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馨  陈朝霞 《今日浙江》2010,(21):58-59
短短百年间,越剧从浙江田间走进上海、走向世界,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10月25日,宁波大剧院的舞台上演了一部海纳百川、探索创新的百年越剧发展史——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开幕文艺晚会《越·2010》。正如这场开幕晚会的主题关键字"越"所揭示的,相比四年以前为了纪念越剧百年而在浙江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越剧艺术节,这次回顾越剧发展历史的真正用意却是为了寻找越剧过去成长繁荣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2.
<正>越剧诞生在嵊州,一百年来,一代一代的越剧人走出嵊州,源源不断地为越剧注入新的血液和生机,成为越剧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越剧因为嵊州而发展,同样,因为越剧,嵊州更加丰满。2006年3月,这个温暖的春天,当记者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时,已然发现越剧早就融入到了普通嵊州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聊的、玩的、唱的都可以看到越剧的影子。  相似文献   

3.
蒋中崎 《今日浙江》2004,(15):44-45
素称“文化之邦”的浙江,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浙江不仅是中国美术、书法大省,更是中国戏曲的桑梓之乡。南宋时,中国完整的戏剧形式———戏文在温州诞生。元代,杭州又是北杂剧创作演出的中心之一。而到明代,颇有影响的戏曲“四大声腔”中的海盐腔、余姚腔,又相继同源出自浙江。到了清代,浙江戏曲舞台又盛演“高、昆、乱、徽”诸腔,形成了婺剧、绍剧、瓯剧等浙江主要多声腔地方剧种。自清末民初始,浙江的民间曲艺又与说唱滩簧结合,逐渐形成了富有浙江地域特色的越剧、甬剧、姚剧、湖剧、睦剧、杭剧等地方剧种,且尤以越剧的…  相似文献   

4.
在外来文化和娱乐多元化的双重夹击下,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浙江越剧受到空前挑战,市场日益萎缩,观众趋向老龄化.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浙江构建文化大省的愿景息息相关.拓展越剧市场,培育越剧观众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枫桥经验"之所以诞生和发展于枫桥这块土地,这绝非偶然,而是枫桥历史文化孕育滋养的结果,也是枫桥文化传承发展的产物.枫桥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枫桥的耕读文化、理学文化孕育和滋养了"枫桥经验"说理斗争的基本内涵和人文精神;枫桥是越中较早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较高思想觉悟的枫桥人民创造了"枫桥经验";新时期枫桥人民致力于建设村落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既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枫桥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枫桥经验"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6.
王成诚 《传承》2009,(14):10-11
"文革"前十年,党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借鉴外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文化观。注重民族特色成为党文化建设的一大追求,但其民族性追求历程曲折。戏曲改革之中蕴含着新中国的文化发展问题,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文革"前十年党的戏曲政策,考察其文化建设民族性追求的发展历程,科学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有许多人说,越剧百年是逗号,而不是句号。在这百年之时,越剧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日益突出。“100岁的越剧在戏曲门类中‘年纪’并不算很大,但是已经有些老态。走过了100年的越剧,如今来到了瓶颈阶段,惟有努力寻求突围。”在越剧百年华诞的时刻,我们需要回顾越剧走过的百年历程、取得的成功经验,更需要关注越剧当前的现状和处境、思考今后的越剧之路该怎么走。越剧和越剧人还能坚守多久?  相似文献   

