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在理论上对“否定之否定”的直接阐发,集中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后期。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为了从思想理论上彻底清算“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思想路线,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总结建党十多年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资料表明,从1936年底开始,毛泽东在几年时间内,阅读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哲学界通行的观点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例如,有的教科书这样写道:“辩证的否定是这样一种否定,它是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3.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否定之否定思想,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认识,源远流长。否定之否定规律不仅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质,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周期性和重复性的特征。否定之否定规律同唯物辩证法的其它基本规律一样,具有极大的客观普遍性。学习和掌握这个规律,对于我们正确估计历史和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制定科学的战略和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不同性质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否定之否定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上所有制实现形式“公有———私有———公有”、“统一———分离———统—”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对否定之否定原理的理论贡献与认识变异王德存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有些学者认为,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上完全忽视了否定之否定规律”。他们的主要依据就是,1965年12月,毛泽东在杭州会议的一次讲话中说过:辩证法过去说是三大规律,斯大林说是四大规律。我...  相似文献   

6.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它是从历史的角度,即从事物发展完整过程的角度来描述事物运动的。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往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即在完成一个发展周期的时候才显现出来。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也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由于这个规律不象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把握,所  相似文献   

7.
肯定否定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毛泽东1958年1月首次提出了肯定否定规律,可惜他并未系统地、详细地论述这个规律。30年来,我国哲学界对它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杨超同志,在其著作《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中论述的《肯定否定的名和实》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相似文献   

8.
邓小琴 《前沿》2013,(20):136-139
粤方言否定副词“咪”(mei13)来源于古汉语词“莫”,经由分音“莫个”,在“莫”以保留“m”声母为主要特征以及入声韵尾“个”逐渐脱落的语用条件下,“咪”(mei13)以其历时文献的高频使用地位,在多项韵母变式中被选用并定型;当代粤方言否定副词“咪”随着否定语义的虚化,呈现出语素化、连词化的语法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否定之否定规律不能否定,其作为宇宙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成立的。但是笔者认为,现行哲学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对这个规律两个特征的解释是有重大罅漏因而是不能成立的。按照这种传统的观点,否定之否定规律与矛盾规律及其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之间存在着不容回避的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在哪里? 教科书指出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一个特征是:上升性或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这就使人产生疑问:难道事物的发展只有正过程,没有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途径,说明了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回顾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认识到进行农业科研,尤其离不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指导。因为农业种植的改革,都是新的品种、新的栽培技术否定旧的品种、旧的栽培技术的过程,从而推动农业的增产。这些年来,临夏州政府和州科委、州农牧局、州农科所组织有关部门,在应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搞好农业科研和粮油作物高产栽培的研究方面,我觉得注意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见诸于各种哲学版本中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个论述提出质疑,以辨是非。一、误在何处?众所周知,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曲折性的含义,一是指事物发展不是走直线,而是经过否定的环节,使事物发生质变而发展的;二是指事物发展的周期,一般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就解放思想等问题发表意见说,党的思想路线,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核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是“破”,还是“立”,无论是“否定”,还是“肯定”,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解放思想,就是要敢于肯定,敢于否定。 1978年的时候,破除对毛泽东同志的迷信,破除“两个凡是”的束缚,是主要的方面,“解放  相似文献   

13.
刘黎 《求索》2010,(2):191-193
“弗”是先秦时一个常见的否定副词,它在甲骨文时期就已大量出现,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弗”字出现频率日益减少,中古时极少出现,晚唐五代以后基本就销声匿迹了。“弗”的消失与另一否定副词“不”有极大关联,本文就二者的主要语法功能即对各种谓语和各种词类的修饰上进行比较,发现“弗”最终消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语法功能的萎缩上。“弗”最初与“不”混用,后逐渐分离,分离的条件就是“弗”的主要语法功能日益单一化,但这一点同时也令它日益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4.
一部人类政治上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政治民主化渐进和发展的历史。人类政治文明及人类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一个辩证的否定之否定之过程。其"肯定"阶段为原始社会后期的氏族和部落制度,"否定"阶段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而"否定之否定"阶段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化是迄今人类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最高形态。  相似文献   

15.
“物质”是人之存在的“本体”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曙光 《湖湘论坛》2009,22(4):43-47
存在论承诺是马克思人学不可或缺的意义维度。但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思想,学术界众说纷纭。根据我的解读,马克思是将“人的感性生存活动”、“感性生活”确立为人之存在的存在论根据,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基础就是“感性生活本体论”。那么,“物质”何以不能成为人之存在的本体呢?从理论上说,人的“感性对象”≠“感性活动”;从现实来看,人的“直观形式”≠“人本身”;从本质上说,人的“存在”≠“物质”。因此,“物质”作为人之存在的“本体”不能成立,马克思人学本体论不能归结为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16.
林缘同志《辩证的否定都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吗?》(载《理论月刊》1987年第4期)一文,把辩证的否定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就可以通过自己否定自己的方式来实现”;另一类是腐朽的事物或反动势力,“必然要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事物所否定,这就不是自己否定自己,而是来自异己  相似文献   

17.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都要为自身的发展所否定。在无机自然界,事物从形成到毁灭,又从毁灭到新的形成,一次又一次地被自身的发展所否定。在生物界,种子被它自身发展起来的植物所否定,植物又被自身孕育成熟的新的种子所否定。在人类社  相似文献   

18.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入手。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即一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发展”。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所遵循的不一定是马克思本人的“原话”、甚至不一定是马克思某段话的“原意”、而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靠查找原著是无法得到的,它深藏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首先必须廓清三个关键问题:“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区别”、“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约束的矛盾”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与“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联系为结合点,将“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或“人在分工与分配中的矛盾”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  相似文献   

19.
疑问代词“什么”在现代汉语感叹句中的否定用法有两种:一是用反问句形式表示否定意义,具体格式有“V/A+什么”、“V+什么+P”、“X+什么+X”;二是“什么+P(名词)”、“什么+VP”句式表否定意义.研究表明,感叹句中“什么”用来表示否定意义的不是否定句,而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肯定式结构来表示否定的意义.这种用法是“什么”在感叹句中的主要用法之一.感叹句中反问句形式的大量出现也表明“什么”由最初的表疑问向感叹转移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林缘同志的《辩证的否定都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吗?》一文,提出了辩证否定的两种形式,即除了事物的自我否定之外,还有一种“来自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对事物自己的否定”。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