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我国尽管治理网络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不能忽视可能带来的危害。本文认为,治理网络色情信息对于网络人,特别是未成年人身心成长意义及时而深远。文章从网络色情信息泛滥对传统社会的挑战入手,深刻分析了对传统性道德、现行法律法规、民族文化以及对运营部门的社会责任提出的挑战,探索了网络色情信息的调控机制,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技术监管手段;实施伦理关怀,淡化功利性;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体系,积极倡导行业自律。以此有效地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美国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色情作品危害的立法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美国关于未成年人免受色情作品危害方面的指导思想入手,介绍了美国在这方面的立法与实践。美国分别在《通讯行为端正法》、《儿童网上保护法》和《儿童互联网保护法》三部法律中规定有未成年人的网络色情问题,前两部法律因为未能“严密地推敲”而受到非议,第三部则获得广泛承认。美国关于未成年人接触网络色情作品的立法对我国立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革,使社会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然而,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既可以传播先进文化和有益信息,也可以传播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特别是给未成年人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当严重。网络色情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致一些青少年因沉溺其中而走上犯罪道路。清洁互联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引起全社会重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参与清洁互联网,形成综合治理的合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培养青少年的网络文明。  相似文献   

4.
法国     
《精神文明导刊》2009,(12):23-23
法国对网络色情课以重罪。1998年6月,法国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制作、销售、传播淫秽物品的定罪量刑做了部分修改,从严从重处罚利用网络手段腐蚀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根据修订后的法律,向未成年人展示淫秽物品者可判5年监禁和7.5万欧元罚款。如果上述行为发生在网上、面对的是身份不确定的未成年受众,量刑加重至7年监禁和10万欧元罚款。  相似文献   

5.
葛海  刘蔚 《前沿》2007,(7):166-168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实践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应以预防为主,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在净化各方面环境的同时,充分认识未成年人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及其危害,以矫治和消除不良心理为重点,从"心"抓起,防患于未然,促进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形成,加强其适应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一帖"见血转运"的网络谬言竟然使得一位未成年人对无辜受害人痛下杀手,这其中的个体原因有自身不健康的人格和心理使得其在体验暴力的同时冲破人性道德底线,也有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学校教育体制的缺陷和不良网络环境的引诱等社会原因促使其走向犯罪道路。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通过对未成年人实施心理救助,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式从根本上破除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结构,力争把未成年人犯罪降低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因素导致其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构筑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立体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构筑一道心理“防火墙”;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完成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强化刑罚效能,遏制侥幸心理的萌生;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实行个体矫治,正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尽管由于政治理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原因,东西方国家在网络内容管理上存在很大差异,但都通过立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权利,使其免受网络色情、暴力等的毒害。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网络色情犯罪缺陷人格表现为青少年不正确的需求结构、缺乏正确的社会规范意识以及缺乏自我调控能力.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时青少年网络色情缺陷人格生成都起到了一定作用,造成了青少年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两方面的缺失,从而造成社会化的障碍,没有将社会抵制网络色情主流价值观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选择的个体意识,对网络色情不能采取否定的态度.为此,我们应根据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人格.  相似文献   

10.
《今日海南》2014,(6):22-23
世界无烟日的意义是宣扬不吸烟理念,旨在引起国际社会对烟草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视、吸烟的危害无需赘言、对未成年人、孕妇的危害更大,对环境的危害也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失足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给国家、社会、家庭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未成年人思想观念的误区是造成其失足的重要因素。梳理未成年人思想观念的现实境况,剖析思想观念教育中蕴涵问题及因由,推进法制引导,构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网络,强化暂住、流动人口管理,依法惩戒未成年人犯罪,探索针对失足未成年人特殊群体思想观念教育的方法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心理尚未成熟,他们走向犯罪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不同于一般的犯罪预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司法机关的齐心协力,引导未成年人远离犯罪。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形相当普遍,受暴经历对未成年人在心理、自我认同及行为方式上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父母即使出于教育目的使用暴力,未成年人仍将产生消极情绪,难以关注父母行为真正想传递的正面信息。社会公权力应该更积极地为未成年人免受家庭暴力伤害提供切实可行的救济和帮助,改善未成年人生活环境,构筑家庭、学校、社区等多层次良性互动机制,从生理、心理、认知和行为习惯方面引导和培养未成年人,以保障其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网络对于青少年的性越轨的影响可分为三个大类:性道德与性观念的冲击、网络色情文化的大肆传播及其影响、以网络为媒介的性越轨新现象的出现。依据传播学中“两级传播”理论与社会学中的社会化理论对性越轨行为的产生进行分析,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提出了加强青少年网络性越轨控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常熟市近5年来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呈现出案件种类多元化、犯罪人低龄化、社会危害大等特点.城市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犯罪人个体生理、心理因素,当这些原因共同作用时会使犯罪动机出现异化,不能机械地预防.  相似文献   

16.
胡俊文 《前沿》2007,(6):109-112
未成年人犯罪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和家庭的稳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尤其重要的是,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建设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因此,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为此,分析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立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失足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给国家、社会、家庭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未成年人思想观念的误区和困境是造成其失足的重要因素。可借鉴域外国家思想观念培育方面的做法,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基,推进法治引导,筑造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网络,强化暂住、流动人口管理,依法惩戒未成年人犯罪,建构针对失足未成年人特殊群体思想观念教育的长效机制,更好地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日前,《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强化社会保护,成为这部修订草案的一大原则内容。据悉,这次修改内容很多是针对当前未成年人保护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作出。”草案有针对性、操作性地规定了若干条款: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和赌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娱乐、动漫产品以及网络信息等,对此类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制售传播…  相似文献   

19.
“不健康文献”是指那些含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内容 ,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容易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物品。根据不同的记录手段和读取方式 ,不健康文献可以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视听型等。不健康文献的传播渠道可以分为信源渠道和信道渠道 ,除此之外 ,不健康文献内容的传播还可以通过非正式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20.
对常熟市自2003至2008年共5年来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外来未成年人犯罪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呈现出案件种类多元化、犯罪人低龄化、社会危害大等特点。导致城市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犯罪人个体生理、心理因素等。当这些原因共同作用时会使犯罪动机出现异化,不能机械地预防,所以未成年罪犯的社区矫正机制与未成年人罪犯的法制教育手段的传统手段尚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