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张丕建 《淮海论坛》2009,(2):23-24,31
民法起源于罗马私法.是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凡研究民法必然首先涉及到民事主体问题.可以说民事主体是民法研究的起点和核心。关于民事主体.在民法理论上还没有达成一致。应当说,无论哪一种历史类型的法律,也无论哪个时期的法律,都是由人创制的。人创制法律固然出于利益的需要,但是人之所以能够创制法律.原因之一在于人有意志,法律是人的意志的体现,民法自不例外。民法是人法,它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用来定分止争、确定名分归属的。人有意志,人因此才能支配自己的财产和人身,通过支配。实现自己的意志。因此,所谓的名分归属表面上是将一个名分归属于一个主体.实际上归根结底是要将名分归属于一个意志。民事主体之所以为民事主体,是因为法律承认其意志资格,法律不承认其意志资格.就是不承认其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2.
王亮 《湖湘论坛》2011,(6):116-121
从自由哲学的角度分析民生,可以为民生法理学的进步获得更深刻的理论基础。民生体现了法律上意志的自由,意志自由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主体思想基础,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主体行为基础,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法律理念基础;民生体现了法律上行为的自由,民生包含了主体为创造条件满足自我需要而积极为合法民事行为的自由,包含了主体为满足自我需要消极不为民事行为的自由;民生也体现了法律上制度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章礼强、王成兵在《学术界》2006年第6期在"中国现今民法当以私主体权利为本位"一文中谈到:民法要以市民或私主体为本位,以尊重、保护市民的私人利益、自由意志,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创造力,维护其精神安宁为出发点。民法以市民社会人的价值的实现为直接目的。民法赋予人(即市民)各项权利,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不断出现新情况,民法实践也不断面临新问题,因此要用开放的态度对待民事主体结构中民事主体的发展过程。基于民事主体的动态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事主体发展趋势的多元化,以及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以多元的维度思考民事主体结构。  相似文献   

5.
白思 《人民论坛》2013,(7):126-127
在民法中,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实现人格独立和维护人格尊严的重要条件,是实现其他民事权利的前提。人格权相对于民事主体制度有其独立性,理应独立成编。文章在对法哲学、法理学思考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式论述人格权不从属于其他制度,从而对人格权法在我国民法典中应独立成编的依据作出有理有据的解析。  相似文献   

6.
自由意志和恶的关联是索洛维约夫宗教哲学所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该文分析了俄罗斯哲学家索洛维约夫对自由意志和恶的阐释,着重论述了索洛维约夫给自由意志的定义不能够提供同一个主体的自由意志可能存在着诸多不同状态的根据.索洛维约夫对自由意志的阐述,理解起来比较晦涩,但即便是这样,不同时代的人,仍能在索洛维约夫思想中寻求契合自己时代特征的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7.
刑事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对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有不同的认识,前者主张意志自由论,后者否定意志自由论,主张因果决定论。我国刑法学界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普遍肯定人具有相对的意志自由,进而认为相对的意志自由是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基于此,刑事责任量的哲学根据应是意志自由程度。之所以意志自由有程度之分,是因为意志自由以认识为前提,而人的认识能力不但具有有限性,而且具有大小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8.
王恒 《前沿》2012,(17):74-76
纯粹的个人自由意志仅有在理论上的意义,个人自由意志只有通过交往在实践形成共同意志才有真正的意义.把权利放在群体中观察,给意志以背景,这样的自由才能具有实践理性能力.这个过程恰恰是伴随着社群主义思潮对个人自由主义权利观的“挑战”而逐渐形成的.从自由意志向统统意志的转向是民法意志的第三次嬗变.  相似文献   

