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民生: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关注民生",不要肤浅地认为只是为了强调一种姿态和口号,应该懂得,这是一个以政治语言来表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命题,抓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高度关注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2.
民生:一个生活政治的话题——从政治学视角看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社会需要一种以关注生活为核心决策的政治,以此来吸引民众对政治的认同。眼下关注民生之议频繁见于报端、媒体、学术期刊和市井。综观所论,可谓见仁见智,但大都把民生理解为纯经济性社会问题。其实从认识论上进行深度的建构和分析,便不难看出,民生问题的根本乃为民本和民权政治,尤其在我国  相似文献   

3.
张水金 《学理论》2008,(4):8-11
关注民生不应当是政府和社会在特定时期针对一定的社会问题或为保持社会稳定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它反映了执政党执政理念的进一步理性。我们认为,认识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找准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切入点。政策行为应倾注充分的人本关怀,不断拓宽基层民众的生存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将之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成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科学发展、求真务实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现实中的运用,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实质在于:它突出、揭示了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主体——知识分子、精神生产的主要产品——科学、技术等在当今以及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深入地、系统地研究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改善民生"的历史唯物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善民生",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唯物论命题.改善民生的理论基础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根本途径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价值追求在于人民生活需要的满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满足人民群众的当前需要并引导其向新的层次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7.
生活政治是一种以改善民生为政治中轴和政治合法性基础的政治模式。在我国社会资源动员模式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背景下,民生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性社会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以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为导向更新政治理念、调整政策模式和改革政府绩效评估,最终建立生活政治模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失衡,是影响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促进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统筹二者关系提供了制度保障。践行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出台《民生促进法》,是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促进统一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十六大以来我党关注与改善民生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关注与改善民生作为新时期党的工作的重点,提出了一系列关注和改善民生的理论,并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曹新 《求知》2007,(3):4-5
关注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的升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长期坚持,坚决落实。  相似文献   

11.
从十六大前后起,就在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之时,以解决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所共享为目标的民生问题,就愈益迫切地提到了党的议程上来。党的十七大,就是在这种历史关节上,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社会和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城市建设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备受社会关注,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城建工作者肩负着重要使命.必须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着眼城市快发展、大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环境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战略任务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基本要求是“三为民”,核心价值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实践是目标“社会和谐”、过程“战略高瞻远瞩、政策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应对机遇挑战、健全实践载体、制度改革创新”与效果“民生保障‘稳’、民生改善‘进’”的统一.这深刻揭示了发展民生,必须坚持民生本质与民生现象、民生现实与民生未来、民生主体与民生客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15.
改善民生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之间具有良性互动的内在机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改善民生的"发展"才能称得上科学的发展,扎根于改善民生的"和谐"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和谐,因此,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亟待解决的两大时代课题,科学发展能更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物质基础,社会和谐能更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营造社会环境,因此,改善民生必须深深依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改善民生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不是说,只要发展经济,为发展而发展,人民生活就能自然地、相应地得到提高和改善。科学发展观提出五大关系,不仅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有此内涵,另如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北风 《侨园》2012,(5):8-9
人们知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则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包雷 《学理论》2008,(9):40-42
人民在国家中占什么地位,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坚持什么制度的根本标准。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共十七大报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专题论述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惠民政策和措施。如何把党和政府关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到工会工作中去,如何让工会真正成为广大  相似文献   

20.
董永在 《求知》2011,(2):4-5
所谓“民生”,是指人的生存与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和尊严、幸福等方面的内容。民生问题,反映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乎男女老幼的生活质量,关乎每一个人的尊严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一直对民生问题非常关注,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一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