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战后的民族主义文学表现在对侵略战争的认知态度、对日本战败的屈辱感受和右翼民族主义的复兴。日本“战后派”的作品很少反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相反还存在有意无意弱化甚至掩盖战争“侵略本质”的倾向。以林房雄为代表的右翼作家变本加厉,民族主义思想走向极端化和系统化。随着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日本当代文坛“集体失忆”,将目光转向个人内心的不安和日常生活,形成“反抗战后”的文学潮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极右作家,强调民族精神,美化侵略战争,谋求世界霸权。战后日本文学民族主义的根底是日本民族优越论。  相似文献   

2.
菲利普·索莱尔斯 (Philippe Sollers,1 93 6- )是当代法国文坛最活跃、最具影响、最有发展前途的作家之一。作为法国“原样派”(又译“如是派”)的杰出领袖 ,他为当代西方文学观念和人文思想的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所提出的“文本写作”的概念 ,具有浓厚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色彩 ,是一种对传统文学认识的反驳和更新。这种概念运用苏联形式主义文学研究成就 ,成功地走出了超现实主义的死胡同 ,后来竟发展成为“原样派”的最主要理论之一。 2 0世纪下半叶 ,这种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索莱尔斯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  相似文献   

3.
4.
奥尔良家族溯源 论及中世纪尤其十九世纪以来在法国历史上产生过诸多影响的奥尔良派,首先会想到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这位有自由主义声望的"街垒国王".通常所指的奥尔良派即拥戴这位资产阶级国王的政治集团.不过,奥尔良派的称谓并非始自七月王朝,可以上溯至路易十四去世后奥尔良家族的菲利普(1674-1723)摄政的年代,甚至更早.  相似文献   

5.
吕昭 《法国研究》2009,(3):70-75
清洁派是西欧中世纪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基督教异端派别之一,十二世纪晚期到十三世纪上半期在法国南部地区发展到顶峰。清洁派兴起于教会腐败堕落的背景中,他们宣扬的使徒式的苦修主义荡涤了教会的腐败,成为清洁派吸引人们皈依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禁欲派与约瑟夫派的论战发生于15-16世纪之交.最初只是教会内部关于不同修行世界观的争论,其后由于触及如何处置宗教异端分子以及修道院是否应该拥有众多地产等关乎教会统一和政教关系的重要问题,在世俗政权的干涉和参与下,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两派长达半个世纪的论战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俄罗斯国家、东正教教会以及整个俄罗斯文化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朝鲜半岛解放以后,美军进驻了朝鲜半岛南部。美军政为了实现其对朝鲜半岛南部的政策目标,故而起用了亲日派。亲日派利用这一机会得以起死回生,他们抓住美军政推行所谓“维持现状”和“官吏充员”政策的机会重新登上政治舞台,掌握国家权力,并逐渐由亲日派转向了亲美派,其政治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外国渔船在印尼海域非法捕鱼一直是困扰印尼的重大问题。2014年上台的佐科政府采取强硬政策加以应对,且在非法捕鱼问题上进行安全化操作,将其从一般的公共议题升级为紧急性的安全议题。佐科总统、军队及海洋事务和渔业部等部门构成“言语一行为”集团,通过言辞表达构建出“存在性威胁”,即非法捕鱼在传统安全领域威胁印尼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则是一种跨国犯罪,并在与民众互动中形成了相应的规范。印尼政府安全化非法捕鱼问题的动力包括增强防御能力、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保障渔民生存权,夯实执政根基等。而作为佐科政府的施政重点,妥当解决非法捕鱼问题,避免引起政治外交纠纷,则须进行相应的“去安全化”,通过外交与国际合作的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从日本人“伙伴”意识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政治中的“派阀”、“世袭”和“学阀”现象,认为这三种现象都是日本的集团主义,特别是封建的宗派主义的表现。“派阀”是日本各个政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着重以自民党内的“派阀”为例,分析了它的现状和特点,也兼顾了民主党的派性并进行了分析;“世袭”也是日本政界普遍存在的“伙伴”意识的一种特殊反映,着重对其在选举中的作用和日本政界“世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以出身大学相同而结成的“学阀”现象进行了分析。无论是政党政治中的“派阀”现象,各政党内存在的“世袭”现象,还是日本社会广泛存在的“学阀”现象,都是日本文化中“伙伴”意识的反映。它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在政治活动中以宗派主义的形式出现,却使小集团的利益高于政策的制定,甚至由此忽视了政治理念的实践。特别是它经常无视民意的结果,还反映了日本式民主主义的封建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政协大会发言是委员行使话语权、建言资政的重要形式。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必须突出政治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实践性,以聚焦中心、服务大局为根本;注重实效性,以务实可行为生命。从我的感悟看,如能把握"三要",或将呈现精彩。  相似文献   

