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学者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外学者称改革开放为世界造就了“中国奇迹”。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外国学者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将眼光投向中国,就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成就、问题、世界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评价。应当说,对于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国外学者是难于做到全面而深刻的判定的,因而如果不拘泥于“全面性和深刻性”来要求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仍然发现其中的不少研究和结论是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2.
国外有关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过程中,对中共建立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及中共党史人物、毛泽东思想及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等作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研究问题的新视角,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等,对我们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今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日本学者石川祯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的确,该书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石川祯浩下了很大功夫进行考证,取得了有益的成果。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在中国研究中共历史的学者圈内早已不再成为问题。比如,当时《晨  相似文献   

4.
国外学者在对新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围绕着新中国创建的历史意义、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失误的根源、建国后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的评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性等问题,形成了不同模式的理论解释。系统总结国外学者在上述问题上的研究并进行客观的评析,对于新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有一定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强烈关注。西方学者的观点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中国的观点集中于互联网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工具,西方的注意力在于政治变化和民主化。在西方学者看来,由于互联网的革命性特质,它为民主化和政治转型提供了真正的机会,尤其是在那些言论和表达自由受到政府限制的国家里。自由化的互联网能否改变中国的政治传统,  相似文献   

6.
张弘 《廉政瞭望》2010,(11):24-25
最近,美国总统顾问、著名美国学者、中国研究专家李侃如的著作《治理中国》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国社会变革、政府管理体系、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近日,本刊特约记者在北京对李侃如作了专访。  相似文献   

7.
薛卉 《理论建设》2020,36(4):85-9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事业迈入新阶段,令世人瞩目,引发了海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高度赞扬中国扶贫的成就,既总结了成功原因,也指出了风险挑战,还分析了世界意义。辩证地看待他者的解读,了解国外研究中国扶贫的成果,对我国即将实现脱贫和未来防止返贫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数字     
《廉政瞭望》2012,(19):14-14
15245件 近日,首部由中国学者编成的《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在故宫博物院首发,在此期间中国被日本掠夺的文物达15245件。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日渐凸显,国外学者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也日趋深入。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认同、社会民众的民主观念、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不同社会阶层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不平等与社会抗议等,成为近年来国外学者集中关注的议题。科学梳理、深刻剖析乃至理性回应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和推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海外学者通过“猫论”来定位邓小平的思想与实践,提出了历史背景视角下的现实主义,政治哲学视角下的实用主义和民族复兴视角下的共产主义者。海外学者对“猫论”的研究,提供了“世界看中国”的研究视角,而对这种视角的关照,需要建立在中国背景和中国问题的基点上,“猫论”所蕴含的思想体现并实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朱从兵 《世纪桥》2000,(1):31-33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梁漱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他的中西文化观和乡村建设理论的研究,对他的历史观却少有学者进行专门的探讨。笔者以为,梁漱溟的历史观中最鲜明的内容是他的中国史观、中国近代史观、西洋史观和社会发展史观。本文拟从研究他的社会发展史观着手,揭示其历史观的核心内容和本质属性,为全面研究其历史观奠定初步基础。一、梁漱溟的社会发展动力观梁漱溟对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的基本观点还是接受的。他说:“历史唯物主义者。(如斯大林)在说明上层建筑从属于其社会经济基础时,指出虽则社会生产力发展(其中重…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翻译、出版了一大批俄罗斯新解密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档案资料,为中国学者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共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是美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胡素珊(Suzanne Pepper)的代表作,是西方学者较早对“国民党如何失去大陆政权”这一历史命题进行全面系统、客观中立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关于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作者并不满足于以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而是在中国内战的各个层面上对两党进行比较: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措施,对工业的管理及财政措施等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最根本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毛泽东群众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的优秀成果。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群众史观,对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为认识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文章从三个方面总结了1978年以来我国理论界(包括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研究的理论进展:一是学者们对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预测的认识;二是学者们对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三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爆发八级大地震,媒体报道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这次抗震救灾报道的经验与做法,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据笔者初步统计,自2008年5月中旬以来至12月底,在中国期刊网上能搜到的关于抗震救灾报道研究的文章就有400余篇,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主要集中在灾难报道的理念、方法与作用上,本文就此作一综析。  相似文献   

17.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收入差距现仍居合理范围之列,社会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另有学者则认为,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已超出合理界限,而且呈迅速扩大之势,贫富差距到了,非调节不可的时候了.那么.究竟如何认识这一现象,笔者以为:  相似文献   

18.
农业学大寨是新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重要的政治运动之一,它跨越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时代,折射出当代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变迁。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美国学者,特别是中国研究领域的学者,对农业学大寨问题给予了持续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正>国外学者对中国转型期社会建设的认识与国内的研究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甚至是迥乎不同的方面。一致的一面是,大多数国外学者都接受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指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并认可社会转型是研究中国社会建设问题的历史大背景这一基本观点。不一致的方面主要表现为:(1)对社会转型的认识。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所谓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从传  相似文献   

20.
在海外中共研究中,学者们从政治学的视角对群众路线赞誉有加.主要观点有: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中国现代化的一条组织原则;是对西方民主的一种抗衡;是一种决策模式;构成政治参与的基础;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治理的一种方法,影响着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的运作与发展,今天仍是中共强有力的政治资源,并将继续主导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群众路线还产生了一定范围的世界影响.总体而言,海外学者的观点是比较客观,也是基本正确的,其观点和视角值得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