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权中的两种进展──现代国际人权与马克思主义(上)郑杭生今天,与我们直接相关的是现代国际人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这样一个属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实际,给予现代国际人权以科学的说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方...  相似文献   

2.
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锐 《创造》2001,(7):41-42
实现真正的少数民族人权,重心应在两个方面:即平等原则(各个方面)和不歧视原则。平等原则是人人平等理念在少数民族人权问题上的重申;不歧视尊重原则是少数民族人权在权利和义务上的认识。而平等和尊重的核心意思就是使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民族和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真正得到实现。《世界人权宣言》第二条宣布:“人人皆得享受本宣言所载之一切权利与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或他种主张、国籍或门第、财产、出生或他种身份”。我个人理解,少数民族人权问题要得到最终解决的唯一途径就是给予少数民族真正的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3.
高心满 《人权》2012,(4):32-34
从学术角度而言,人的尊严是人权的源泉,这一观点有着深厚的学术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人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以人的尊严为基本考量的人权理论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在这个倡导权利的时代,人的尊严与人权保护是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4.
孙世彦 《人权》2009,(4):21-23
对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相对性的问题,或者说人权作为一种普遍的价值与规范体系与文化多样性或多元性的关系问题,在最近十几年间已经有了很多的讨论。但是,大部分讨论都是从较为抽象的、理念的角度进行的,很少有从国际人权标准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因为仅仅讨论不同国家和文明的不同人权观念和制度,而不去考察已经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  相似文献   

5.
岳悍惟 《人权》2011,(3):60-61
人权进入法律领域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被认为先于国家和高于国家,这部分仍被直呼为人权;另一部分后于国家和基于国家,认为它们是与政治共同体紧密相连的权利,这部分被称为公民权。二者在实质上是相通的,统一于人权是一种法的权利,是被宪法法律化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岳悍惟 《人权》2010,(6):46-47
何谓人权?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格维尔茨认为,“人权是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是人就平等地具有的权利”。英国达勒姆大学的米尔恩教授认为,“人权概念是这样一种观念:存在某些无论被承认与否都在一切时间和场合属于全体人类的权利。人们仅凭其作为人就享有这些权利,而不论其在国籍、宗教、性别、社会身份、职业、财富、财产或其他任何种族、文化或社会特性方面的差异”。吲这种人之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从道德范畴对人权所做的界定,它强调人权超越地域、时空对一切人均有效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人权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享有和应当享有的权利。人权不是任何外界的恩赐。人权的产生根源于人的本性,即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人的本性或本质的两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方面。人类之所以需要人权,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的、精神的、人身的种种利益与要求,这由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属性所决定,是人的一种本能和天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权存在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根据,也是推动人权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的利益需求,人们要求过优裕的物质生活和良好的精神生活的愿望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人权的发展与进步是无止境的。人的社会属性是指  相似文献   

8.
人权问题—直被美国一些人当成中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由于两国国情不同,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有异,中美双方在人权问题上存在分歧甚至摩擦,这很正常。中国欢迎善意的提醒和建议,但坚决反对借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相似文献   

9.
张伟 《人权》2012,(4):50-53
2012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标志着中国人权事业进入了有计划、持续、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本期计划与《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一样,对在全社会传播和普及人权知识,均提出明确要求。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  相似文献   

10.
高心满 《人权》2014,(1):44-4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际社会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因各种冲突引发的人权问题。其中,联合国主导的建设和平行动与维持和平行动一样,是联合国保护人权行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联合国主导的冲突后建设和平行动,着眼于从社会发展这一根源解决冲突问题,对于帮助刚摆脱冲突的国家实现持久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豪才 《人权》2013,(4):2-3
人权不是孤立的,而是置身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网络之中,是社会中的人权,人权保障离不开一定的内外环境和制度安排。早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即指出,"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和国际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人权的实现不只包含了对权利本身的主张,也包含了对一种有利于人权发展的环境的要求。创造一种有利于人权充分实现的秩序,建设可持续的人权发展环境,是我们人权保障工作的重心。各国政府和人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在《世  相似文献   

12.
第十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政工作的基本职能和任务概括为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这一表述客观上为民政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民政工作与人权保护的关系问题,而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找们进一步明确民政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无稗益,本文就此试作探讨。一、民政工作的人权保护的特点人权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从最一般意义上说,就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尊严与价值,人所应当享受或实际享有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和其他的社会权利。承认、尊重和保护人权,已成为人类的共同信念。人权虽有国际性,但各国…  相似文献   

13.
赵汀阳 《人权》2008,(2):48-51
人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虽无宗教之名而有宗教之实的西方新宗教。目前流行的人权观念存在着可能导致社会混乱的理论隐患。因此我准备提出一个新的普遍主义人权理论,称为“预付人权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为,人权必须被理解为以“借贷”方式无条件地预付给每个人的权利,但每个人必须履行相应义务去回报所预支的人权,以此为条件才可以保有人权。  相似文献   

14.
常健 《人权》2011,(1):7-8
在人权理论的研究中,存在着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的两个角度:一是对人权的价值内涵的研究,一是对人权实现方式的研究。这两个角度的区别虽然显而易见的,但在实际研究中却往往出现混淆。目前研究中的一些困惑,就是由这种混淆所产生。因此,有必要根据这一区分对现有的人权理论问题进行一番梳理,从而使人权理论研究呈现出更加清晰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刑事司法在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两项主要功能时要找准惩罚与保障的平衡点并保持较小振幅;在实体人权保障要求与程序人权保障要求发生冲突时,应首先满足程序人权保障要求,同时争取达到或接近二者动态、相对同等实现的目标。完善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机制,应当树立平衡观,坚持从公平正义、宽严相济、惩保并重、合理适度、刑事和解、协调有序等方面构建刑事司法和谐。  相似文献   

16.
信访权利是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学 《人权》2005,(1):56-56
虽然信访是人民群众的一种民主权利的观点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国务院以法规形式予以确认,但长期以来,对信访权利一直没有具体化、明晰化的法律规范。在"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后,我们是否可以从人权角度审视信访权利? 一、信访权利是人权 首先,信访权利是一种道德权利。任何一个人,因为他天生有嘴有腿,就应该拥有通过口头或走访等行为方式(文字发明后用写信方式)向公共权力部门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这是公共权力在道德正当性上的一种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17.
周叶中  杨蓉 《人权》2010,(5):32-35
人权的价值基础源于人的尊严。人的尊严的形成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存在密切关系。从这个层面来说,人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特质。其中,社会属性对人权的价值具有决定性作用。人在社会中形成的各种关系,是人权存在的场域载体。由此可见,在人权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权》2004,(2):8-15
2004年2月2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2003年国别人权报告》(下称《报告》)。与往年一样,美国又一次充当“世界人权警察”,在《报告》中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进行歪曲和指责;与往年一样,美国又一次在《报告》中“遗漏”了美国在人权方面存在的积弊和问题。因此,我们也不得不像往年一样,帮助美国把美国的人权纪录补上。  相似文献   

19.
人权问题,人权保护问题,已经成了当代政治的、法律的很有影响的理论问题,也成了法制建设的极为重大的实践问题。其中,诉权与人权保护的关系,诉权在人权保护中的作用等等,自然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浅的探讨,以期于人权保护有所帮助,有所促进。一人权,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就是作为人应该享受的权利。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题为“人权与和谐社会”的第九届中德人权对话会上,德国联邦议院议员克里斯托夫·施特雷塞尔发表了长篇讲话,畅谈两国人权对话的重要性、人权在德国法律体系和社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为保障人权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本文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熊蕾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