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月的重庆,骄阳似火。陪都的街头有许多令人着迷的东西。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妻子玛莎·盖尔荷恩已经在街上闲逛了大半天,仍然兴致未减。突然,一位高高大大,金发碧眼的德国妇女走近玛莎,低声问她是否有兴趣见见“周恩来”。玛莎茫然看着这位穿着中国旗袍,戴着男式毡帽,自称叫“王安娜”的神秘女人。“周恩来”的名字对她毫无意义,但玛莎愣了一愣,说这得和海明威商量一下。王安娜在那里等她的回音。玛莎赶回住所,告诉了海明威发生在大街上的一切。海明威兴奋极了,他不仅知道周恩来是中共在重庆的代表,而且也知道王安娜的丈夫是王炳南,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他要玛莎赶快告诉王安娜、他极愿尽早与周恩来见面。于是,第二天,海明威夫妇又在大街上闲逛,直到他们确信后面没人跟踪时,他们才来到约定地点,和王安娜会合。在王安娜的带领下,穿过迷宫一样的小街小巷,来到了曾家岩50号——陪都最神秘的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中的最后一篇文章《要坚持民主协商》,是周恩来同志一九七五年五月二十五日在中央统战部《关于组织爱国人士外出参观的请示报告》上面的批语,也是他生前对统战工作的最后一次指示。他指出:“此类参观人员,如尚未与他们协商就突然宣布,似仍应分别约他们座谈一次,取得他们同意后再定,以示我们历来主张的民主协商精神。如  相似文献   

3.
江涛  陈慧 《党史纵横》2014,(3):39-40
正开国总理周恩来一生没有子女,但他有六个侄儿侄女。他们在成年之前,都曾或长或短地在周恩来、邓颖超家中住过,回到父母家后,也经常去看望伯父、伯母。其中有四人先后参了军,有的在部队工作了三十多年,有的只有几个月便离开了部队。虽然情况截然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参军的事都曾受到周恩来的"干涉",于是,便有了各自大相径庭的"参军史"。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与上海有看不解之缘。民主革命时期,周恩来在上海领导过举世震惊的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主持过数年中共中央的地下工作;解放后,周恩来对上海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工会工作十分关注,曾多次会见老工人、劳模代表,并亲临市总工会与全市工人代表欢度春节。在世纪伟人周恩来百年诞辰之际,上海部分工会工作者和劳动模范深切缅怀他们所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心里时时惦记着工人沈涵是原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周恩来在沪的几次与工人会见的重要活动他都参与组织及具体安排。忆及往事,年近80高龄的他仍十分激动地说,周恩来是我们国家的总理,日…  相似文献   

5.
毛新宇 《新湘评论》2013,(24):25-27
爷爷给我起名叫“新宇” 1949年10月15日,当爷爷在中南海丰泽园为大伯和大姨举行婚礼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开国元勋纷纷举起酒杯,衷心祝愿这对新人幸福美满,早生贵子。1950年10月14日深夜,大伯匆匆告别了亲人,一个多月后,他把28岁的青春永远留在了朝鲜半岛,给年近花甲的爷爷留下了巨大的伤痛和无法弥补的遗憾。  相似文献   

6.
贺新初 《湘潮》2004,(4):8-10
周恩来与国民党高级将领的交往,是他人际交往中最具神秘色彩而又最具魅力的篇章。他与许多国民党将领,早在黄埔军校时期就是同事、朋友或师生关系。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他以其巨大的人格力量,征服了一个个国民党要员,使他们或与共产党密切合作,或走上了彻底拥护共产党的道路。国民党高级将领郑洞国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7.
万强 《党史文苑》2004,(7):40-41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周恩来在北京握手,标志着相互敌对几十年的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解冻。尼克松在华期间,中美双方达成了多项共识,并发表了联合公报。尽管美国政府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但仍不肯轻易放弃其在台湾的影响,将其划在了他们的“核保护”之下。台湾问题仍是横亘在中美两国之间的一道巨大障碍。1973年11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再次访华,谋求解决办法。正是他的这次来访,使周恩来遭受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厄运。不速之客基辛格成为周恩来挨整的导火索基辛格这次访华受到中方高度重视。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亲自同他进…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和李四光是40年代在重庆相识的,他们曾两次会面。周恩来向李四光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使李四光在黑暗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并对周恩来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李四光是个寡言的人,不善于溢美,但却极口称赞周恩来。他说:“我从周恩来先生身上产生一个最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相似文献   

