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居霞  胡丽莉 《实践》2013,(7):11-14
“沉下身子,转变作风,干部围着百姓转”,在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就活跃着一支这样用行动、用脚步、用真情围着百姓转的党员干部队伍。“只要群众有所需,党员干部就要有所为”,这便是土右旗党员干部时时刻刻挂在嘴边的话。近年来,土右旗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实践中,顺应农村工作的新形势和农民群众的新要求,不断探索群众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总结形成了以“四进家门、五措梯进、六个一遍”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四五六”工作法,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党员干部的一致认可。  相似文献   

2.
创先争优活动中,江苏省南通市在总结基层经验基础上,在全市县、乡、村三级普遍推行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制度,把方便让给人民群众、责任留给党员干部,使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探索了一条实践基层党组织核心任务和基层党员干部基本职责的有效途径,有效联系和服务了群众。  相似文献   

3.
毋庸讳言,当前在党的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少数高高在上、对群众缺乏感情、不了解群众实际需要的党员干部。有的党员干部把群众的意见看做是废话,把群众当做“刁民”;有的党员干部漠视群众疾苦,“嫌贫爱富”。某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在腐败案件中落马,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也是党员干部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党的群众路线中,核心观点是“一切为了群众”,它是立党为公的一种根本理念。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它就是党员干部指导、支配自己的一切社会行为的根本思想依据。因为,党员干部只有真正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观点,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自觉地努力做到一切依靠群众,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一切为了群众”六个字言简意赅,包含着党员干部要正确看待自己和正确看待群众,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身份意识和价值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党员干部若要真正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理念,其一是应该树立正确的自我身份意识:自己在社会中乃是亦“官”亦民;其二是应该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意识:自己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工具,必须勤奋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张方平 《党课》2010,(8):69-69
毋庸讳言,当前在党的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少数高高在上、对群众缺乏感情、不了解群众实际需要的党员干部。有的党员干部把群众的意见看作是废话,把群众当作“刁民”;有的党员干部漠视群众疾苦,“嫌贫爱富”。某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在腐败案件中落马,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宗旨观念淡化、主仆关系颠倒。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少数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问题直接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危及党的执政基础。、我们从三个维度提出解决的思路:一是确立人民第一理念,教育党员干部用好手中的权力,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二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彰显执政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夯实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以科学的群众工作方法为抓手,提高党员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和能力,保障群众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7.
蔡林慧 《唯实》2005,1(11):23-25
新时期,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中的主体作用,需从四个方面入手:增强党员干部代表群众利益的自觉性;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示范、引导作用;党员干部要融入社会群体,培育群众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创新思想教育方法,启发群众自我觉悟。  相似文献   

8.
加强党性修养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发展和成长的必修课,也是每个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基层党员干部肩负着直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重任,是党在基层的领导力量,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基层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尤为重要。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从理论、政治和道德三个维度不断加强党性修养。  相似文献   

9.
继承和创新理念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做好群众工作的强大传统优势。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进一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导致当前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持续面临许多复杂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要实现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就必须使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理念进行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0.
10月31日,中共辽宁省委在辽宁大厦召开“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实践活动动员大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文岳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把开展“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活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载体,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主体作用,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让党员干部受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一心为民动真情,五年政委民满意”这是湖北省谷城县人民送给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肖初良上校的一副对联。肖初良之所以受到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关键是他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坚持人民利益第一。他心里始终装着群众,看问题、办事情,一切都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党员干部应时常想着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满意不满意,是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党员干部要经常用群众这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群众是否满意,是衡量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工作标准;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员干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阐述南通市关于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实践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分析保持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必须把握好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开展“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实践活动中,抚顺市顺城区党员干部深入困难家庭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到了“身入、心入、情入”,使党员深受教育,让群众感受到了温暖和真情。  相似文献   

14.
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对党员干部来说,是一种政治要求,也是一种工作要求,更是一种人格要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群众意识淡薄,缺少对群众的真挚情感;与基层群众密切联系不够,服务不够;自身人格形象不佳。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践行“为民务实清廉”崇高风范;积极主动与群众交流情感。  相似文献   

15.
近日,来自江苏南通市各界的评议代表,对南通市级机关95个部门和单位的2011年度作风建设情况进行了评议,参评人员从往年的干人首次增加至万人,保证了作风建设成效的评判权真正掌握在群众手中,让群众广泛参与成为了南通党建的一大亮点。南通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立足于建设服务型党员队伍,在全市推广了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的新机制,通过发挥党员干部的职能优势和专业特长,无偿为群众代理代办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事务。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新要求;是化解党在基层执政风险、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是改善民生、推动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锻炼党员干部、改善党员干部作风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清醒认识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存在的内部、外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积极探索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途径:加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教育,增强直接联系群众的自觉性;贯彻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让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化;致力于创新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让直接联系群众常态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工作的实施办法》,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党工委努力搭建民意沟通桥梁,推进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 畅通联系渠道。党工委对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提出明确要求。每位班子成员要定点联系1-2个社区,重点联系2—3名党员,动态联系3—5户居民家庭,收集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党员领导干部、党员干部与居民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接触,直接听取群众的意见,增强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深受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18.
焦裕禄同志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为党员干部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出了深刻的阐释,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和表率。我们学习焦裕禄精神,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并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党的威望、崇高的理想等急需可见可感、可观可知的实体参照,而党员干部就是党在现实生活中最可感可知的形象。这就要求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将党性修养与人格魅力相结合,使广大人民群众能从党员干部身上感受到党的亲切与温暖。因此,我们要做到“三个结合”,以党性修养铸就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0.
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是实现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种操作性思路,是防止党执政后脱离群众这一最大政治危险的有效应对策略。但在党执政的社会环境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要求,应该探索干部党代表接待选区群众、党员干部下基层同吃同住同劳动、党员干部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和制度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