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330例体表创口与愈后瘢痕长度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探讨体表创口与愈后瘢痕相互关系。在 330例不同年龄的伤者的不同部位的钝、锐器伤口 ,用精确的测量方法 ,在伤后 3d内、伤后 1个月、伤后 3个月进行测量 ,并计算创口愈合成为瘢痕的收缩率。在伤后 3个月面部瘢痕的收缩率为 15 4% ,躯干、四肢瘢痕收缩率为 13 6 % ,头皮瘢痕收缩率为 10 1%。不同致伤物形成的创口 ,在伤后 3个月时 ,不规则钝器创的瘢痕收缩率为 16 1% ,锐器创的瘢痕收缩率为 11 2 %。结果表明 ,创口在伤后 3个月时 ,面部瘢痕收缩率最大 ,头皮瘢痕收缩率最小。不规则钝器创的瘢痕收缩率值比锐器创的瘢痕收缩率值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验证结构光三维扫描技术测量体表规则或不规则损伤瘢痕的长度和面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探讨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软尺、游标卡尺+细线法、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分别对30例模拟条状瘢痕与50例伤后条状瘢痕的长度进行测量,以长×宽、薄膜描记结合坐标纸法、像素法、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分别测量35例模拟片状瘢痕及15例伤后片状瘢痕的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构光三维扫描法测量的模拟条状瘢痕长度与标准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表面曲率较大且大面积不规则模拟片状瘢痕和伤后片状瘢痕进行测量时,结构光三维扫描法测量结果与标准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对50例伤后条状瘢痕长度进行测量时,两名操作人员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8,同一操作者两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为1.000,与游标卡尺+细线法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6。结论采用结构光三维扫描技术测量可获取体表瘢痕的立体信息,对瘢痕长度和面积的测量不受部位、体表曲率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大鼠皮肤钝器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M  Huang PJ  Liu M 《法医学杂志》2003,19(1):13-15,F003
目的观察大鼠皮肤钝器伤后VEGF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大鼠皮肤钝器伤后不同时间(1h、3h、6h、12h、1d、3d、5d、7d、9d)VEGF的表达情况,并用MIA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象分析。 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有低水平VEGF表达,钝器伤后VEGF表达逐渐增加,于伤后7d达峰值,伤后9d开始下降。 结论皮肤钝器伤可诱导VEGF表达增加,其时序性变化可望作为一种客观指标用于法医学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4.
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临床诊断、治疗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利用MSCT与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虚拟解剖,因为具有非破坏性、可显示特殊部位损伤形态、分析快速且便捷、便于证据保存和出示等特点在法医学尸体解剖中日益凸显优势.在法医损伤学研究及实践鉴定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文章综述了利用MSCT与三维重建技术在锐器伤、钝器伤、高坠伤、交通伤等实践领域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实践检案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探讨多层螺旋CT与三维重建技术在法医学损伤鉴定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家兔死后体表锐器损伤出血现象进行研究,以期能够贴近实际办案需要,找到一个更为实用的鉴别生前锐器伤和死后锐器伤的方法。方法家兔脱毛,制作锐器损伤模型,采用大体观察结合HE染色镜下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死后锐器损伤出血量均较少,随着时间延长出血量减少,出血速度慢。死后30min的锐器损伤在形成过程与生前损伤有所区别,但在死后12h肉眼观察结果与生前损伤难以区别。死后1h以上的锐器损伤与生前损伤不同之处在于创缘不会被血染。结论位于尸体低下位置的死后30min内的锐器创与生前锐器创的区别是出血量相对较少。死后60min-90min的锐器伤出血量少,创缘皮肤不被血染,肌肉的出血较局限,与生前损伤相鉴别较容易。  相似文献   

6.
在法医学鉴定的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需要推断致伤时间及损伤是生前或是死后造成的问题。本文通过实验对大白鼠皮肤在钝器伤后1小时内其损伤组织中的组织胺与5—羟色胺(5—HT)的含量变化进行观察,同时对生前伤与死后伤中组织胺与5—羟色胺的含量变化进行比较,探讨钝器损伤后局部组织的组织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捅创论(附尸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尖无刃的细长钝器,沿其长轴戳入人体形成的创伤应命名为捅创。国内外现有的法医学书籍很少甚至没有描述过此创,个别作者将其归入锐器刺创。本文作者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不仅该创的致伤物为无刃无尖的棍棒类钝器(如木棍、木桩、手杖、擀面棍、铁锹把、竹竿、筷子、钢筋)而且成伤机制、形态学变化也与锐器刺创不同,应属于钝器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组织周围C-FOS、AQP-4表达的时序性变化规律,分析评价其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SD大鼠开放性脑挫伤模型,于伤后0~168h不同时间点取挫伤区脑组织,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合图像分析及统计学技术进行分析,并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大鼠脑挫伤后0~168h时间内脑皮质挫伤区内C-FOS、AQP-4的表达随损伤时间的变化呈明显的时序性变化,C-FOS阳性表达于伤后12h、AQP-4阳性表达于伤后72h分别达高峰。根据实验组各时间点IOD值,分别建立根据C-FOS、AQP-4表达推断损伤时间的回归方程。结论脑挫伤部位C-FOS和AQP-4的表达规律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鼠皮肤挫裂创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大鼠皮肤钝器伤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皮肤钝器伤后1h、3h、6h、12h、1d、3d、5d、7d、9d ICAM-1的表达情况,并用MIA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有低水平ICAM-1表达,钝器伤后ICAM-1表达增加,伤后7d达峰值,伤后9d开始下降。结论 皮肤钝器伤可诱导ICAM-1表达增加,其时序性变化可望作为一种客观指标用于法医学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牛角对人体的损伤形态特点及其成伤机制,阐述牛角损伤的规律和特点,为此类案件的鉴定提供法医学依据。方法通过对2004—2014年黑龙江省垦区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受理的100例牛顶人死亡的数据归纳,对牛角成伤部位及形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被害人仅胸腹部、腰背部、四肢与牛角、牛头接触部位有特征性损伤,多数皮肤创口有锐器伤特点,皮肤软组织出现条形"竹打中空"样棍棒伤的特点比较明显。结论牛角可以在人的胸腹部、腰背部、四肢形成类似锐器伤、棍棒伤等非特征性损伤,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仔细分析甄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