14.
中俄在当今国际政治格局整合中具有制约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的历史基础、国力基础和利益基础,是促使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制衡“单极化”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5.
北伐时期日本面对东北亦将被统一于中国中央政府之下的局势,出现了"满蒙放弃论"、"满蒙相对论"与"满蒙领有论"3种不同的政策主张。"满蒙放弃论"由于承认中国的民族主义觉醒、重视中国全局的经济利益而放弃了帝国主义,在近代日本对华政策史上留下了理智克己的一笔,但其力量有限未能成为主流。"满蒙相对论"虽也承认中国的民族主义觉醒并重视"经济扩张"手段,但却不能放弃帝国主义,最终沦为武力侵略者。"满蒙领有论"则奉行武力主义与强权主义,成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直接策划者。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战略文化的研究普遍被战争偏好与和平偏好的二元对立思维所限制。如何超越"战""和"偏好,诠释更为准确的中国战略文化?这是文章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战略文化是特定社会背景下,战略主体在战略流程中长期稳定存在的思维模式。先秦诸子学说的群体对立性说明在中国文化身份形成之初,便同时出现了"战"与"和"两种系统性和重要性相当的战略思维。但是,这两种思维都未能在理论上系统而全面地压制对方,或在历史中持续而稳定地支配中国大战略。因此,它们只能被归为战略选项而非战略文化。通过抽象中国"战""和"思维的共同特征,文章认为,中国战略文化是一种由"兼顾实力和道德的战略资源积累","被动反应式的战略资源使用",以及"同质、适度的反应原则"构成的,呈现出"镜子"特征的思维模式。中国历史上与这一思维相符的大战略会因得到国内民众支持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而偏离这一思维方式的大战略,则会受到不同程度国内失序的惩罚。对西汉和北宋的历史观察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大战略与‘镜子’思维的相符程度"和"国内发展有序性和可持续性程度"之间的因果联系,并详细说明了"镜子"思维在历史中的操作细节。文章还对当代中国坚持"镜子"思维的必然性与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霍俐敏 《新民周刊》2012,(46):71-71
我认为相声表演不能一味求多求快,要多打磨,把老段子打磨成经典,常看不腻,每看都会有新感觉,才是关键。独家艺见:您觉得金岩、王自健、郭德纲的相声有哪些不同?更喜欢谁的?沈宏非:郭德纲不太上电视,多为现场表演,他的相声就看过一场,内容比较经典,属于北派路子;王自健是科班出身,有相声底子,在电视节目上出现的频率比较高;金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香港人心状况分析、“一国两制”推进香港人心回归、“港人治港”凝聚人心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在“一国两制”正确方针指引下,如何推进香港人心回归的问题。香港回归祖国,使香港民众经历了一个历史性巨变,兼顾了各方面利益的“一国两制”及凝聚香港人心的“港人治港”等政策的成功实践,消除了香港民众对回归的疑虑和迷惘, 恢复了对香港繁荣和发展的信心和干劲。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