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稚  曲干年 《南亚研究季刊》2022,(4):114-133+159
印度作为二战后独立的新兴大国,其民族国家建构与边疆治理关系密切。其中,东北边疆治理因其特殊的敏感性,直接关系到印度民族国家建构的进程与成效。总体上,近年来印度政府将东北边疆地区纳入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进行治理,采取了与民族国家建构相适应的治理措施,推进了政治整合、国家民族与国家认同建构及现代国家建设等有利于民族国家建构的进程,因此印度民族国家建构与其东北边疆治理有着深度关联的互动效应。从发展趋势上看,印度东北边疆治理将以确保稳定和发展为目标,寻求在民族国家建构与边疆治理的良性互动中有效应对风险,探寻可行路径,为国家的崛起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印度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婆罗门教时代直到穆斯林统治时期,印度的教派主义和教派冲突本来并不是特别严重,各宗教之间基本上也能够做到相互共存与和平竞争。随着英国占领印度并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得印度的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逐步走向了相互猜疑、忌恨甚至恶意攻击,并出现了最终导致巴基斯坦建国的穆斯林分离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印度穆斯林所特有的宗教认同自始至终起到了一种枢纽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段彬 《南亚研究季刊》2020,(1):52-60,I0003
本文探讨印度对英印政府边疆政治官员制度的继承问题。为了给"东北边境特区"配备基层行政官员,以便有效地实施印度对新占领地区的同化政策,尼赫鲁政府借鉴英印政府边疆政治官员制度的经验,由外交部具体负责选拔和管理,在1952年开始酝酿并且初步设立"印度边疆文官",1956年正式将"印度边疆文官"制度化。1960年代中期作为一种特别设立的基层官员被纳入印度行政文官体制和印度外交文官体制中。"印度边疆文官"制度的特别设立和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了尼赫鲁政府对英印政府边疆政治官员制度的继承,以及对华边界政策上与殖民政府边界政策的内在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2020年6月29日至年底,印度曾四次宣布禁止中国的应用软件,前后超过200款中国手机应用程序进入禁止名单,其中的一大理由便是存在跨国企业对数据安全保护不当而引起印度国家安全问题的风险。近年来,印度政府为了提高数据安全,开始提倡数据本地化,并构建自己的网络利益边疆。这一做法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诸多争议。其一,数据本地化并不一定能减少数据泄露,提高数据安全;其二,数据本地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据的跨境流通,给跨国企业带来了利益损失,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然而,印度构建网络利益边疆看似对中国海外利益边疆有负面影响,实则暗含共同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5.
随着印度国内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及向海外的扩散,海外印度移民逐渐重视印度教认同的建构。美国的印度移民通过坚持印度教徒的生活方式、参加印度教民族主义背景的组织和建立印度教网络空间实现印度教认同。移民的印度教认同不仅影响了印度的海外印度人政策,也影响了印度国内选举和地方政治势力。  相似文献   

6.
很长时间以来,获得独立主权的印度并非在权力的真空中使用权力。与邻国的博弈也并非是无实之花。面对与中国有争议的中印边界东段,印度并非茫然无所适从。在争议明显存在的情况下,印度置事实不顾而对争议区采取行动,试图塑造出一种超逻辑的社会结构。为保证这一社会结构的存在,印度就以要素配置的延续性来确保。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印度加大对中印东段争议区的社会治理及认同塑造。鉴于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的人们并非普通人,而是国家战略资产的认识,印度采取亲民举措便变得顺理成章。此举在本质上不仅操纵了印度人乃至国际社会对中印争议区的记忆密度,而且还定位了中印争议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达到以时间为空间塑形、以空间为权力增色的形式控制效果,及人为制作历史的目的。同时还能强化了印度在该地区的信誉,并使该地区陷入可能的动荡之中。  相似文献   

