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晓川  李建波 《河北法学》2007,25(10):147-150
清代的科举立法是中国封建科举立法的集大成者.清代科举立法体现了一定的和谐精神,如追求社会阶层和谐、民族团结、地域平衡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阐述了儒、墨、道、法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的论述,从而提出建构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天津检察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根基,是对天津检察队伍精神气质和目标追求的深刻总结。践行和弘扬天津检察精神是检察队伍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考验的需要,是解决检察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需要。践行和弘扬天津检察精神要拓展为民服务途径,提高忠诚为民意识,完善工作考评制度,提升依法监督能力,着力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培养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铸就公正清廉的品格。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和谐文化对社会和谐的作用、和谐文化的本质特征以及推动文化创新使人人享有发展成果的论述,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本文通过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论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进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延平 《法学家》2007,3(2):27-35
根植于冲突与对立的传统人权观已不能应对现代社会文化多元的挑战,人权原教旨主义者的坚守、人权政治学的庸俗实用化、人权法理学的技术性进步都在戕害着人权本身固有的批判精神.以发乎和谐的中国精神化育西方文化本位人权观,并不是对其价值的抛弃或取代,而是对其精神的拓展与提升.基于和谐的人权不仅会使西方人权观超越其历史局限性而赢得其普遍性,也会使中国精神超越其民族性而赢得其世界性.  相似文献   

7.
刘轩 《法制与社会》2010,(19):205-205,228
和谐的高校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则是人的和谐,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师生的主人翁精神。  相似文献   

8.
高校保卫部门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既是重要的建设力量,又是保障力量。构建和谐校园对高校保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保卫工作要从转变思想理念入手,改进管理模式,加强技术防范能力,完善预警机制,抓好队伍建设,全力维护好高校稳定。  相似文献   

9.
朱绍学 《江淮法治》2009,(16):48-49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动员和参与,并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做出努力才能渐次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以人为本”是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加强校卫队建设 促进校园文明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治安问题、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各个方面,其工作内容包括政治保卫,治安管理、安全教育、消防管理、户证管理、交通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当前在明确高校保卫工作面临的挑战的同时,应不断充实和完善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内容,建立一支优秀、高效的校卫队并进一步加强和提高高校校卫队员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和重要标志,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绝不可能凭空产生,必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和谐,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文化境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要深刻认识和谐社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使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都展现出应有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2.
和谐——和谐自然、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思想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优秀的思想观念。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3.
宿舍是大中专院校学生在校园里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生活、交往的空间环境。和谐宿舍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和谐宿舍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应通过建构宿舍安全文化,促进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的法宝,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战斗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和锤炼。这种精神是进一步鼓舞、激励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巨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逻辑方法分析了弘扬法治精神意义之所在,指出弘扬法治精神有利于我国顺利度过矛盾凸显期;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有利于维系社会秩序的和谐;有利于法治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刘波 《法制与社会》2011,(8):279-280
对于和谐文化,第一感觉就是如此宏观且饱含着时代色彩,而将其放置在宪政领域进行思考又产生了若干新的困惑。而本文要谈论的主题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文化在当代中国宪政文明建设中究竟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和谐校园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张文珍在2004年12月6日在《学习时报》撰文认为,和谐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较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郑语》。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史伯相同的是晏子,他也是用举例来说理,而晏子的针对性更强,就是君主的治国理政如何才能更合理更科学。君臣之间在更高水平上达到和谐的状态。这一思想被孔子归纳提升为衡量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相似文献   

19.
孙建武 《法治与社会》2013,(10):2-F0002
国际易经科学院陕西分院不久前于西安正式成立,为拓展周易科学预测掀开了光荣的一页。该分院由著名易学专家、国际易经科学院副院长、陕西易学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仕君任院长,在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下。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把党中央“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造福人类社会”的伟大号召,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20.
宁清同 《政法学刊》2007,24(6):63-68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要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弘扬民法的基本精神。因为,民法的平等精神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民法的自由精神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民法的诚实信用精神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民法的私权精神是和谐社会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