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第一个坚持”,其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汲取与创新、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人民立场的赓续与传承上的。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坚持人民至上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不断造福人民、必须牢牢植根人民。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意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2.
殷瑞航 《求知》2023,(11):15-1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准确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这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中蕴含的几个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晁辛宁  王健 《学理论》2023,(4):75-77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关键问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践行“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理论。  相似文献   

4.
<正>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收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重要文献著作,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作出的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是系统、完整、准确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的权威教材。认真学习研读《习近平著作选读》,有一个深刻而又强烈的感受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犹如一条红线贯穿整部著作的始终,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强烈历史担当和深厚人民情怀。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研读,深刻领悟和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努力在新征程上更好地加以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加以凝练和明确,强调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重要概括本身就是在坚持理论创新。回顾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阶级意识·科学·意识形态”三者统一的思想理论建设方法论,建构并深化了“坚持人民至上,反映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两个结合’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意识形态逻辑,出色地完成了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引领事业发展、创造伟大成就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六个坚持”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视域解读“六个坚持”,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之正,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之新,从整体性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具体而言:坚持人民至上,是群众史观的新时代运用;坚持自信自立,是辩证唯物论的必然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彰显了真理两重性原理的思想光辉;坚持问题导向,是对矛盾运动原理的贯彻;坚持系统观念,是对系统观念辩证法的运用;坚持胸怀天下,是人的解放理论的新运用。  相似文献   

7.
郭建宁 《理论视野》2013,(12):17-20
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推进改革开放,加强文化引领。一、人民至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张晓明  田茂农 《求知》2023,(11):11-14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研究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提出中国方案的“总钥匙”。就道理意蕴而言,它是改变中国、影响世界、引领未来的世界观、方法论;就学理价值而言,它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开辟新境界、谱写新篇章的世界观、方法论;就哲理内涵而言,它是包含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旗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法治领域的重要理论成果,蕴含着深邃的马克思主义法治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把握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良法善治的根本理念、坚持系统辩证的法治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全部工作出发点、归宿和党的领导的根本目标。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全部目的,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利益、谋幸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都要按照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落实人民的主人地位,保证人民主人权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新需要、新期待为目标,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员干部必须把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最高准则,作为自己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的最高规范。  相似文献   

1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最可靠保证。近20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可宝贵的经验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为全面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和现实证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我们党;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同样关键在我们党。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3.
郝永平  张欧亚 《求知》2023,(6):17-19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历史背景下,为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而创立的。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学思想”是第一位的,是“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大前提。要全面把握“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主要内容,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与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表大会报告“历史回顾”部分,都坚持唯物史观立场对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在历史回顾与评价中体现出党把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坚持从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分析改革历程、客观评价改革历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形成改革发展的新理念等特点。以回顾历史的方法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目标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求知》2021,(6)
正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节点,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成果,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探索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其中蕴含一以贯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人民至上”是整个思想的价值支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整个思想贯彻落实的根本保障,“守正创新”是整个思想建构的基本方式。这些一以贯之的精神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又合理继承、转化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理解“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人民至上”定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首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坚守群众史观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至上论”,对唯物史观作出了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就“人民至上论”的理论基础而言,以“人民至上”取代“资本至上”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守正创新,超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以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为源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其理论内涵来看,“人民至上论”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来自人民”的具体化定向、“为了人民”的现代化追求和“造福人民”的民生福祉导向。在价值旨归上,“人民至上论”始终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本质要求,立足人民的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四个自信”是一个整体,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自信,具有强烈而鲜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文明逻辑和价值逻辑。只有把“四个自信”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自信的总体性视域中,才能正确把握“四个自信”的逻辑理路及其核心要义。“四个自信”是建立在科学根据基础之上的实践自觉,其真谛与要义在于推动和引领当代中国实践,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属于社会主义文明的范畴,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坐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现了人本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在严格的意义上,“四个自信”就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的自信: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走出来的,中国理论是中国人民实践的理论总结,中国制度是用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刘宗劲 《求知》2022,(5):30-32
<正>2021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谈到“两个确立”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时,重点讲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人民情怀、卓越政治智慧和强烈使命担当”。作为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人民领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意识到践行人民至上和群众路线的根本在于知行合一,而知行合一的有效联结点在于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人民情怀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推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洞察历史大势、把握历史规律,牢牢掌握历史主动,取得了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丰功伟绩。在新征程上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需要秉承和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踔厉奋发、自信自强,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