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通过回溯公共管理四个变迁历程: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将西方公民参与梳理为四个理念:隔绝式的管理者,引入式的公民参与,回应性的公民参与,协作性的公民参与,以期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展示公共管理中政府与公民角色定位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辛传海 《前沿》2004,60(6):103-107
本文以“新公共服务”的概念为基础 ,首先将“新公共管理”与旧公共行政进行比较 ,阐明新公共管理的相对于官僚体制的进步性 ,以及其本身仍存在的局限性 ;然后寻求“新公共服务”理念成立的理论基础 ;最后详细阐述“新公共服务”不同于旧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甘黎黎 《传承》2010,(15):74-75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后现代公共行政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七个主要核心观点。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域中审视我国服务型政府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基于时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后现代公共行政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七个主要核心观点.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域中审视我国服务型政府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治宇 《前进》2003,(4):31-32
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这就要求在加入WTO条件下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政府公共行政服务的全面创新。公共行政服务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也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政府公共服务,就是按照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为社会、企业、居民提供公共设施、公共环境、公共安全、公用事业以及医疗、保险、贫困救济等社会公共保障。从我国实际出发,政府的公共行政服务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即“政策规划、制度创新、城市管理、服务理念。”一、制定公…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中国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新时期的新命题。中国的公共服务改革,就是要在管理中体现政府服务的价值,保证公共行政的效率与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回应性,在公正客观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评估体系,从而实现公共服务以公民对话和公共利益为基础,并实现三者的充分结合。本文就是基于和谐社会构建视角对中国的公共服务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政昌 《前沿》2008,(5):104-106
美国学者罗伯特·B·登哈特将人们对新公共管理提出的替代性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在对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的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以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本文对新公共服务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将其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优越性,然后结合当前国内政府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服务于公民、追求公共利益、重视公民权和人的价值,注重以公民为中心,这样一套公共行政理念为我们探讨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依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构建和谐社会: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民意表达机制;培育和发展社区及公民社会组织;增加公民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机会;为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制度保障;强调公民精神和公民美德;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9.
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内涵在于促进公共服务的尊严与价值,倡导公共行政的卓越价值观;在理论上诉求于公共性话语中公共理性的建立;在现实中诉求于以公民为中心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公民精神与公共行政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公民精神实质上就是公民对公共事务所持有的价值与信念,充满活力的公民和有效的公共行政是相辅相成的。公民精神在推动和促进政府“善治”、民主行政、社会正义、公共责任和公共利益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金鑫  陈飞宇 《前沿》2008,(9):60-63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对资本主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度剧减,由此而来开始对传统的公共行政质疑,认为其有局限性,并时其提出了挑战。从而发动了新公共行政运动,并形成了新公共行政学派。本文试图将新公共行政与传统的公共行政进行比较,讨论其理论创新之处,与此同时,也指出其自身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作为政府治理新模式,服务型政府实质乃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制度架构与制度延伸。这不仅有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关注的如何从操作层面的组织技术和管理手段上改进公共服务效率的问题,更涉及到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宪政主义内涵的重构,涉及到政府公共行政的理念转变与制度创新。因此,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必须突破新公共管理理论基于管理主义思维的组织和技术工具层面改革框架的窠臼,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理念创新与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趋势中,作为执政党如何去适应,这是现代政府职能的关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社会公共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政府的公共服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必然要求推进公共行政改革,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4.
试论提高我国公共行政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晖 《长白学刊》2003,(5):12-15
提高我国公共行政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树立公共行政为公众服务的理念;按照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合理定位和重塑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自身管理水平;完善行政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拓展卢克斯"权力维度"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政治域中的主观博弈模型和不同域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来探讨公共行政模式演化的一般路径,并通过分析公共行政模式演化路径背后政府与公民及官僚两两博弈,得出权力维度背后公共行政模式演化的一般规律:随着政治域中政府与公民及官僚间内在博弈规则的改变和不同域中共时性关联和历时性关联的演化,政府对公民及官僚权力维度将向纵深化发展。最后,提出了公共行政模式演化规律的几个命题及其对我国行政模式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郭继红 《前沿》2007,(8):156-158
新时期传统的公共政策内部输入机制已不能满足公民参与的要求,因此如何实现公民政治参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公共行政话语理论对公民政治参与做出了新的诠释。引入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积极倡导平等、自由的对话和协商,对推动公民政治参与和实现公民和政府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共行政学经过一百二十余年的发展,影响比较大的实践及理论思潮按时间先后主要有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及新公共服务,从其主要内容及思想内核来看,可分别属于管理主义及宪政主义这两条发展的主线;本文通过梳理四者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挖掘其思想内核,从一个宏观的层面,思考公共行政在此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最后在简要分析中国行政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如何在中国行政实践中把握四者,作一个宏观的定位。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平是现代公共行政的首要价值选择。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中,其价值诉求发生了显著的阶段性转换,它逐渐突破了狭隘的工具理性层面跃升到更具伦理色彩、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终极关怀高度。公共行政以社会公平为其价值诉求,一方面社会公平是现代公共行政的首要价值选择,这由政府的公共性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政府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力量依托。实现公平行政,既是一个建立公正制度体制的过程,同时亦是一个哺育、塑造与提升公民的德性精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黄洲成  赵建华 《传承》2012,(11):90-91,96
新公共行政是公共行政学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是公共行政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由于“新公共行政学”缺乏概念和理论上的连贯性,它并未最终生根立足,未能最终立足而取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范式”,新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和壮大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评述了弗雷德里克森关于公共行政的精神.弗雷德里克森从“公共”和公共行政中的“公共”人手,阐述了社会公平在新公共行政中的地位,从而使公共行政具有善的基础.弗雷德里克森指出公共行政的目的在于为实现全体公民的利益而维护政体的价值,因而是一种国家层次的更大的善.新公共行政的精神就在于追求实现宪政民主和公民利益的更大的善.本文还分析了近十年来我国公共行政精神的改进,并对我国公共行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