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广东实行省管县体制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市管县体制存在着市县矛盾加剧、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增加行政成本、影响行政效能等主要问题,推行省直管县是克服市管县体制弊端的改革方向。市管县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省直管县,城乡分治,实现市县在法律关系上平等,不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地级市集中精力发展和治理城区,县专心致志建设和治理乡村。改革总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在全面推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第二步,稳妥推进省直管县。在条件成熟的地方,由财政意义上的省管县到行政意义上的省管县,实行市县分治,并相应调整行政区划。第三步,完成地级市改革。重新定位地级市的角色,适当合并地市,并优化其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2.
安徽等地实行的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和扩权强县改革,在创新财政体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与市管县行政体制并存也产生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继续放大财政改革和扩权改革的体制能量与制度功效,必须适时启动和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行政改革,构建扁平化的省直管县公共行政体制。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时期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期,改革已进入综合配套阶段,改革的动力从国家政策支持转向地方制度自主创新。"十二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一轮创新阶段,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化创新、收入分配体制创新、省直管县体制创新、城乡二元体制变革和农村土地所有制创新等。  相似文献   

4.
对建立“省直管县”体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德林  李珲 《理论月刊》2005,(8):153-15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管县"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对此,本文认为逐步取消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建立"省直管县"体制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对建立"省直管县"体制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适当缩小省区管辖范围、增设若干省或者直辖市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5.
稳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认为,在新世纪,我国高效、和谐的发展迫切需要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必然导致地方行政体制的一系列新变化,迫切需要解决几个主要问题,即改革市管县体制,实行市县分治;依法明确省、市(地)、县的职责权限;改革行政区划体制;合理确定市的行政级别。  相似文献   

6.
秦远强  杨荣帆 《传承》2011,(29):82-83
20世纪80年代,浙江开始实行"市管县"体制,为全国实行"市管县"体制最早的省份之一,这种体制在浙江省经历了兴起与衰落。探索浙江"市管县"体制的兴衰,有助于我们了解整个"市管县"体制改革兴衰的原因、改革实质及改革意义,以期为其他的地方行政体制改革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扩权强县”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学玉 《群众》2007,(2):37-39
扩权强县是对市管县体制的突破,是实行省直管县体制的必要准备。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区和经济区的分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扩权强县、省直管县提出了强烈要求。扩权强县对于有效维护基层组织和农民利益,降低行政成本,减少行政层级,消除城市虚化泛化现象,促进城市合理布局,统筹城乡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强县扩权与市管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强县扩权是对市管县体制的突破,是实行省直管县体制的必要准备。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区和经济区的分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强县扩权、省直管县提出了强烈要求,它对于有效维护基层和农民利益、降低行政成本、减少行政层级、消除城市虚化泛化现象、促进城市合理布局、统筹城乡发展等等都极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晋政发〔2017〕29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为深化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财政调控职能,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我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步伐,省人民政府决定在部分县(市)开展深化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  相似文献   

10.
《江西政报》2009,(6):4-4
赣府发〔2009〕6号2009年2月10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加快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理顺和规范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2009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长三角两省一市111个县域经济的数据,构建了基于省直管县、财政分权与县域经济增长、县级财政解困的动态模型,采用系统矩估计方法(SYS-GMM)对模型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省直管县体制实施背景下,经济增长、财政解困之间良性互动和恶性循环两种路径并存;我国财政收支分权对经济增长、财政解困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特征,并且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财政解困的作用受到省直管县体制的制约;县域经济增长中存在收敛性现象、县级财政困境同经济发展程度成相反关系。  相似文献   

12.
浙江“强县扩权”夺取“百强县”三连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度、2004年度、2005年度全国百强县中浙江均占30个,稳居全国第一。浙江省县域经济全面发展,与体制不无关系。浙江省虽然在名义上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但除宁波市外,浙江省其他县(市)的财政和党政一把手却直接由省管理,是实际上的“省管县”体制。由于避免了市对县的财政截留,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的试点。”近年来,海南、浙江、湖北、河南、广东、江西、河北、辽宁等省先后开始了“强县扩权”的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4.
针对市管县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从1992年起开始省直管县改革试点。截止2010年末,中央批复8个省37个县进行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加上一些省份强县扩权和扩权强县的改革试点,两项合计超过1000个县。对于是否进行省直管县改革、怎样进行改革,人们有不同的认识,但多数人希望把改革推进下去,并提出加强顶  相似文献   

15.
《河南政报》2014,(19):54
8月21日,加快省直管县(市)发展观摩交流会议在济源召开,总结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的工作经验,交流观摩学习体会,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省长谢伏瞻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邓凯主持会议,副省长王铁对观摩活动进行了点评。谢伏瞻在讲话时指出,我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工作自2011年6月启动以来,直管县(市)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整体跃上了新台阶。当前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正处于全面深化、完善提升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省直管县改革发展的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之以恒抓紧抓好改革试点工作,推动直管县  相似文献   

16.
"市管县"体制在宪法和法律上的困境是法律与实践脱节的写照。对宪法第三十条规定的政府层级制度的解读必须围绕规范同时超越规范并从现实需求出发反思规则本身的合理性。地方政府层级制度的设置受制于治理空间、人口分布和权力分配机制。因地制宜地推行省直管县改革,完善市管县体制,以自治为导向推进地方制度改革,改善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地方善治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海南实践的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极探索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举措,对于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城乡统  相似文献   

18.
《江西政报》2007,(5):21-21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步伐,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省政府决定,2007年进一步扩大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管县体制被逐渐推广,突破了宪法规定的行政区划三级建制,市作为省和县之间的一级地方政府在实践中被正式确立下来。依据我国宪法规定,只有较大的市才拥有辖县权,但随着市管县体制的全面推广,辖县权几乎被普及到所有的地级市,这种缺乏宪法依据的行政区划格局,缺乏合宪性基础,给宪法秩序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结合当前市管县体制存在的弊端,对其合宪性进行法律分析,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县法律关系构建的成功经验,为重构我国宪政框架内的新型市县关系提供思路性方向。  相似文献   

20.
省直管县体制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发达、块状经济活跃、区域经济均衡、城乡收入差距小、成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制度基础。2003年后该制度在全国全面试点和推广,但在经过10多年的改革试点后,省直管县改革在全国陷入低潮。导致省直管县改革陷入低潮的原因很多,其中忽视本地县情,使制定的省直管县改革政策脱离本地实际和效果不佳是重要原因。只有对全国县(市)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合理分类,明确不同类型县(市)的发展目标,并对省直管县不同维度改革政策及其组合的影响进行理性分析,因县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改革政策组合,才能有效实现省直管县改革的预期目标,减少改革政策与目标错位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不断完善改革政策的基础上将省直管县改革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