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历史上,公民社会一直被政治国家所湮没,20世纪后,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相对独立于国家的民间组织才开始活跃起来。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消灭了私营经济和私有产权制度,摧毁了民间社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原有的“国家———民间社会———民众”的三层结构变为“国家———民众”的二层结构。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使公民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迁,使公民社会的兴起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积极地建构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离不开健全的公民意识的培育。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呼吁改造国民性,培育公民意识,时至今日,国人的公民意识依然不健全、不成熟,没有成熟的公民社会,就没有公民意识得以培育的土壤。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有利的环境,应适时地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公民意识应当包括:责任意识,仁爱精神,自律意识,宽容意识,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2.
培育国民的公民意识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不仅要有高速发展的经济,还需要具备现代意识的公民;不仅需要经济的现代化,也需要文化意识的现代化。公民社会组织作为自主、自治、自愿、非政府、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在其现实运作过程中有效地培育了包括独立人格意识,权利意识,责任义务意识,自由、平等、民主意识,公德意识等内容在内的现代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3.
刘伟 《长江论坛》2009,(4):62-6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推进,公民社会在我国迅速崛起。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的养成是构成公民社会的品质特征,是发展公民社会的主观条件。公民社会发展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培育;同时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也将得到孕育与提升。  相似文献   

4.
李海洋  田杰 《人民论坛》2011,(12):104-105
公民意识的生长与社会立法之间存在着正向的相关关系。公民意识的生长是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相平行的社会实践问题。社会立法有助于公民意识的生长,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社会立法的进程;反过来,公民意识的增强会推动社会立法的优化。探讨公民意识与社会立法之间的关系,是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的生长与社会立法之间存在着正向的相关关系。公民意识的生长是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相平行的社会实践问题。社会立法有助于公民意识的生长,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社会立法的进程;反过来,公民意识的增强会推动社会立法的优化。探讨公民意识与社会立法之间的关系,是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一元性社会向多元性社会的演变,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成的社会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的置换。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是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成的土壤;公共领域的壮大、公民社会的兴起、价值体系的重构是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成的契机;从利益整合、政治整合、价值整合的三个层面进行的社会整合是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成的路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本概念辨析公民社会是一个外来词 ,是从英语的CivilSociety翻译过来的一种译法。在汉语学术界 ,CivilSociety 有三个流行的译名 ,即“公民社会”、“市民社会”和“民间社会”。仔细分析其内容 ,就会发现 ,这三个译名分别指明和强调了作为一种特定社会现实的“CivilSociety”的不同侧面 ,在汉语世界里不仅没有与CivilSoci ety正相对应的概念 ,也很难找到CivilSociety的对应事物。据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历史系林毓生教授的研究 ,公民社会是“CivilSociety”的本意 ,源自希腊雅典的“城邦政治”。因为雅典公民的社会范围与城邦政治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王文章 《长白学刊》2011,(5):133-137
1978年底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现代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巨大现代化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了影响现代化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健康和强大的公民社会以监督和平衡政府的作用.历史证明,市场经济在培育公民意识和推进体制改革方面作用显著,而我国公民社会发育的不充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密切...  相似文献   

9.
黄艳娥 《求索》2012,(9):254-255
现代公民意识理论最早始于西方,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公民社会,也形成比较系统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西方的公民意识教育,强调通过公民参与和公民实践来进行,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的,其特点是广泛的参与性。国外公民意识培育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将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互渗透;二是公民教育与各种信仰相融合;三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四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重。  相似文献   

10.
何谓“公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这是梁启超1902年在“论公德”一文中阐述的。公德是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私德是相对公德而言的,“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私德”是在个人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当前公民意识表现及其变化对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公安工作带来的影响,正确分析当前公民意识缺失或非理性发展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的客观表现,把培养和提高公民意识作为公安机关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同时,把培育和提高公民意识作为公安机关提升自身“软实力”和展示良好形象的主要抓手。  相似文献   

12.
黄艳娥 《求索》2011,(8):174-175
一些先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现代公民社会。这些国家非常注重公民意识的培育,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具体做法:一是将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互渗透;二是将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融合;三是实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四是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举。这些做法对我国公民意识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但是,我国的现代公民社会培育有其独特性,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因此,对我国公民意识培育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二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三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四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民意识培养的现实基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提升了公民的独立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增强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法治观念 ,人文精神的日益浓郁和社团组织的发展形成了公民意识广泛的社会基础 ,思想和道德建设则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这些都为我国当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塞  洪丰 《公民导刊》2008,(7):14-17
每一次灾难都是对所有公民的考验。汶川大地震后,我们于长歌当哭之中,也更深刻地见证着一个公民社会的成长。 在这次灾难面前。曾经被认为缺乏公民意识的中国百姓,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互助意识。尽到了各自的公民义务;在这次灾难面前。曾经被认为松散的中国人群,表现出惊人的团结。并因这种团结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这次灾难面前,曾经被认为缺乏相应的生长环境,赢弱无力的民间组织,展现出有效的组织和行动能力,并以此证明这些民间组织是健康、积极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桥梁和纽带,加深了公民与国家之间相互信赖、协作的精神,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兴起。  相似文献   

16.
叶静 《公民导刊》2007,(12):3-3
一个时代之所以伟大.往往在于它承载起了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期待。百年来.对民族复兴的渴望,对民主的追求,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天。在我们这个时代,关于文明的理念与目标.融化在无数细小进步汇成的洪流中。  相似文献   

17.
公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进入法律审议程序。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草案,也是我国到目前为止,法律条文最多的法律。民法草案中对物权、人格权、信用权等权利的规定充满了新意,体现了对人权保护的高度重视。全国工商联继1998年、2002年两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修宪保护私有财产的提案之后,又在2003年的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修改宪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法律制度的建议案》。一个几乎完全由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指数是理解、衡量、分析和解释公民社会健康状况的概念和方法论框架,也是促进公民社会的参与者、政府和学术界相互对话的共同基础。它为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深入研究公民社会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9.
官丽凤 《传承》2011,(10):48-49
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性工程,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公民意识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公民身份是公民意识的主体和核心,公民意识是公民及公民身份的主观反映与观念形态。公民意识正如公民身份一样,是一个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动与丰富的综合性概念,但无论其涵义如何庞杂多样与变动,其自身既凸显重视与尊重人自身主体性的价值诉求,又彰显着人所特有的自由平等、独立理性的伦理精神,更蕴涵着公民作为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的一种和谐伦理关系,因而具有最为核心与本质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