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伊朗核问题自2004年以后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风波不断,其集中反映了国际关系领域的诸多矛盾.伊朗要寻求自身的安全和追求地区大国地位,而美国则要维护其全球霸权的权威.本文将全面分析围绕伊朗核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其解决前景.  相似文献   

2.
强制外交是西方国家经常采用的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危机的一种战略.在伊朗核问题上,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力图使用强制外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然而,从2003年至今,伊核问题不断反复,持续升温,目前已发展成为潜在的冲突爆发点.究其原因,西方国家强制外交战略谋划不够清晰、设定强制期限约束力不足、存在“后续成本”以及伊朗国内政局变化等因素,导致了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强制外交始终难以奏效.未来很难断言美欧强制外交能否成功,而可以肯定的是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各方利益,伊核问题的和平解决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伊朗核问题的争斗旷日持久、一波三折,美国与伊朗矛盾对抗日益加剧,冲突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由此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文章分析了伊、美的战略以及欧盟、阿盟与俄、中的立场和态度,认为国际社会的种种努力对伊朗越来越不利,和平或战争在于美、伊两国领导人意志力和判断力的较量。  相似文献   

4.
美欧以伊朗核活动为由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多个制裁伊朗的决议,在2012年所谓"阿拉伯之春"及伊朗即将举行总统大选等背景下,还大大强化了对伊朗的单边制裁。美欧强化对伊制裁,意图促使伊朗爆发比2009年规模更大的大选危机,为推动伊朗的政权更迭创造机会。经济制裁本身往往被美国用作政权更迭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政权更迭一直是美国对伊朗政策的根本目标。伊朗顺利度过了议会选举,完成了总统大选,表现出其政治体系的秩序性和持续性,美欧以压促变的希望没有实现。而且,以伊朗政权更迭为重要目标的经济制裁,反而成为伊朗政治稳定的促进因素。在此情况下,如果继续维持对伊超强的经济制裁,将会导致美欧战略利益受损,这就为伊核问题破局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5.
"9·11"以来美伊在核问题上的矛盾表现为两国文化建构基础的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双方所持有的现实主义集体安全观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美国和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冲突实质上是两种文化体系的冲突,即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为主导的康德文化体系与美伊敌对关系为特征的霍布斯文化体系的冲突.建构主义在解释外交政策上忽略了国家身份建构中的内部因素,这也是伊朗难以纳入所谓的核不扩散"国际规范"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刘华平 《外交评论》2010,27(3):48-58
国际原子能机构是国际社会为监督国际核活动、防止核扩散、保障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设立的全球性组织。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机制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防止核武器扩散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以伊朗核问题为例,深入分析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核不扩散领域存在的局限与失误,有利于今后进一步加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金良祥 《外交评论》2009,26(5):85-94
结合美国伊核政策的现实困境与美国内关于伊核政策的辩论,可以看出美国奥巴马政府的伊核政策正在进行调整:美国政策目标理性下调,有可能认可伊朗一定限度的、可监控的核燃料生产能力;某些政策手段将进一步强化,而另一些手段可能更加灵活;策略性放弃推翻伊朗政权,集中处理伊核问题,实现政权与核问题的分离;在多边机制建设方面将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伊核问题有望从目前的僵局转变到实质性谈判阶段。  相似文献   

8.
2011年12月底,美国通过针对伊朗的金融制裁,为了增加制裁的实效,美国构建以美欧和部分波斯湾国家为主的制裁联盟,采取高压态势逼迫伊朗在核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面对来势凶猛的制裁,伊朗积极采取多种反制裁措施,以平抑金融制裁和石油禁运带来的经济、政治和外交冲击.制裁同盟存在的内在缺陷,也将使美国发起的制裁大打折扣.伊朗核问题仍将是摆在奥巴马政府面前的一道难解.  相似文献   

