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诉引导侦查取证是检察机关公诉部门为提高公诉案件质量而进行的机制创新,其符合现代刑事诉讼构造,符合侦查程序的目的,有利于优化检警关系,符合刑事诉讼的基本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新的庭审方式提高了控辩双方的对抗性和公诉人的举证责任,公诉引导侦查取证是公诉部门应对这一变化的必然要求,作为公诉引导侦查取证的重点和主要内容的死刑案件,其程序构建应从主体、时间、方式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
当前,对检察机关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面临困难。随着司法改革逐步推进和刑事诉讼法的再次修订,应当对检察机关介入侦查引导取证予以明确规定和完善。笔者结合检察机关的司法实践,试从检察介入侦查引导取证的理论入手,对当前检察机关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就如何健全与完善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机制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的侦诉关系中,提前介入侦查、补充侦查、自行侦查等手段均难以实现对侦查质量的控制.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侦查程序的封闭性,使公诉无法有效参与到侦查程序中.优化侦诉关系的基本思路在于确立公诉在审前程序中的主导地位,使侦查权按照公诉的价值行使.构建以公诉为主导的审前程序,从短期来看,要扩大引导侦查的范围、完善引导侦查的方式、加强侦查监督的力度;从长期来看,要探索建立公诉对侦查活动的同步审查机制,推动立法明确公诉引导侦查的法律地位、效力、方式和程序,增强检察机关对违法、消极侦查的制约和惩戒力量,推动公安机关转变理念.  相似文献   

4.
刑事案件能否及时侦破,关键在于侦查取证。近年来披露的冤假错案,都集中反映了侦查取证的失误和不足。为此,文章从支持公诉的角度出发,对侦查取证的主要内容、要求、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系统地阐释,并提出了较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侦查取证是刑事诉讼程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指侦查机关及侦查人员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发现、固定、提取刑事证据的行为。目前我国侦查部门在执法实践中,在取证环节上,往往受人员素质和执法环境等主客观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陷入困境,集中表现在侦查取证行为的客观性、合法性,证据体系的闭合性,证据结论的唯一性等方面存在漏洞与缺陷。依据当前的刑事诉讼规则,公诉人用以支持公诉的证据基本上都是来自侦查阶段;而实践表明,造成目前侦查取证困境的主要原因恰恰在于侦查阶段执法人员对我国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缺乏理性的认识、适度的把握、严格的执行。应从支持公诉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了解侦查取证的主要内容、要求、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提出较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职务犯罪案件与普通刑事案件的犯罪主体不同,有必要继续坚持公诉部门提前介入机制,从审查起诉的角度对侦查进行引导,对提前介入的案件范围、介入阶段以及具体程序进行合理安排,构建符合实践情况、满足实践需要的提前介入机制。公诉部门提前介入侦查,需要把握自身作为建议人和审查人的不同角色,并注意承办人员的回避问题,避免以提前介入替代审查起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云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检察院开展了检察机关派驻侦查机关试点工作,在侦查机关设立"检察官派驻侦查机关检察室",以加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该试点工作是检察权进入侦查程序的创新实践,对强化侦查监督、引导规范取证有重要意义。设立"检察官派驻侦查机关检察室"有着丰富的理论依据,保障人权与有效追诉是首要价值取向,权力制衡理论、检察官客观义务理论、公诉准备观是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世界各主要法治发达国家侦诉关系模式主要是"公诉主导侦查"或者"公诉引导侦查"的模式。此种模式下的"主导"或者"引导"均体现以公诉机关对侦查机关的实质性有效监督制约为后盾,符合诉讼机制运行的一般规律,体现了现代法治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侦诉关系却呈现出一种侦诉"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模式。在司法实践中存在明显的不足与错位。新时期,在审判中心主义背景下,我国应在借鉴域外相关国家侦诉关系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以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实质性有效监督制约为后盾的,公诉引导侦查的"侦诉协作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符合法治建设需求,并对侦查取证、检察办案和侦检关系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对检察机关引导侦查取证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检察引导侦查对于提高刑事审前程序的合法规范和办案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检察引导侦查的立法不足、实践困境,探讨相关理论依据,提出构建检警分离基础上的检察引导监督模式,并从健全相关立法、设定案件范围、确定引导主体、拓展引导方式、建立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0.
司法实践中,之所以会出现职务犯罪刑事错案,其根源在于侦查阶段的非法取证。现行《刑事诉讼法》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规范侦查取证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现行法律中关于职务犯罪侦查预防非法取证的构建规制不多,实践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制度规范的瑕疵给司法工作者带来了不少困扰。唯有从法律规范,取证观念、取证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预防非法取证工作机制,方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