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政党价值观是一个政党将其成员团聚在一起的精神粘合剂,也是一个政党区别其他政党的政治文化标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政党,社会党特别注重自身价值观的提炼和阐述。社会党认为,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经济模式,是建立在"自由、公正、团结互助"等基本价值基础之上的。在社会党看来,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不管它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如果不用道德力量时  相似文献   

2.
一、不对等政治经济相互依赖的中美关系 70年代开始,全球化的效应产生了国家间紧密连结的相互依赖关系,相互依赖关系植基于依赖的基础之上,观察相对的依赖程度高低,可以体现相互依赖的结构情形。就国家间的互动关系而言,相互依赖的概念指称着国家间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层面  相似文献   

3.
雷墨 《南风窗》2013,(20):77-78
在2013年4月吉拉德访华期间,中澳双方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建立两国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阿博特的"亚洲优先"外交不是澳大利亚战略的大转向,充其量只是对其前任的继承和发展。澳大利亚当选总理托尼·阿博特称自己将是一位"亚洲优先"的总理。他说:"涉及澳大利亚国家利益的决定,将在与雅加达、北京、东京、首尔协商后作出,就像要与华盛顿商量一样。"阿博特是否会兑现竞选时的表态不得而知,因为被称为"外交门外汉"的他不止一次在外交问题上失言。不过,重视亚洲目前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朝野政党的共识,阿博特只不过是把其前任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16,(18)
正在一国之内政治经济和文化尚且互相影响难以分割,在国家之间就能分开吗?如果威胁了对方的国家安全,还能保持经济上的密切往来吗?完全站到美国一边韩国总统朴槿惠如今已是进退两难。韩国一向是"安美经中",安全军事上依靠美国,经济上更多地依赖中国。朴任总统之时,正是韩国经济面临世界经济衰退的时候,所以中国显得更加重要。出于种种考虑,也许还加上对中国文化的熟悉,朴对中国表现出了很大的  相似文献   

5.
南方朔 《南风窗》2013,(21):95-95
"自由"到底是什么的确讲不清楚,但"不自由"就比较容易讲清楚,将特别"不自由"的项目消除了一项,"自由"这边就增加了一项。所有复杂的大问题,都可以用这种"负面消去法"。人们普遍都有一种思考习惯,那就是当时代改变,某一种价值出现,人们就会设定出一个大概念,希望用这个大概念来谈所有的问题,像"自由"、"民主"、"平等"、"人道"、"幸福"、"文明"等就是这种大概念。在方法论上,我们称这种大概念的思考是"方法论的全体主义"。  相似文献   

6.
在与世界的碰撞磨合中,中国若能以未来观审视当前一些棘手的外交问题,或许可以少一份怨尤,多一些新思维。按照北京的战略眼光,21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已经走完将近一半,剩下的11年里,国际体系应该不会发生大的翻转,而中国将与同处上升期的新兴市场国家一道"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再造到政治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勇 《南风窗》2011,(22):50-53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作为一个极具战略性的命题进行研究和部署,昭示着党在文化问题上的一次深刻破题,即以文化认同,召唤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预示着"文化立国"的时代可能会导致中国发生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12月4日,意大利就宪法改革举行全民公投。公投以"惨败"收场。随后,该国总理伦齐履行先前承诺宣布辞职。中长期而言,意大利宪法改革公投失败不仅不利于自身政治稳定与经济复苏,对于欧洲经济政治前景亦会产生负面影响。分析在民意背后起推动作用的历史文化、政治文化、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重要因素由此变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正>中日关系研究是日本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特别是对于作为"智库"的研究机构更是如此。中日关系在中国外交大棋盘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棋眼"。研究中日关系,不仅可望对中日关系未来发展、而且对中国整体外交战略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围绕中日关系提出几大重点研究领域,并就相关研究工作提出建议。研究"习近平的对日外交思想"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在《当代世界》杂志第10期撰文指出,"对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富论》的发表,亚当.斯密建立了政治经济的"科学"研究。三百年后,关于国家与市场关系的争论依旧是国际政治经济研究的核心。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再次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模式"(Stalinist Model)亦称苏联模式,通常是指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和高度集权。由于这种体制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并根据他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建立起来的,人们就习惯地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而成为世界体系,"斯大林模式"随后扩展到了东  相似文献   

