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与法治、与坚持依法办事的制度并不矛盾,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有些做法和想法阻挠人们认识这一问题,大有辨别清楚之必要。一、从马克思的一段话谈起“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这是马克思针对资产阶级“社会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法律观提出的著名论述,马克思把“社会是以法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被奉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马克思及其思想理论,在今日中国一部分中青年学子和学者的库存中却缺位,在某些理论家的笔头上显得没有说服力。这并非马克思本人的过错,而是基于他们接触的马克思主义不少是被误释、被扭曲或被篡改了的马克思。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前提条件应当是先“回到马克思”,还马克思思想理论的本来真相;同时,以当代实践“检验马克思”;进而结合时代特征“发展马克思”,对马克思的思想理论进行现代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人们有着不同的解释学观念,“走进马克思”和“走近马克思”这两个口号,就反映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两种不同的解释学观念,即“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或主观主义的解释学观念。要使马克思主义研究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客观性立场,反对主观主义的立场。在坚持客观性立场时,又必须反对绝对主义的立场,贯彻理解问题上的辩证法。从辩证的客观性立场来看,走进马克思和走近马克思的对立就消失了,走进马克思也就是走近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一)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法律文化的思想是同他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倘若不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在马克思学说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演变历程,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东方社会法律文化理论的精髓。而在马克思那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具有双重涵义:其一是指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原生形态”;其二是指称东方社会所特有的社会形杰。在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法律文化思想的  相似文献   

5.
“后退”是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的重要范畴。阿尔都塞从独特的视角深刻分析对传统的“颠倒说”进行的批判,认为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关键不是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而是马克思重新退回到了黑格尔原来的起点。通过强调马克思和黑格尔思想的联系,着眼于探索他们的区别,力图揭示马克思是如何超越黑格尔的辩证法而最终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关于权利问题,马克思先后写下过两段比较著名的格言。 格言(1):“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① 格言(2).;“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②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这两段格言都是马克思关于权利问题的经典论断,因而给予了特  相似文献   

7.
用诠释学的观点解读马克思的文本 ,是文本和解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的活动。马克思文本的“原意”是一个不可把握的概念 ,也许有但不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哲学在内容上有区分 ,但在意义上完全没有必要。“走进马克思”仅是对不看马克思文本而妄谈马克思的人的规劝。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用意识形态性来指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意识形态的偏见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被误解为政治理论 ,剥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外衣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逝世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是“科学巨匠”,但是“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革命者的幸福?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回答说“斗争”。斗争,也是对马克思光辉一生的高度概括。“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英勇斗争的一生,为一切革命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一“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马克思致卢格》)  相似文献   

10.
唐驷之、袁明健同志在《论法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的两重性质》(以下简称“唐文”) (见本刊第4期——编者注)一文中援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三段论述,作为自己关于“法的共同性”的立论根据,断言:法的“社会共同属性”先于法的“社会阶级本质”而存在,后于社会阶级本质的消亡而发展;阶级社会的法具有两重性,即社会阶级本质和社会共同属性。对此,笔者未敢苟同,特冒昧请教之。一、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论述“唐文”认为要解决“有没有共同性”问题,首先要“系统地、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和法学原理”。这是正确的,我完全同意。但该文在论证过程中,却不顾马克思、恩格斯完整的国家观与  相似文献   

11.
梁燕亮 《法制与社会》2010,(13):293-293
自由是马克思哲学架构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为我们理解马克思的“人”和“社会”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点;对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自由”这一基本概念入手,从人的本质和人的实践这两个基本点来考察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的理论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婚姻本质是两性结合的伦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对婚姻本质的认识是婚姻理论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有些论述离婚问题的文章把婚姻本质归结为“夫妻感情”或“爱情”。对此,笔者持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婚姻本质是两性结合的伦理关系。“爱情说”不符合历史和现实,也不符合马克思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部恩格斯称之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对费尔巴哈以宗教来确定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提出科学的实践观.这使得马克思本人彻底摆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的延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法学界盛行一种观点,就是否定“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这个原理,认为这一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而是一种“唯阶级论”、“唯意志论”的表现,这个命题只不过是后人硬加在马克思头上的光环,是被传统法学“抬上法学殿堂帅位的教条”,等等。那么,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这一命题是后人硬加在马克思头上的吗?根本不是。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这一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15.
李谦  许良 《法制与社会》2012,(27):190-191
消费安全攸关人的存在与发展.频发的消费安全问题昭示出“超感性”的当代突起与“感性对象性存在”—“人”的重度遮蔽.当代消费安全问题已站在了时代问题的风口浪尖,感性存在的论题由此凸显出来.马克思超越以往哲学的感性存在论题所开示出的感性存在论域当然地成为了我们审视当代消费安全问题的重要视域.在此视域下,我们才可能站在马克思具有超越性的哲学原则高度来洞悉并破除消费安全问题背后的现代性之弊,真正践行主体自觉与返回.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化的自然”的阐述(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基石,为我们运用实践观点研究自然美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目今我国美学界,对“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美的本质问题,还有许多不同的认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论述,求得对自然美的科学阐释,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美学课题;值此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对此题专作一番探讨,更有其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缘起对于东方社会法律文化现象的研究,乃是马克思从早年到暮岁探讨社会发展与法律进步之间关联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层面。如果说在马克思的前期或中期的学说体系中,东方社会法律文化问题更多地是从属对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研究,那么,从19世纪70年代下半期以来,马克思则更加关注东方社会法律文化发展的特殊机制。这一探索在他的晚年人类学笔记中达到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8.
一、“一国两制”政策的渊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个新事物、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为和平解决香港问题、台湾问题的政策。从学术上说,“一国两制”是政治学上的一个新概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创新,它同传统的“多体制国家”、“多元主义”、联邦制和邦联制的理论内容不同。“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当今世界最被注目的问题,并且普遍地认为是“富有创造性”的理论(最新的政治思想)。马克思在他早期讨论国家与法的著作中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  相似文献   

19.
法律体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它,对于法制建设、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山:“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  相似文献   

20.
(一)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马克思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第1卷,第8页)又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同上,第11页)因此应该说,《资本论》首先是一部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著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研究的问题决不仅仅如此,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它还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政治学著作、文学著作、历史学著作,以至我们可以这样地说,它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式的伟大著作。一百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