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023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包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等发展方向,并提及“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防控疫情、保持稳定”,内容务实全面、科学客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港澳也要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对此,澳门应深入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抓紧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机遇,助力湾区建设,更紧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丰富“一国两制”新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2.
范金  袁小慧 《群众》2013,(7):20-20
江苏"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把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深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这标志着江苏区域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着眼于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差距发展的现实,必须充分发挥区域内部优势,紧紧抓住长三  相似文献   

3.
王克俊 《协商论坛》2010,(11):10-11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立足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形势,顺应全省人民渴望跨越新期待,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开始了力争将其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4.
卢波  杨枫 《淮海论坛》2008,(2):14-16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储东涛 《群众》2011,(2):76-77
1月9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只要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省不论是行政资源,还是经济杠杆,都要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倾斜,向文化建设等倾斜。在新起点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江苏“十二五”规划提出的6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此,本期我们推出两篇介绍欧、美、日有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及美国关于提升软实力方面的文章。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实施中西部开放与国家海洋战略,构建起连接沿海与内陆地区的战略支点。广西地理区位与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完全具备了构建新“战略支点”的基础和条件。广西新“战略支点”建设必须建立在对自身优势与条件的准确把握上,把深化以广西为起点和中介枢纽的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关系作为重中之重,选准区域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加强通道与物流基础建设,大力发展现代产业,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谋求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广西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强化战略平台的国家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周金刚 《群众》2022,(13):40-41
<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我国区域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眼省情,以南北共建园区为关键抓手,推进区域互动和产业联动,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当前,立足新发展阶段,系统总结江苏南北共建园区实践经验,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对新征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山瀑 《群众》2013,(7):15-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多种原因,江苏区域发展的梯度特征较为明显。适应区域发展新形势,充分发挥苏南苏中苏北各自的比较优势,推动三大区域优势互补,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范燕青 《群众》2011,(1):58-58
经历了“十五”夯实基础、“十一五”局部加速,常州站在了“十二五”转型发展的新起点上。 面对区域竞争、产业竞争、人才竞争“干帆竞发”的新挑战,500万常州人民使命在肩,豪情满怀。  相似文献   

10.
方建中 《群众》2011,(12):42-43
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历史时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启了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基于区域发展差异较大的省情,为了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点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省委书记罗志军强调了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提出要实现“三大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由此,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位置,这将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理智的声音和一个自觉的行动。  相似文献   

11.
推动形成“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要坚持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充分发挥沿西江省区与广西沿西江市县的积极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形成具有西江流域特色的区域合作与联动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四大区域协调机制从发展来看,西江流域各省区将在新  相似文献   

12.
唐镇乐  冯燕 《新东方》2009,(7):17-22
海南作为一个省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重头戏。不仅要实现协调的内部性,还要追求协调的外部性。即在海南市县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将海南区域经济和经济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中。也就是说,海南的区域经济布局,要克服“自己导、自己演、自己看”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孙月平 《群众》2010,(3):43-45
<正>2009年以来,接二连三出台的国家级区域振兴规划几乎覆盖到全国每一个地区,这意味着全国"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将会调整为:缩小区域差距,寻求区域协调。从"九五"计划开始,经历的几个五年计划都强调增长速度,而面向"十二五"则强调发展的协调统筹,强调区域间的均衡、贫富差距的均衡、大城市与小城镇的均衡、公共服务的均衡等等。  相似文献   

14.
徐东海 《群众》2013,(7):84-85
浙江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最高、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衢州、丽水、舟山等地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近年来,浙江持续实施“发挥优势,山海联动,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赶超”战略,促进全省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陈世海 《群众》2008,(4):32-33
加快苏北地区发展,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是我省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也是富民强省、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健环节。张家港市与宿豫区自2001年底建立南北挂钩合作关系以来,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坚持党政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选择性定点挂钩和多层次自愿挂钩相结合、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不断探索挂钩合作的有效途径,在共建工业园区、乡镇挂钩结对、社会事业援助、干部交流培训、经济薄弱村帮扶、劳务输出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两地的南北挂钩合作关系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厦旭 《今日海南》2008,(8):24-25
今天,走“双大”战略,发展新型工业已经成为海南各级干部的共识,但发展重化工业仍然是个沉重的话题。区域经济是否应该发展重化工业,目前学术界对此颇有争议。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经说过:“重化工阶段是我们绕不开的”,胡鞍钢、樊纲等著名学者也都先后为重化工“正名”。笔者认为,从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说,海南利用发展重化工业来打造支柱产业,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平衡布局生产力理论、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和当代的科学发展观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理论基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应遵循既发挥市场机制的驱动和基础性作用、又发挥政策调节和导向功能的原则.有效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此需要不断进行战略措施的完善与创新:确定合适的增长点,增强落后地区的经济活力,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加强宏观调控,从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立法、完善机构设置等方面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地区经济利益.积极发展跨区域联动与协作.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强化区域综合治理.实现公共生产与服务的区域均等化,促进落后地区的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8.
孙志高 《群众》2023,(1):14-15
<正>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江苏长期存在省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的苏南率先突破发展到新世纪以来的缩小南北差距,再到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功能区发展模式,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战略有效推动和促进了江苏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江苏要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对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指出清晰的破题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刘西忠 《群众》2023,(3):6-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需要充分释放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红利”,增创江苏现代化建设新优势。促进区域协调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蓝绍敏 《群众》2013,(7):19-20
从区域共同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江苏区域发展的品质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如何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编发一组专论,从产业结构、优势互补、极化带动和长效机制等角度进行交流探讨,力求虚实结合,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