7.
明知道人都是要走的。明知道现在走也许很好,对自己、对亲人都好。但是得知伯父去世的消息,鼻子还是发酸。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马来西亚族群边界的成因及其划分标准。这种以种族和宗教为依据的族群划分标准,让身兼双重身份的马来西亚印度人穆斯林饱受身份重叠之苦。马来西亚印度人穆斯林的认同遭到了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族群和以印度教教徒居多的印度人族群的拒绝。为获取政治、经济等社会资源,印度人穆斯林不得不在马来族群和印度人族群之间寻找皈依。印度人穆斯林社会的案例表明,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的融合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朱明忠 《东南亚》2013,(1):80-85,94
印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度,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宗教文化对印度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养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性格。从"对永恒不变精神的追求"、"对幻想世界的极度关注"、"业报轮回"和"非暴力"等四个方面可见宗教文化对印度国民性的影响,也便于我们了解印度人重精神轻物质、缺乏历史观念、具有某种特殊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背后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0.
杨晓萍 《东南亚》2011,(4):63-68
印度是一个宗教、种族和语言构成差异性极强的国家,印度东北部地区族群问题是印度民族问题复杂性和国家民族政策发展变化的缩影。在从族群认同向公民认同的过程之中,政府治理是关键的中间媒介,是一种身份转化的无形力量。印度联邦政府在民主框架下对东北部地区族群问题采取的政府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提供了借鉴意义。同时,治理过程中的某些不足和偏颇也值得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印度东北分离主义运动与印度政府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东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持续时间之长、演变之复杂是第三世界国家中罕见的。本文在考察印度东北部族分离主义运动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其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根源。印度政府从促进民族和解、增强国家认同的理念出发,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之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全面研究这一案例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于印度民族政策和联邦体制的认识,而且对面临三种极端势力挑战的中国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东北沦陷时期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沦陷时期的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的产生、兴衰与当时东北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在社会斗争、民族矛盾激烈复杂的形势下,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在政治倾向上出现明显的分化,有的成为社会进步力量,有的保持民间群众团体的属性,有的投靠日伪反动势力。大部分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受到当时日伪政权的排斥和打击,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3.
印度参与全球治理的主要理念是:印度应推动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保持在全球治理中的战略自主性;全球治理必须尊重国家主权;南亚应成为全球治理的重点地区。秉持这些理念,印度参与了许多领域的全球治理,并做出一定贡献。但印度在全球治理中仍面临目标与能力之间存在落差、话语权较弱、全球治理与国家利益的矛盾、周边国家疑惧等挑战,这些挑战限制了印度在全球治理中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钟德志 《东南亚》2015,(2):100-103,110
《宗教思想史》是著名宗教史家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Eliade)的经典之作。尽管伊利亚德在书中花费大量笔墨来叙述印度宗教思想的变化及其继承性,但却对至今仍是印度重要宗教的印度伊斯兰教思想视而不见,也没有阐述它与其它印度宗教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所以,伊利亚德忽视了印度原有宗教和印度伊斯兰教思想两者之间相互的文化交融和影响,不能得出完全符合印度中世纪史实的合理结论。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治理思潮与运动的兴起为印度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提供了新的理由。印度的全球治理观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行为所具有的特色在印度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活动中显露无遗。这也成为印度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至今未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印度自身具有“入常”的许多有利条件。印度在“争常”过程中不仅需要提高其综合国力,而且需要提高其全社会对全球治理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亚洲政治结构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和印度均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印度的印度教文化分别在两国历史长河中占据主流文化地位,它们所体现的特有政治文化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两国的外交政策选择上,使政治层面烙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相似文献   

17.
印度的立场和态度深刻影响着RCEP谈判的进程和走向。印度参与RCEP面临着反贸传统的抵制、在亚太区域价值链中存在感和融入度低下、已有FTA产生的副作用和反作用等主要障碍。为此,印度应积极发挥国内特定利益集团的正面拉动作用,以务实态度推动RCEP初步协议的达成,并避免照搬其在WTO多哈回合谈判中的立场和技巧。共同推动RCEP谈判稳步向前,应成为当前中印经贸合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印度自古以来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都无不体现了一种既出自纯朴天性、又基于深邃哲理的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这一传统在今天的印度依然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于当代印度环保理论的几种本土化模式之中。印度文化对于自然和生态的独特而突出的情感、认识和保护实践 ,具有其古而常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印度的中亚经济战略是其参与中亚地区大角逐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回顾了印度与中亚经济交往的历史,分析其经济合作的现状及障碍,展望其合作的前景,以期更好地解读新形势下印度发展与中亚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越南和印度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亲密、友好的关系,并将这种良好的双边关系视为传统友好关系。越南革新开放以来,越印关系又有新的发展,最终演进到战略伙伴关系。根本原因是两国在外交战略的选择上有共同的需求:都希望借重对方的力量来达到制衡大国的目的。笔者认为,越印关系就是一种有实用目的的制衡外交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