8.
"文革"前十年,党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借鉴外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文化观.注重民族特色成为党文化建设的一大追求,但其民族性追求历程曲折.戏曲改革之中蕴含着新中国的文化发展问题,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文革"前十年党的戏曲政策,考察其文化建设民族性追求的发展历程,科学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守望 创新     
做文化的守望者和创新者,是我的追求和执著。1986年,作为特殊人才引进,我从江苏淮阴来到上海,开始了单纯的“城市戏曲”创作。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全球文化趋同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不同程度地消解。我,一个当代文化人的使命,就是更自觉、纯粹地保护传统、延伸传统、激活传统,让传统“复活”。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30年代,发源于浙江嵊县的越剧在上海逐渐发展和繁荣,受到了许多上海市民的喜爱。1938年,上海的《戏报》、《戏世界》、《戏剧世界》还发起了评选“越剧皇后”的活动,通过了读者的投票评选出“越剧皇后”。荣获这一桂冠的就是越剧著名演员姚水娟,当时她年仅22岁。  相似文献   

11.
刘韬  宋薇 《人民论坛》2020,(9):140-141
戏曲艺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表现过程中的写意性体现出了深厚的美学精神。现代戏曲是共通性、时代性以及统一性相结合的全新戏曲创作范式,能够让人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真谛。只有将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与现代视角相结合,才能实现戏曲美学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2.
媒介地理学观照下的中国戏曲地理景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技法、优美的唱腔舞姿,博大精深,色彩斑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繁衍出众多品种,称为戏曲剧种。目前尚有据可考的有275种戏曲剧种,有京剧、昆曲、粤剧、川剧、黄梅戏、豫剧、河北梆子和越剧八大剧种,也有  相似文献   

13.
<正> 上海滩,十里洋场,并不轻易接受任何东西.但在1921年前后,她却情不自禁、满怀喜悦地欢迎了一群来自浙江嵊县剡溪两岸的艺人。这群艺人演着一种后来叫做越剧的戏曲,使整个上海都沸腾了.嵊县,山奇水秀.越剧就产生在这里.清朝成丰年间,马塘村的“草木才子”金其炳,创成“四合调”,并教会了大批艺徒,于是“沿门喝书”兴盛一时,一些曲目就在这时形成.1906年,艺人们第一次登台演出,乡亲  相似文献   

14.
越剧是我国具有地方性色彩的戏曲种类之一,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江南一带,极具江南地区的民间特色,备受当地和全国广大人民喜欢,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群众基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篇论文是从越剧的历史、流派、剧团、思想内容、来源、艺术特色这几个大的方面来介绍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  相似文献   

15.
于戈文  陈明阳 《人民论坛》2012,(14):186-187
冀东地方音乐戏曲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冀东地方的文化基因、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稳定是其音乐戏曲在城市社区文化中繁荣的主要原因。冀东音乐戏曲在社区文化中应用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能够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能在"以人为本"建设社区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对中国戏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为:重视戏曲事业的改革发展,肯定和宣传中国民间戏曲的优势,对戏曲艺人在思想上教育改造、在生活上关心团结。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丰富的戏曲改革思想和实践,对于推进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娄杰 《两岸关系》2010,(2):24-25
刨造文化环境 在岛内文化发展方面,马英九当局确立文化发展目标,推动文化机构改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民众美学素养,弘扬传统戏曲艺术,发展台湾音乐美术。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县级剧团,有三位演员获梅花奖,这在中国县级剧团中绝无仅有;一个县级剧团,在中国女子越剧中第一个引入武功,成为中国女子越剧中第一个文武兼备的女子越剧团,其人才培养模式被称为"绍兴小百花模式";一个县级剧团,竟与上海越剧院、浙江小百花  相似文献   

19.
严艺祥 《群众》2013,(1):64-6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地方戏剧的传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地方戏曲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困难,如何振兴和发展,最近我们就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20.
荆芳 《浙江人事》2008,(12):44-45
越剧从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来,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取得辉煌的业绩,是一代又一代从业者认真继承传统并不断创新的结果。越剧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剧种的生存与发展。目前,越剧人才培养主要有三条途径:口传心授、即兴创作、舞台实践。作为长期从事越剧演出和教育实践的专业工作者,对这三项内容进行剖析和研究,从传统资源中撷取当前形势下可资利用的精髓,并注入新元素加以开发,是责无旁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