“去私”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解蔽”的途径和方法则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相似文献   

14.
荣庆印 《求知》2001,(5):17-18
江总书记代表中央提出“三讲”的要求以后,去年以来又在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以加强廉政建设、端正党风,使我们党很好地担负起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真正做到“三个代表”。但是“三讲”教育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而做到“三讲”则是个实践问题,我们教育的目的正是要党员干部“做到”。所以,我们现在提到“三讲”,它是一种要求、一种标准,而不是坐而论道。因此,我认为要真正做到“三讲”,一点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也离不开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两者相辅相成,存在于同一个统一体。把握这一辩证关系,是搞好工作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霍中华 《学理论》2010,(6):45-46
学风的特性表现为主体性、学习性、群体性、恒久性。学风的主体无疑是学生,包含学生的个体与群体,学生党支部应在“主体性”上发挥“教育功能”。学习性主要表现为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党支部应在“学习性”上发挥“示范功能”。学风是群体的一种行为习惯,学风建设应在群体中进行,学生党支部可以在“群体性”上发挥“凝聚功能”。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风、学风、党风”三风联动,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学生党支部应在“恒久性”上着眼于“抓党建促学风”发挥“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16.
杨敏 《学理论》2010,(23):183-185
“宗经”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根本思想。刘勰“宗经”的主旨在于论文,而具体落实在“正体”这一问题上,这一过程则是通过“体要”这一范畴来统贯的。基于此,试从体式、体貌、体性、宗经与通变几个方面论述刘勰通过“宗经”来“正体”的主旨,认为刘勰“宗经”的文学思想不是空洞的复古,更不是托圣人以自显,“正体”是“宗经”观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7.
这次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四位一体、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有机统一。其中,“照镜子”是前提和基础,只有照准、照透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才能有的放矢、不放空炮,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不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加强干部监督工作,是新时期事关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切实加强八个“危险”方面的重点监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危险对象”,即指已有违法乱纪苗头的领导干部。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要通过与信访、公检法、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联系,或根据群众举报、媒体曝光等途径,了解有关信息,对已有违法乱纪苗头的领导干部,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安装“警示器”。二是及时“敲警钟”。三是经常“提个醒”。四是常打“预防针”。五是建立“跟踪档”。二、“危险年龄”,即指腐败…  相似文献   

19.
宛诗平 《党政论坛》2012,(19):63-63
近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在给复旦大学研究生的毕业致辞中,劝告毕业生“不要尽想着有用”、“不要过于追求效率”,“不要急于加入竞争”。她提出的这三个“嘱咐”引发不少年轻人关注和热议。王安忆的三个“嘱咐”概括来看,分别是“无用之用”、“过程之美”、“竞争之失”,笔者以为,“王安忆三嘱”看似浅显.其实都是王安忆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读之品之,恰似一壶香茗,沁人心脾,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游宇明 《各界》2011,(9):1-1
咱们这个社会比较推崇“会来事”、“会做人”的人,“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许多人的人生哲学。看重原则、讲究坚守的“书生气”一向遭贬斥。然而,在我看来,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需要的不是世故、圆滑,恰恰是“书生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