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明交流互鉴问题,系统阐释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观点和看法,逐渐形成了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交融性等内涵与特征使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以丰厚滋养;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文明丰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建立在温故知新、兼容并蓄、因地制宜的原则之上,通过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用好现代化传媒手段等落到实处;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超越了"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文明交往观。  相似文献   

2.
史志钦 《人民论坛》2022,(24):118-12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已经成为中国协调与世界关系的重要抓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中国解决方案,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性问题的中国答卷,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演进,中国通过以对话协商持续推动大国的协调与良性互动为重点,构建持久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共建、共享制定全球安全规则为重点,以全球安全倡议为抓手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合作、共赢为手段,以全球发展倡议为抓手构建普遍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交流、互鉴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以“一带一路”倡议民心相通为抓手构建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文明的自立之道。从近代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特别是19世纪中叶中国被卷入世界体系之后的西学东渐,到新时代蓬勃开展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这一历程证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事业重要的新进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人类永续发展。这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演化的新形态,承载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非洲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命运休戚与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重视发展对非关系,致力于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然而,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多重构建,习近平主席的一系列表述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多重构建提供了遵循。其具体思路包括:坚持平等权力观,打造中非政治共同体;践行正确义利观,打造中非利益共同体;弘扬文化共兴观,打造中非文明共同体;倡导新安全观,打造中非安全共同体;构建绿色生态观,打造中非生态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深刻认识,是主观上的思想解放,是中国对国际战略的一种富有远见的顶层设计。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包容互鉴的文明观,是具有前瞻性的新的战略理念,它以构建周边、地区和发展国家命运共同体为基础,倡导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国际合作,把硬措施与软理念结合起来,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要科学辩证地把握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命运共同体是复杂的、矛盾的,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全人类共同价值论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对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困境的理论探索和现实应对,充分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共性,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时代之需,揭示了人类生存与发展应当遵循的共有价值理念建构规律.这一思想是我国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制度回应现代文明的价值追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是中国价值立场的鲜明表达,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政治智慧.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强调联合国宪章基本准则的共同遵循、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构建、强调全球治理与世界和平同向同行、强调全人类普遍意义的价值共识、强调文明交流互鉴的智慧原则.  相似文献   

7.
张艳霞 《新东方》2024,(1):59-63
不同文明如何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是当今时代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观、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着眼点是为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指明新的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以全球文明倡议和文明交流互鉴观为基本遵循、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方向引领、以正确处理“破立”关系为着力点、以完善文明交流互鉴机制为重要抓手,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对推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形成基础看,世界性普遍交往深入发展、和平发展与对抗冲突并存、全球性挑战日益复杂严峻是习近平关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生成背景;从科学内涵看,习近平关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来源于多样、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来源于平等、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来源于包容;从时代意义看,习近平关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多样文明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引领、不断夯实了世界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张耀军 《人民论坛》2023,(22):101-103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实现普遍安全、推动文明包容互鉴依然任重道远。“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体现了中国治理与全球治理良性互动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愿景。“一带一路”与三大全球倡议既在核心理念和总体目标上一脉相承,又在重点领域和治理逻辑上各有侧重,两者协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中国新思路、新方案和新行动。  相似文献   

10.
王茹 《人民论坛》2023,(23):139-141
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稳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地生根,给世界带来了繁荣稳定的巨大红利。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新时代中国青年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更要争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建设者、传播者和贡献者。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人类关怀、全球视野,胸怀“两个大局”,激发青春动力、展现青春活力、扩大青春影响力、汇聚青春合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民族事务治理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定位了民族问题研究的维度与视角,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理论方法与概念议题亦随之更新。概念议题的变迁是因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实际需要,这不是传统的民族国家或现代国家概念所能解释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应该成为新的理论方法。以此,才能解释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工具选择与政策意蕴。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为概念议题是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主题与方向,其内在含义是以政党为核心的文化政治共同体,以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基础、以发展为关键、以反分裂为底线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具有战略高度和现实紧迫感的伟大构想,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总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其核心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和平发展、国际合作、普遍安全、文明交流、全球共同治理、总体稳定与均衡发展等基本原则,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共享文明成果、共同富裕发展美好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文明基因,打上了深深的传统文化烙印,在全球化时代,以中国智慧和鲜活的实践经验,为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开拓社会主义蓬勃发展道路贡献了中国方案,在当今世界的时空场域下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的历史产物,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文明问题的时代产物,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产物。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系统阐发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交往新理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文明问题,科学回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不同文明如何和平共处”的“文明之问”。面向新的百年历史,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指导下,激发文明自觉,坚定文明自信,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筑文明交流互鉴平台以推进人类文明治理现代化,加强政党合作以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文明对话共创世界文明美好未来,是中国主张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目标,通过文明交流对话,可以增进国家间互惠合作,共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谐稳定、繁荣富强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6.
全球文明倡议在中国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文明价值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坚持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互鉴、包容,既注重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也关注不同文明基于自身历史文化的独特价值。作为文明友好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不同文明间友好相对与和平共处,为全球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与价值遵循。作为文明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蕴含创新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享发展等众多文明发展新理念。总的来说,全球文明倡议表达了不同文明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从人类文明的整体高度与根本利益出发对不同文明提出了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自中国2013年始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经历了从国内萌生到国际倡导、从为少数人士知晓到全球共知、从部分国家接受到被写入国际组织官方文本的持续进程。其具体成就表现为,在理念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不断得以丰富和深化;在实践上,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推行务实合作举措、和平对外交往和互利互惠行动。经过十年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成为世界不同文明相处的新范式、全球治理的新思路、国际交往的新观念、区域合作的新方案、中国智慧的新贡献。展望未来,面对国际利益竞争日益加剧、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我们需要以更长视角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以战略定力和政策毅力去化解过程中的挑战与风险。  相似文献   

18.
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下,全球存在大量的治理赤字,站在全球治理体系面临重大变革的十字路口,选择对抗还是合作、保护还是开放、脱钩还是联通、零和还是共赢,国际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依托于古丝绸之路各国交往经历,发展于新时代中国外交实践,符合全人类期待美好生活的价值共识,将助力化解全球治理分歧,对摆脱冷战对抗思维惯性、对冲保护主义政策、超越文明冲突和跳出零和博弈陷阱有重要价值引领作用。在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始终坚守跨越时空的丝路精神,并将其应用于具体外交实践,为不断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的战略构想与外交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无数互相交错的力形成的合力造就了历史、推动了历史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能够形成历史合力的“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推动、和平发展道路的外交保障、交流互鉴理念的文化支撑以及优美自然环境的生态守护等有力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