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异化与反抗——试论新闻与宣传的紧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和宣传作为两种信息传播活动,在公众视野内、乃至是某些信息传播者的理解中,是两个内涵外延没有差异的概念。新闻作为一种传播方式,被宣传作为一种工具加以利用,新闻之于宣传,存在着被异化的危险。要从"宣传"笼罩之下剥离"新闻",找到媒体于"工具性"和"独立性"之间的平衡点,促进媒体的正常发展。从这点意义上说,在二者的紧张关系中,新闻需要"反抗"宣传。  相似文献   

2.
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浪漫主义作家的艾芜,在抗战胜利之后,面对黑暗如磐的社会,创作了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小说关注着旧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其中有逆来顺受的,也有敢于起来反抗,与命运和恶势力作抗争的,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川农民的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3.
微观权力分析——读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平 《河北法学》2006,24(11):2-8
通过对微观权力分析,指出福柯与传统自由主义"司法-论述性的分析"模式不同之处,他并没有采用合法与非法的二元对立的模式,而是将自由主义分析框架之中对权力分析所需要的价值基础从它的分析中剥离出去,因而将其自由主义社会本身中隐藏的微观权力用系谱学的方法揭示出来,指出的微观权力的隐匿性与生产性的特征.微观权力就隐藏在社会运作体制之中,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生产出了我们所认可的真理与知识,并且形成了规训社会.面对这样的规训社会,我们主体的本真性如何表达出来.因此随后分析了微观权力与反抗的关系,指出了福柯与司法-论述性的权力模式的代表哈贝马斯的不同,以及福柯给出的与韦伯对于现代性中个体的出路不同的分析.在对福柯的审美个体的反抗的进一步分析中指出,他的反抗模式在理论上可能存在暗含有基础性的可能性以及审美个体之间冲突的可能性,从而在理论上存在危险.同时在实践中,也对福柯提倡的大众生活的日常反抗的实践效果的可行性与个人的审美体验进行了质疑.  相似文献   

4.
绅士作为一个阶级,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要研究它就要研究他的地位、他的哲学、他的思想、他的生活等特点。本文以《中国绅士》为视角,简要的分析和论述了中国绅士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阅读波利·扬·艾森卓的《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之后,对女性疯狂的减肥和整容行为背后有一定的理解,于是利用波利·扬·艾森卓博士的观点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欲望的对象、潘多拉神话的作用和建立心理空间,走出潘多拉神话,走向超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王礼伟 《河北法学》2003,21(3):100-104
乘人之危行为的构成不应强调被乘危人(受害人)的意思表示要素,乘人之危行为中,受害人的主 观心理状态只是限定此类行为范围的一个标准,并不强调其行为是否存在意思表示瑕疵或欠缺。 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一样均强调行为结果的公平性,但前者同时强调乘危行为人主观上“因势利 用”的不法性。从《民法通则》到《合同法》,乘人之危行为经历了从绝对无效向相对无效的转变, 但在其构成问题上仍未走出误区。  相似文献   

7.
卡尔·马克思把宗教理解为民众的鸦片,指出了宗教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并力图以政治批判和政治革命来继续这一批判。本文力图以文本解读为基础来深化对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探讨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法律缺陷,并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对立法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历经两年多的讨论和修改,《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正式颁布实施。这部法律贯彻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旨和目标,对现行立法进行了多方面的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举证责任分配是举证责任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民事证据规定>实施以来的<公报>案例表明:通行于德、日等国的"当事人对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要件事实负举证责任"的原则同样为我国法院所采用,在我国审判实务中,法官们能够自觉地通过对实体法的分析,抽象出相关的法律要件,按照这一原则在当事人之间分配举证责任.在运用举证责任这一法律工具时,正确区分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与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法官裁量分配举证责任,适用时需极为谨慎.  相似文献   

11.
于晓艺 《法律科学》2007,25(1):165-168
作为美国法律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杰罗姆·弗兰克,在《法与现代心智》一书中阐释了他对法律确定性问题的解答,主张"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曾经是,现在是,而且将永远是含混的和有变化的".也正是因为他这一激进的观点以及探寻问题的方式,《法与现代心智》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进而促进了学者对司法实践的研究.然而,从弗兰克的整体学术关怀来看,法不确定性并不是弗兰克的最终追求,更多的是为了突破人们对法律的旧有理解框架,追寻一种"看得见"的正义,进而达至一个个人潜能可以最大化,每个人都有幸福的一生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少年儿童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培养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也是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人们常用花朵来形容未成年人,将他们比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对他们寄托着无限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宗教》一书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伯尔曼教授的著作。这本书不仅简要地讨论了历史上法律与宗教的复杂关系,而且在学理上分析了法律与信仰之间的联系。一些精彩的语句,简洁且深刻,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法律的看法,法律信仰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从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一书入手,从东西方的史实角度出发探讨法律和宗教的关系,进而从理论上对法律如何信仰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张梓太 《法学评论》2014,(3):199-201
正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阐释了科学发展观,同时,明确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包括建设生态文明。时隔五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明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将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在此背景下,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在中国愈加成为一门显学。在环境  相似文献   

15.
田志娟 《法制与社会》2010,(17):239-240
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运用知识考古学、谱系学方法深入分析了人类历史中理性和疯癫的形成过程,指出理性和疯癫并不是外在于个人的、客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反身性的社会现实,它们总是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情境而被不断地建构。相应地,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也是在理性对非理性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也是被构建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述了相关经济学理论,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从而揭示了经济学伦理复归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行政解释是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适用《反垄断法》的逻辑前提和工具选择,承载着消弭文本规范与垄断规制间紧张状态的功能。但由于我国现行法律解释体制束缚和反垄断执法经验不足,实际操作中反垄断执法机构通常以原文照搬、语词替换等方式简单处理,进而诱发解释规范低效或无效、同一条文解释不统一、效力位阶不明确等问题,致使行政解释规范虚化或泛化,难以发挥其预期效用。为矫正行政解释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行政解释规范的质量,结合我国当前反垄断执法水平和市场经济现状,从积极重塑解释机制、转变解释方式、增设解释监督机制等方面着手,优化我国反垄断行政解释机制和体制、增强解释规范的自恰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巴兹尔·马克西尼斯教授是英国荣誉皇家大律师,他获得雅典大学、剑桥大学、根特大学、慕尼黑大学、牛津大学以及巴黎第一大学(索邦)博士学位或荣誉博士学位。他创建了牛津大学的牛津欧洲法与比较法研究所,曾担任牛津大学的欧洲法与比较法教授。现转任伦敦大学学院普通法与民法教授。他独著或合著有29部著作。在美国、比利时、英国、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以及荷兰的法律期刊发表有120多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哈耶克自由主义法律理论的解读,笔者提出了一种理解契约正义的思想理路。即在自由主义的视域中,自由是正义的核心价值,正义实为对人的意志本身的评价,而不能从行为结果衡量,因此,不管缔约人追求的具体目的如何,我们应以缔约人意志的自由状态作为评价契约是否符合正义的基本标准;普遍的契约自由的实现有赖于法律的保障,缔约意志实为其内在动机与外在法律互动的结果,唯有以契约法为核心的私法具有保障契约自由普遍实现的功能品性,因此,所谓契约正义实为缔约人依私法自由缔约的契约本身。  相似文献   

20.
荣志华 《法制与社会》2011,(14):220-221
法律商谈就是以论辩的方式而实施的论证过程,它把司法判决的合理可接受性不仅同论据的质量相连接,而且同论辩过程的结构相连接。在商谈原则的基础上,哈贝马斯赋予“权利”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