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小康》2016,(2)
正恐归族是对那些在外地工作、不愿意回家过春节的人的概称。在常人眼里,甚至在自己的父母亲人眼里,"恐归族"有那么一点冷血,甚至还容易和不孝牵连在一起,但对"恐归族"来说,却有很多辛酸的原因。春节临近,春运抢票也进入"白热化"。又逢一年春节团聚,一些人苦恼于返乡途中的"一票难求",但也有一些人却因担心节日烦恼,对春节团圆百感交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节就意味着团聚,但是近年来,有个新名词几乎每逢春节都会被舆论关注,这就是"恐归族"。近乡情怯,对于漂泊在外的他们,为何"恐惧"回家?  相似文献   

2.
《小康》2016,(5)
正@小康杂志社:"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节就意味着团聚,但是近年来,有个新名词几乎每逢春节都会被舆论关注,这就是"恐归族"。近乡情怯,对于漂泊在外的他们,为何"恐惧"回家?@女朋友们的闲置物品:恐"被逼婚"是最主要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春运”这个词,大概和“春晚”一样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因为在众多节气中,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出门在外的人哪怕一年不回家,但春节一般是要回家团聚的。改革开放后,出门在外的“候鸟”日益增加,“春运”也就成了热门词汇,每年腊月二十六七赶回家过年,正月初六后陆续出行回流,成为中国的一大特殊景观。在春运40天的时间里,中国海、陆、空的运量超过10亿人次!  相似文献   

4.
正"反向春运"让人们对于过年的方式有了新的定义,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下人们春节出行的新风尚,不仅是有意避开"民工潮""学生潮"的灵活变通,也是当下人们对于过年习俗的一种新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预示着岁月更迭,辞旧迎新。春节团聚的习俗在中国的家庭中传承了上千年,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即道出了中国人  相似文献   

5.
社会共同关注政府措施有力专题报道之一随着春节的临近,许多在外辛苦了一年的农民工正在准备回家过年。带着自己一年的收获与家人团聚对这些久离家乡的打工者们来说可能是一年之中最高兴的事儿。但回家前能不能拿到自己的工资也让他们担心。最近,全国各地相继出台措施,切实帮助农民工们及时拿到自己应得的报酬。  相似文献   

6.
刘萍 《中国保安》2020,(1):111-112
中国人有一种信仰叫做“回家过年”。在春节这个本该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有那么一群留守岗位的身影,为了万家灯火下的幸福团圆,肩负起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职责。他们缺席与家人的团聚,默默地将思念放在心底,用职责和信念换来城市的安宁。  相似文献   

7.
声音     
正我的新年愿望,是建一座"花园式宾馆式"的敬老院,吸引更多老人住进来,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十九大代表、江苏省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殡葬服务业全年无休,春节轮到我值班,我必须坚守岗位。虽无法回家过年,但我不觉得孤单。有很多像我一样因工作无法回家团聚的同事,在各自岗位上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的年     
<正>春节虽然已过去,但春节期间,《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有调查称,37%的受访者今年过年不回老家,"混得不好,不好意思回家"占到其中的47%。回家过年,在一些地方异化成了相互攀比,似乎只有衣锦还乡才有面子。春节本是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然而如今越来越多人既盼望春节的到来,又害怕回家,既渴望团圆却又充满顾虑,这究竟是怎么了呢?其实,过年累、怕过年的心态背后,是"过年"越来越功利化、传统节日越来越异化的表现。年轻人要么拿起时髦的奢侈品炫耀,要  相似文献   

9.
正"春节前,乡愁是一枚小小的车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临近2018年春节,春运也即将拉开大幕。"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哪怕路途遥远,历尽千辛万苦,也难以阻挡人们回家的渴求和热切。然而,买票难、坐车难、行路难等一系列问题,却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回家之路。在农村,通村公路被称为"春运最后一公里",泥泞、跋涉是很多人的回乡记忆。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不断见证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时,串联城乡的农村公路也考验着社会发展的深度。近年来,随着农村道路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最体现中国人家庭观念的节日,春节前返乡人流如潮水般涌动在铁路、公路和民航航线上,铁路、交通等公安民警也异常忙碌,设春运服务站、维持候车秩序、打击票贩、查客车车况、阻截人员超载,直到过年才稍得喘息。什么时候才能让民警也能回家过一个轻松的春节呢?运量在短时期内大增,运力无法满足要求,而运力增加到满足春运要求时,平时运力就会大量闲置,这是春运的根本难题。据介绍,全国铁路日常开行的客车大约提供坐席280万个左右,基本上可以满足旅客需要。但进入春运特殊时期后,客流量猛增,日均发送旅客将达到350…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聚的日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回家过个祥和欢乐的年是出门在外亿万中国人的心愿。然而就有这么一段短短窄窄的四百里回家路,且停且行,走了55年依然漂泊无岸,日日复年年,涨落在海峡两岸的一衣带水成了两岸骨肉同胞最浓的乡愁。 2004年春节前夕,我刊聚焦海峡归途:厦-金-台“海空一条龙”春运,编发一组来自对台最前沿——厦门的特别报道,见证“两岸本一家”的亲情故事。 至截稿时,2004年的春节包机双向直飞尚未有定数,不过厦门传来的消息还是给人些许宽心安慰,厦-金-台“一条龙”春运联合作业中心已接到在大陆台胞返乡订票数逾五千。“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回家的路再难再长都难不倒中国人团聚的决心。  相似文献   