9.
民事主体制度是所有民事法律制度的逻辑起点,具有确定社会生活资源和利益归属的功能.当今各国民法理论和立法均将自然人和法人作为民事主体,而对非法人团体能否作为民事主体则众说纷纭.本文在反思我国非法人团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立法赋予非法人团体民事主体地位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朱涛 《前沿》2009,(2):137-14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发展,民事主体的制度和理念也经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历程。民法是人法,故作者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回顾伴随着改革的民事主体立法变迁,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冀望能够从这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经济体制改革和我国民法发展之间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11.
王恒 《前沿》2012,(10):41-43
在前民法时代,人们受宗教神学思想的禁锢,人被神所淹没,意志不是人类意志,神的意志是人类社会早期的意识形态主宰。后来,随着智者学派的兴起,为人们吹来了早期的人文主义哲学之风,受其滋润的民法才出现了人的意志,这是人类社会的伟大进步,也是民法中意志的首次嬗变。然而,受到当时城邦-家庭二元社会结构的限制,人的意志是整体主义下的集体意志,个人远未走出集体的窠臼,个人主体性地位的获得要等到中世纪后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向前  彭运石 《求索》2013,(6):88-91
自由意志是西方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既是一个哲学概念,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近年来,心理学家开始尝试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探索自由意志的心理机制、影响及表达。尽管心理学无法证明核心意义上的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但是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需要自由意志的概念:人们的现实生活与心理治疗实践需要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最重要的是。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自由意志——承认“自由意志”.并将此作为现代中国人性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成为现代中国哲学人性论区别于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分水岭。但在此过程中,自由意志心理学面临诸多理论和现实的困境,因此,本文对自由意志心理学困境及其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中国人性论提供另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王健崭 《前沿》2009,(2):37-39
自由意志是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概念。只有了解它的真正含义,才能理解黑格尔法哲学的体系。本文通过研究意志与自由、意志与意识的关系,确证了自由意志的深刻内涵。并进而分析自由意志由抽象法到主观道德再到客观伦理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自由意志从潜在到自在再到自为的一般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平等主体"被视为是民法上的一个"常识性"问题,然而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争论却从未停息。实际上,"平等主体"的表述是以近代民法上"法律人格"设计为基础的,民法对"事实不平等"问题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民法应当调整这种不平等关系,而是从"法律人格"的平等设计出发,为弥补个体理性能力之不足或消除因外在因素对个体自由意志之限制而采取的制度补救措施和调节机制。它不仅以"平等"为起点,同时也以"平等"为归宿,认为民法应当调整"不平等关系"或"屈从关系"的观点是一个必须纠正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蒋学跃 《求索》2011,(1):149-151
从实证法的角度而言,民事主体并不是哲学上的主体在法律领域的机械映射,它必须满足法律的社会调控性和技术性的需要,有着更为鲜明的人为雕饰的痕迹,由此也证伪了虚无说、意志说的观点,而证成了利益说的观点,并为法人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法人精神损害赔偿之正当性取决于民法原则、目的和司法问题之解决,而不仅仅由单纯的一般概念和法学概念推导决定。在民法理论上,民事主体拟制属性和民法公平原则、目的均支持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在司法实践中,为补偿法人的非财产损害及由此引起的大规模自然人精神损害,应当确定法人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7.
王恒 《前沿》2012,(12):66-68
个人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经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自然科学革命的发展的结果。这个过程的实质是人从整体主义的集体中走出,个人真正获得了中心主体性的地位,个人意志也得到了空前的张扬。这是民法中意志的第二次嬗变。个人意志也即是个人自由意志,它在民法领域中的人格、财产、契约、婚姻、遗嘱继承等重要法律制度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8.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自然法的思想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却经久不衰,古代自然法、中世纪自然法、近代自然法、新自然法均对民法有较大影响。作为一套价值体系存在的自然法学,对中国民法研究至少有如下影响:它是中国制定民法典的法哲学基础;自然法思想也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源泉;根据自然法,道德应该作为民法的补充渊源;自然法应成为民法研究的方法论之一。  相似文献   

19.
民事主体制度的发展至今经历“人可非人”、“非人可人”以及“非法人团体可人”三个阶段。其间,民事主体制度呈现“范围不断扩张”的特征。我国法律承袭大陆法系传统,采用了德国传统的自然人与法人二元主体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已不符合民事主体制度的发展趋势,应对之进行调整。传统民法对“理性人”假想及民事主体一律平等的构想忽略了民事主体实质上的不平等,学界和立法都体现对民法人丈回归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贾军  王立军 《前沿》2013,(9):51-53
主体性理念是人的主体性要求在法律和文化领域的具体落实,它要求我们在法治化进程中以公民为主体,尊重公民的意志和尊严。本文力图分析主体性理念的内涵、意义,并揭示和论证其成立的理由,考察了其在哲学和法律中的演变以及在当今世界民法体系中的现状。最后,以主体性价值理念为标准,对中国民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能对我国当前正紧锣密鼓进行中的民法典立法事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