9.
内贾德上台后,伊朗在核问题上态度强硬的同时,又注意讲求策略,避免矛盾彻底激化,其目的是促使美国进行直接谈判,从根源上解决核问题。伊拉克战争后内外交困的处境是伊朗寻求伊美关系缓和的根本原因。在伊朗已经愿意有条件妥协的情况下,不排除美伊关系缓和的可能。但是,如果美国在关键问题上不做让步,伊美将会走向军事冲突,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空中打击将是美国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美伊双方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分析,以论证美伊战争的必然性。文中强调维护全球霸主地位是美国对伊朗之战的根本驱动力,控制伊朗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美国对伊朗之战的现实考量。认为伊朗现政权的反美宿命使美伊对抗从根本上无回旋余地,指出伊朗核问题是美伊之战的导火线,亦是战争升级的强大引擎。总之,美伊战争不可避免,美国收拾伊朗势在必得。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与伊朗的冲突是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这场冲突背后的原因极其复杂,除了伊斯兰革命时期伊朗扣留美国大使馆人质的历史积怨以及美国对伊朗长期制裁和军事威胁引起的现实矛盾外,还涉及伊朗强调独立自主对外部势力影响的排斥,再加上美国为了维持在波斯湾地区的霸权因而试图改变伊朗现政权等现实因素.种种历史与现实因素的纠葛,使双方陷入某种难以化解的冲突困境.为了缓解一触即发的紧张对峙对国际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威胁,美伊双方应从理性出发认识这种冲突的不利后果,通过民间社会交往消除成见,推动政府开展政治对话和经济合作,最终解决双方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大屠杀记忆是当代犹太民族集体认同建构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以色列理解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棱镜”.它塑造了以色列战略文化中的关键特征:恐惧与攻击共存,倾向于从最坏处着想,注重和依赖军事权力,倾向于发动先发制人打击来应对生存性威胁等.它使以色列将伊朗核项目解读成对以色列生存构成“大屠杀式”威胁的因素.而伊朗政府不明智的否定纳粹大屠杀的激进言论,正好激发了犹太民族根深蒂固的生存焦虑和威胁认知,从而加剧了伊朗核问题的危险性.以色列在这一问题上从最坏处着想的倾向,使得现实主义的核威慑理论变得不太现实.由于大屠杀记忆带来的愧疚和补偿心理,西方国家将严重关切伊朗核项目对以色列带来的安全威胁,并对包括先发制人打击在内的以色列强硬政策持更加同情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初的伊朗石油危机,是战后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间美国首次通过秘密“准军事行动”推翻一个外国合法民选政府.由于这完全出于美国和西方的战略与经济需要,有损美国的“民主”形象,因此被刻意隐瞒达半个世纪之久.本文借助新近面世的档案文献,揭示美国从中立到干涉的政策演变过程,尤其是对伊“准军事行动”的决策与实施过程.文献证明,美国在伊朗的目标首先是出于冷战地缘战略考虑,防止伊朗为人民党和苏联所控制;其次是扩大美国的影响,追求石油利益,伺机取代英国的传统地位.由于谈判、斡旋、援助、石油禁运、武力威胁等手段均无法遏阻伊朗的民族主义潮流和石油国有化诉求,美英最终通过隐蔽行动推翻了致力于推进宪政、反对王权专制的摩萨台政府,扶植巴列维王朝复辟,建立了亲美独裁政权.但美英干涉打断了伊朗的社会政治发展进程,是伊斯兰革命后美伊敌对至今的深刻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4.
颜琳 《外交评论》2011,28(3):150-157
为何有核能力和核意愿的国家选择放弃发展核武器、进行核克制?对于这一问题,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分别从安全与收益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核克制行为,但忽视了国家身份、安全观念认知以及国际规范对国家核决策的作用,且其思维逻辑也不可能彻底解决核扩散难题。建构主义将观念带到了国家核决策层面。规范说服路径强调国际社会环境对精英核决策的影响力,核不扩散规范的兴起与传播也有助于说服国家弃核,进行核克制。但是归根到底,在解释国家核克制问题时,需要超越不同理论范式之争,采用折中主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九一一"事件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变.由于美国是恐怖袭击事件的直接受害者,美国不得不暂时地调整其"单边主义"政策,采取以"经济援助"为诱饵,同时施加政治、军事压力,把不少国家拉拢到国际"反恐"阵营,与美国合作.许多欧洲国家与美国联手,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中国、俄罗斯、菲律宾、印尼及中亚、中东不少国家深受恐怖主义之害,出于各自的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结成了"国际反恐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6.
基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地缘政治的竞争和战略的不信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一刻也没有松懈。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对华实施"分化"战略的策略;同时,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改革深化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的增多、社会冲突的加剧为美西方的"分化"活动提供了诸多契机和借口。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分化"活动出现的新形式与新特点,为了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中国不仅要在策略方面进行应对,还需要在战略层面提出适应国家整体发展的"顶层设计",更为重要的是在"软实力"上构建一套让全世界都信服且能与西方相抗衡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7.
《外交评论》2014,(4):78-106
美国"新黩武主义"或"新军国主义"是21世纪以来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一种国家安全政策,美国"黩武主义"对内把战争准备放在治国方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地位;对外把武力作为重要政策工具。其具体表现为长期维持着最庞大的军事机器(包括超强军力水平、广泛海外军事存在和庞大国防体制)、最为频繁地发动或卷入对外战争、始终把武备置于安全战略首位。美国"黩武主义"并非新现象,而是一种具有深刻历史—文化、法律—制度和经济—社会根源的外交与安全战略传统,在美国两党中都有众多拥趸。美国"黩武主义"虽然面临各种内外制约因素,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表现形式和实际影响不尽相同,但当今国际安全格局的单极性质,是其随时可能重新抬头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伊朗核问题迅速升温,已经演变成继朝鲜核危机之后又一世界性核热点。作为全球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伊朗是我国进口石油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中国石油集团重要的投资区域之一。因此,伊朗核问题的进展与我国石油能源的保障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核去核从?     
《外交评论》2010,(3):1-2
今年可谓是“核”年:4月6日,美国发布了最新版的《核态势评估》报告;4月8日,美俄签署了新的战略武器削减条约;4月12—13日,全球首届核安全峰会在华盛顿举行;5月3日,第八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审议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与此同时,美国首次正式公布其核武器数量;6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929号决议,第四次因核计划对伊朗实施制裁……一时间,核问题似乎又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或者冷不丁从我们的脑海闪过。  相似文献   

20.
王莹 《工会论坛》2007,13(6):149-150
美国自"9.11"后奉行"先发制人"的战略,但对伊拉克、伊朗的行动策略却有很大不同,个中缘由是多方面的:首先从两伊的角度,二者在战略位置、面积和人口、宗教和领导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其次从美国的视角来看,无论是从世界局势、国际舆论、美国在中东的处境等国际局势还是从国内的反战情绪等国内形势来讲,美国都无法贸然对伊朗也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