12.
在城乡关系变革的客观走势已经显现的情况下,有必要考察城乡关系变革的观念上的"临界点".本文通过对2006年7月一项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城乡居民之间虽然存在着结构性的利益矛盾,但是城市居民对农民和农民工的社会歧视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城乡关系变革的"文化障碍"并不存在,缩小城乡差别几乎是城乡居民的共同愿望;从城乡居民城乡关系观念的角度来看,就业制度改革应该作为城乡关系制度变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庄礼伟 《南风窗》2008,(21):3-3
作为市民在城市里,仍然有一种在单位里的感觉。在城市这个大"单位"里,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权力层级结构,在每个层级上,都有很多的"领导",他们事无巨细地管理着城市这个大"单位"。  相似文献   

14.
李军鹏 《南风窗》2013,(2):26-28
市县政府探索建立大部门制的步子可以迈得大一些,可借鉴顺德、深圳等地经验,统筹党委、政府机构设置,积极探索建立"大经济"、"大规划"、"大交通"、"大文化"、"大农业"、"大监管"的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美日是亚太地区三大力量中心,对亚太地区政治经济格局及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美日三角关系是亚太地区最现实、最重要的一组三角关系。这组三角关系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深刻变动背景下,互动加强,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6.
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中棘手的问题,至今仍是制约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平谈判解决的进展甚微。从社会制度差异、地缘利益冲突、政治经济竞争等层面探究这一问题十分必要,但从政治文化维度解读,将裨益于我们对两国边界问题及谈判僵局的深刻理解。中印边界之争,表面上是两国领土主权之争,但牵涉的是两国民众心灵深处的政治文化认知差异,这些差异上升到国家认同的层面,使两国关系受到重大影响。在新时期,中印双方应加强沟通和理解,只有解决了"信任赤字"和"理解赤字"问题,才可能在边界问题谈判解决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7.
一近二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形势的积极变化,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都热切盼望双方加强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人员来往。但是,台湾岛内也有极少数人公然打出了"台湾独立"的旗号,在台湾前途问题上制造出了不协调的气氛。特别是在国民党前主席蒋经国先生逝世后,某些台湾当局政要和著名反对党人士似乎是不约而同地继续强调"台湾重返国际社会"、"台湾在国际上是一个政治实体",并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广作文章,试图造成"台湾已成为独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集地理位置和能源资源重要性于一身的"宝地",里海地区一直是各方势力逐鹿欧亚大陆大棋局的重要舞台。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里大国力量云集,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种矛盾冲突交织碰撞,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在美国等外部势力的强势介入下,俄罗斯与里海沿岸国家进入了纷繁复杂的合纵连横时代。俄罗斯与里海沿岸国家的纷争当前,围绕里海的法律地位、海底资源划分以及油气管线的走向,俄  相似文献   

19.
胡勇 《国际展望》2015,(2):34-49,147
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定位一波三折,甚至大起大落。双方既达成过"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也险些从"战略伙伴"蜕变为"战略竞争者"。中美关系定位之所以不够稳定,与双方在认知和战略上的差异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两国关系中其他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中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尝试虽然没有成功,但对如今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仍具有启示作用。首先,不能对复杂的中美关系作简单的"标签化"定位。其次,要重视两国在相互认知上的差异,做到知己知彼。再次,要运用底线思维,力争中美关系的主导权,做到有备无患。总之,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从冷战后中美关系定位演变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上世纪末中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覆辙,力争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成为未来中美关系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20.
石勇 《南风窗》2013,(26):88-90
2013年,"土豪"的大众话语狂欢,是一种高级版本的"弱者的武器"。在一场命名游戏中,中国社会确实"被土豪化"了。准确地说,中国社会的文化心态="屌丝化"+"土豪化"。一个在社会中低层,以及底层挣扎谋生的人,无论他是写字楼白领、服务业职员、小生意人,还是农民工,在粗鄙的权贵、富人阶层面前,今天还能有什么心理优势吗?利益分配的食物链,也就是心理的食物链—当拥有强大的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人在利益上吃定大众时,在心理上当然也吃定了。但回答是:有。战场转移到了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