12.
春节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回家过年”是萦绕在所有华夏儿女心头的一份厚重情结。但每年此时,总有一群人,为了让更多人顺利返家、安心过节,他们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甚至比平常更加忙碌。保安,正是其中的一分子。每当春节来临,保安员总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坚守岗位,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用坚守担当起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家是国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符号,在新春钟声即将敲响之际,这个符号的热度变得更加炙手。正因为被国人奉为回家团圆的重要节日,随之呈现的是,中国的每一次“春节”都具备了制造世界最大规模集体迁徙的魔力。尽管诸多民众回家的旅途注定布满艰辛,但“温顺地向春节的方向流去”,无疑是国人一年一度向春节“朝圣”最重要的行动证明。在充斥着多元和另类过节潜流的传统节日里,选择回家过年依然是难以撼动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临近春节,漂泊在外的人们都会纷纷背上行囊,不远万里赶回家乡。然而,据记者了解,今年仅在海南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两所高校中,不回家过年的学生人数就已近3000人。那么他们为何不想回家过年,留在海南的他们春节过得又怎么样?  相似文献   

15.
寻梦,他们来到了城市,压力,却让他们难以承受。在城市中打拼,留还是撤成为异乡人心中两难的选择。“一千个漂泊者有一千个不同的理由”,对于“漂一族”来说,梦想的支点更多的应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一个城市的名字。漂泊者既有漂的美丽,也有泊的忧伤;既有都市客的喧哗,又有异乡人的失落。春节前夕,记者采访了几位经历着悲伤、欢乐、幸运和失落的春节不回家的异乡人。从他们的遭遇与感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理想与失落。  相似文献   

16.
政府成“债奴”责任在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的不正常债务问题解决了,对各行各业都是震动、鞭策和促进,政府执法的腰杆也就硬了“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关是中国传统清偿债务的大限之期。旧社会年关难过是因为被讨债,杨白劳就是怕过年关的典型。而现今被讨债的年关难过,向政府讨债无果而又被追债的更难过。留意一下新闻报道,为躲债春节不敢回家过年的大有人在,其中不少都是跟政府欠债有关的连环债。  相似文献   

17.
春节就要来了!无论你经历了多大磨难,收获了多少喜悦,在你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情愫留给春节。今年春节回家否?短短的一句话折射出人生百态:有人归心似箭,有人有家难回;有人忙于生计,有人从容自若……当此时节,让我们把眼光投向那些因种种原因而无法回家过年的人们。  相似文献   

18.
火车票买到没?蛇年春节前,这句话成了台东县、花莲县民众的问候语。为了让在外面打拼的儿女春节返乡团聚,台东、花莲的很多父母漏夜接力排队,为孩子买火车票。在台湾,春节返乡涉及上千万人口的密集移动,9天春节假期的短途出游习惯,甚至大年初二媳妇归宁的习俗,这些都让岛内的交通运输压力陡增。为了因应民众的需求,岛内的交通部门制订了"春节海陆空疏运计划",尽可能增加车船、飞机班次,让民众能够回家团聚。台湾的北部地区聚集了最多的人  相似文献   

19.
晓沙  安东 《台声》2007,(Z1)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中国人把春节当成是辞旧迎新的节是中国人的传统,中国人把春节当成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春节来了,春天就来了,日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春节来了,春天就来了,万物复苏,新的一年就来了。万物复苏,新的一年就来了。作为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春节承载了中国人的历史和作为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春节承载了中国人的历史和情怀,这个节日是家人团聚共叙天伦的时刻,是祭拜祖先缅情怀,这个节日是家人团聚共叙天伦的时刻,是祭拜祖先缅怀先人的时刻,是走亲访友互道祝福的时刻。好一派祥和乐怀先人的时刻,是走亲访友互道祝…  相似文献   

20.
春节期间,很多人都通过网络相约拼车回家过年。这种方式在交通拥挤的很多城市更是非常走俏。但此举在方便了“拼友”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由此引发的人身损害纠纷也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