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工作报告和今后工作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宝俊 《中国减灾》1998,8(4):10-12,9
司马义·艾买提主任、各位委员:今年是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第九年。在过去的九年中,通过减灾委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今年10月14日,联合国减灾十年委员会将一年一度的“联合国川防灾奖”授予多吉才让副主...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于 1 986年起设立“联合国川防灾奖”。该奖授与在防灾领域中具有杰出成就的人员。其目的是推进人道主义事业 ,以援助易损社区 ,使他们能更好地从自然灾害的影响中得到恢复。联合国川防灾奖作为一种专门的奖励 ,以使受灾害影响的社区推动防灾事业和提高防灾意识。川防灾奖通过当时的川基金会 (现在更名为日本基金会 )建立。1 日本基金会日本基金会是一个非赢利的私人组织 ,它始建于 1 962年 1 0月。奖金由日本造船工业基金会主席川良一资助。在 3 0年前 ,该基金会规定 ,它所推进和奖励的事件必须有助于对环境及人类的保护 …  相似文献   

3.
“持续发展的防灾减灾对策”国际圆桌会议在柏林召开“持续发展的防灾减灾对策”圆桌会议是由德国国际发展基金会和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联合组织召开的,1994年1月25—28日在德国柏林举行。有22个国家的55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将 2 0 0 0年度联合国川防灾奖颁发给哥伦比亚的“咖啡生产地区重建和社会发展基金” (Fund for the Re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offee Region,“FOREC”)。将川防灾将授予“FOREC”,是为了赞赏其在 1 999年严重地震使经济和社会生活遭到重大破坏的咖啡生产地区防灾方面的杰出工作和成绩。“FOREC”的主要成就在于他在重建和恢复计划中防灾部分的长期努力。他们通过恢复重要的通讯基础设施及农业生产 ,推进了咖啡生产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认为 ,2 0 0 0年联合国川防灾奖得主选为哥伦比亚的“F…  相似文献   

5.
最近,联合国减灾十年委员会秘书处对1998年度“Sasakawa防灾奖”进行了评选,并在50多名推荐名单中预选出5个国家的人选作为候选人,经过有关国家的评选,决定将1998年度的“Sasakawa防灾奖”授予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多...  相似文献   

6.
由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秘书处组织的世界减灾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球范围内公众、专业团体和社会团体的防灾意识,保护国家和社区免受自然灾害的危害。世界减灾日每年都提出不同的主题,并组织相应的活动。世界减灾日主题的提出,是着力提高各层次(基层、国家、区...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4,(6):8-13
今年5月12日是第六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作为“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千5月8日在北京举行..论坛旨在深入研究联合国《2015年后减灾框架》,探讨全面深化改革与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建设,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措施。讨论防灾减灾救灾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转化应用,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事业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05,(2):15-15
2005年1月18日-22日世界减灾大会在日本神户召开。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政府代表团由外交部、民政部、地震局、气象局、海洋局和专家组成。会议期间,中国政府代表团不仅积极参加各类会议,并在大会一般性会议、印度洋海啸特别专题会议、亚洲区域会议和专题会议上进行了发言。李学举部长在参加世界减灾大会期间,先后会见了白俄罗斯驻日使馆白特亚诺夫斯基临时代办、联合国减灾战略秘书处萨尔瓦诺主任、日本村田防灾担当大臣、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莫里斯执行干事、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艾格兰德副秘书长、澳…  相似文献   

9.
10月 1 1日是今年的“国际减灾日”,其主题是“防灾、教育和青年”。这是联合国开展“国际减灾战略”活动之后的第一个“国际减灾日”,也是联合国将全球减灾活动全面推向 2 1世纪的一项主要行动。联合国对今年减灾日的活动高度重视 ,希望世界各国特别关注今年减灾日主题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安南秘书长对此发表了文告。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于 1 0月 1 1日在京共同举办了 2 0 0 0年度国际减灾日专题报告会。会议邀请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陈院士作“地震和地震灾害”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郭…  相似文献   

10.
吴弢  李伟 《中国减灾》2012,(6):54-55
20i2年5月I2日是第四个国家“防灾减灾日”,主题为“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按照国家减灾委的统一部署,湖北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围绕主题,加强领导,创新方式,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日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有力促进了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打造了具有湖北特色的防灾减灾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积极响应“世界减灾大会”号召大力推进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本刊评论员由联合国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经过五天紧张的工作,在通过《横滨声明》和《横滨战略和行动计划》后,于1994年5月27日在日本横滨闭幕。我们热烈祝贺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成功。我们愿意并...  相似文献   

12.
2013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这一定位是对去年主题“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细化和具体化,它抓住了防灾减灾文化建设的关键,即弘扬防灾减灾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政府、组织和个人具备较强的灾害风险识别能力、掌握相应的减灾技能,这也是防灾减灾意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减灾》2012,(5):19-19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减灾委员会近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国家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下发通知,就做好2012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同时明确中央层面主要活动分工方案,确定主要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减灾》2012,(6):60-60
201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5月12日上午,由江西省减灾委员会、南昌市人民政府主办,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政府、市民政局和市防灾减灾局承办的大型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活动在南昌市“八一广场”举行。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省减灾委主任凌成兴,  相似文献   

15.
减灾动态     
“世界减灾大会”将于1999年7月5-9日在日内瓦召开我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于1998年12月17日转发了联合国减灾委秘书处关于召开“世界减灾大会”(又称“国际减灾十年总结大会”)的第一号通知。通知指出,“世界减灾大会”将于1999年7月5-9日在日内瓦...  相似文献   

16.
姚华丰 《中国减灾》2011,(11):60-60
为进一步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基本技能,构建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江西省抚州市减灾办与当地民政、教育部门联合制定了《抚州市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实施方案》。《方案》指出,防灾减灾教育应遵循“合力推进,各负其责”、“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和“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通过多形式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综合减灾25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关于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倡议,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2000年更名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2005年再次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时至今日,已有25年。25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参与国际减灾交流与合作,一直在探索和实践通过调动各方资源来实现综合防灾减灾目标,并在全球防灾减灾框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金磊 《中国减灾》2012,(5):34-36
2012年5月12日正值第四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7日-13日也被确定为“防灾减灾周。今年国家“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19.
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居民避险逃生技能,是世界各国应对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方法。在这方面,我国有“曲突徒薪”的典故,日本有“稻丛之火”的故事,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又有英国小女孩蒂莉挽救海滩上100多人生命的事例……这都说明了解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减灾》2023,(7):6-7
<正>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6日至12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近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印发通知,明确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对做好2023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要突出“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主题,完整、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