9.
正在周恩来的革命生涯中,一直高度重视发挥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他经常倾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意见,多年来与党外人士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邹韬奋:"请转达我对恩来的谢意!"邹韬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与周恩来友情甚笃。他崇敬周恩来,生命垂危之际仍呼唤着周恩来的名字;周恩来也了解邹韬奋,敬重邹韬奋,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1946年9月,周恩来曾在南京接受过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李勃曼的一次专访。据后来公开发表的文章记述,周恩来在谈起家史时说:“我的祖父名叫周殿魁,生在浙江绍兴。” 1964年8月2日下午,周恩来利用星期天召来在京亲属,和他们谈家史。在这篇由周恩来的嫡长侄女、现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周秉德记录,邓颖超亲笔阅改的《七伯谈家史》上,周恩来说,“我们和尔辉父亲是一个祖父,……我们这同一个祖父名攀龙、号云门,字殿魁。”这是周恩来两次在重要场合讲他的祖父的名或字叫殿魁。 然而经学者考证,周恩来祖父的名字叫“起魁”而非殿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1.
正众所周知,周恩来无论在大小会上作报告还是走路、与人谈话或干其他任何事情,他的右臂总是弯曲地端在身前,这是他一个痛苦而无奈的选择。而鲜为人知的是,在由江青引致的周恩来延河坠马右臂伤残后及其治疗这段最疼痛难忍时期,周恩来依旧忍着巨痛忘我地工作,而且之后自始至终再未提及江青之过,由此足见周恩来宽以待人和一心为公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12.
<正>周恩来的出生地江苏淮安,是淮剧的发源地,也是淮剧流传的最主要地域。周恩来在此地长大,对淮剧有着不解的情缘。周恩来喜爱戏剧,也是个十分懂戏的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就任开国总理,政务十分繁忙,但他仍然一直关心和热爱文艺事业,多少年也没有忘掉他的家乡戏——淮剧。一由于在周恩来纪念馆工作的关系,笔者接触到许多曾在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告诉我,周恩来批评人、责备人最厉害的是两句话:"胡闹  相似文献   

13.
在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周恩来抽烟的镜头:周恩来在焦急地等待东北辽沈战役前线消息时,特意从警卫员手中要了一支烟,熟练地抽了起来。当然,电影是文艺作品,是真是假,不得而知。然而,笔者由于工作关系,曾经访谈、接触过周恩来的亲属和他生前的身边工作人员200余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告诉我:周恩来一般是不抽烟的。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的人生轨迹虽有波折,却没有大起大落,这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一个"忍"字。美国人谢伟思在重庆美国驻华大使馆工作时,同周恩来接触较多,他谈及亲身体验时说,我未见过周恩来发怒、发火或心烦意乱,他总是那么平静、镇定,我没有见过他克制不住自己的时候。  相似文献   

15.
罗瑞卿应当说是在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同周恩来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位。他们的交往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但是他们相识则要追溯到红军时期。1931年底,周恩来化装成富豪,留着满脸大胡子,进入中央苏区。红军中的指战员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胡公”。罗瑞卿早就听说过周恩来的名字。他于1927年初进入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黄埔军校的分校。他知道周恩来正是黄埔军校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6.
<正>1950年9月上旬,周恩来总理在外交部召开的外事座谈会上,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了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并且对他说:"您作为一名旅俄华工的代表,参加了共产国际两次代表大会,并能三次见到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确实是位了不起的中国人!"周总理所指的这位老人名叫刘泽荣,曾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是最早活跃在共产国际舞台上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正>1911年的夏天,奉天(今沈阳)官立东关模范学校放暑假了,同学们一个个高高兴兴地回家,而周恩来却"南望乡关归不得"。他多么思念家乡啊!他的同班同学、也是他少年时十分要好的朋友何履祯、何天章看出了他的心思,就邀约周恩来到他们家去度假和郊游。  相似文献   

18.
张谨  陈国民 《湘潮》2008,(4):4-6
在周恩来的亲属中,对他早年思想影响较深并且与之交往密切的,当数他的表兄陈式周。周恩来旅欧求学,与之通信来往最多的亲属也是陈式周。在(《周恩来书信选集》中,选登有周恩来给陈式周的两封信。他们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梁衡 《当代贵州》2014,(32):64-64
正周恩来离开我们已数十年,但是人们还是常常想起他说到他,其亲切自然如斯人还在眼前。周恩来是一个超越时代、超越政治、超越党派和国界,在人格上有普世价值的人。他的思想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一个民族出了一个全世界都能接受的人物是我们民族的骄傲。研究周恩来,小者可知怎样做官;大者可知怎样做人;再大者可知怎样构建一个社会。周恩来人格精神有多方面,其基本点有三:仁爱、牺牲和宽容,而犹以第一点为最。我在《大无大有周恩来》  相似文献   

20.
正他曾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当红影星,被誉为"武打明星"、"东方范明克"。不过,在耀眼的明星光环背后,他还是我党一位最为神秘的特工。他叫胡底,与李克农、钱壮飞一起被周恩来誉为我党情报工作的"龙潭三杰"之一。胡底与李克农是安徽同乡,他们怀揣共同的革命志向早年便已十分熟识。1929年11月,李克农到上海一家电影公司的片场观看拍摄电影,胡底在这个时候巧遇李克农,将好友钱壮飞引荐给了李克农,由此,我党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