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人大月刊》2011,(2):51-52
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选举法等法律中。1953年颁布的第一部选举法确立了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蓝本,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一次普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正式确立。1979年7月颁布的第二部选举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选举制度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选举法进行了第五次修改,新选举法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调整,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选举制度。2011年,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将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这次选举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  相似文献   

3.
姜裕 《人大研究》2011,(1):27-28
2011年下半年,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即将进行,选举委员会是组织领导县级和乡级人大代表选举的机构,在直接选举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修改的选举法对选举委员会的产生、回避、职责和工作要求作了具体规定。其中,“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为代表候选人的,应当辞去选举委员会的职务”的规定,对选举委员会的构成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实践操作带来了新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2004年10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选举法修正案中,对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作了一些新的规定,如在第七章三十一条中新增加了预选内容:“对正式代表候选人不能形成较为一致意见的,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这个新的规定,对县乡人大代表选举影响深远。在工作调研以及与人大同志的交流中,许多同志就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中如何开展预选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选举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这部选举法继承了革命根据地民主选举的历史传统,吸取了解放初期新中国政权建设的新鲜经验,也借鉴了国外选举制度的某些有益因素,明确规定了我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即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和无记名投票原则,具体规定了选举的程序和方法,从而正式确立了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邓小平同志在作这部选举法草案的说明时指出:“在选举…  相似文献   

6.
选举法的五次修改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自1979年对1953年制定的选举法进行重新修订外,还于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和2010年5次修改过选举法,使我国的选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也是人大选举制度大改革、大发展的二十年。选举法是体现我国人大选举制度的基本法律。建国后,我国先后颁布两部选举法。第一部是1953年2月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二部是1979年7月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  相似文献   

8.
《选举法》应对非代表候选人当选的情况作出具体规定□翟险峰邢国超《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简称《选举法》)是我们进行各级人大代表选举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其中对非代表候选人的当选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选举中便出现...  相似文献   

9.
《人民政坛》2010,(12):44-44
《人民政坛》编辑部:我是一名乡镇人大主席。今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规定,“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为代表候选人的,应当辞去选举委员会的职务”。这是选举法第一次对选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回避”制度作出明确规定。不少人认为这是选举法修正案的一大亮点。因为它将保证选举工作更加公平、公正。但是修改后的选举法没有具体规定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由哪些人组成,给实际操作带来了一定困难。能否具体谈谈如何正确理解选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回避”制度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滕修福 《人大研究》2010,(12):25-27
<正>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选举法进行了第五次修正。修正后的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选举法,正式确立了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为切实有效地保障人民的选举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党认真总结历史教训,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方针,从而把修订选举法、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二部选举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关于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意见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晗 《人大研究》2008,(12):22-24
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第一部选举法是1953年制定的,并依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普选,产生了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和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行选举法是1979年制定的,并于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先后四次进行修改。理论界对改革开放以来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如扩大直接选举、实行差额选举、选民联名推荐代表候选人等,  相似文献   

13.
《人大研究》2011,(6):48-49
“选举法落地与选举过程监督”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2011年3月25日至26日,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与研究课题组联合举办的“选举法落地与选举过程监督”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这次研讨会着重从实施选举法有关选举委员会的职责、代表候选人的产生、预选、介绍、选民的投票等层面,研讨了选举法诸多新亮点如何在新一轮人大换届选举中切实落地,  相似文献   

14.
许安标 《中国人大》2009,(22):16-18
选举人大代表的城乡人口比例,是选举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953年制定的选举法,对农村和城市选举每一代表所需的人口数作了不同的规定。比如,当时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解放初期,我国的城镇人口比例比较低,据统计,1953年只有近15%,而工人阶级主要居住在城市,因此作出这样的规定,符合我国的国体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山东人大工作》2007,(11):12-12
10、选举法中体现了哪些基本的选举原则? 选举原则是贯穿整个选举制度的根本准则.选举原则反映的是选举制度的本质及其内涵.对选举制度的具体实施。具有相应的指导作用、我国现行选举法的基本原则有:  相似文献   

16.
全法 《人民政坛》2011,(9):34-34
17.问: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主持机构是哪个?答: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县乡两级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大代表的选举。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县级人大常委会任命。选举法还规定,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为代表候选人的,应当辞去选举委员会的职务。  相似文献   

17.
“选举法距离上次的修改已经有几年了,在这几年里,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选举法在实践过程中也累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所以现在有必要通过进一步修改选举法,把好的经验制度化、法律化,使我们的选举制度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陈斯喜对选举法的此次修改如此评价道。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地方选举包括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地方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选举。地方选举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参加管理国家的重要形式。我国的宪法以及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对地方选举制度作出了规定。1954年宪法对我国的地方选举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1953年和1954年,我国分别制定了第一部选举法和第一部地方组织法,确立了我国地方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以及选举的组织和具体程序,奠定了我国地方选举制度的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  相似文献   

19.
人大知识     
正选举法与选举制度选举法作为有关选举产生国家政权机关的法律规范,本身也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选举法,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广义的选举法包括与选举工作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是有关选举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的原则、方法、组织、权利、程序,以及对选举的经费、对破坏选举的制裁等法  相似文献   

20.
武春 《人大研究》2010,(9):9-11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为了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选举法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选举法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