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区出版业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赣萍 《求实》2001,(12):47-49
本文通过对苏区出版史的研究 ,分别论述了苏区出版业的文化底蕴、苏区出版业的兴衰、苏区出版物的内容与特点、苏区出版业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80年前,才溪苏区干部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受苏区人民的爱戴。一首颂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唱出了苏区人民对苏区干部的高度评价和赞颂之情。苏区干部好作风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是思想教育坚定了苏区干部的理想信仰;其次是作风建设促进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迅速形成;第三是法纪建设保障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良性发展。历史证明,苏区干部好作风是我们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于新时期我党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湘潮》2021,(10)
正湘鄂赣苏区是在秋收起义的基础上,经过平江起义,在红五军帮助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湘鄂赣苏区与罗霄山脉南段的湘赣苏区相配合,南与赣南闽西苏区、北与鄂豫皖苏区、东与闽浙赣苏区(又称赣东北苏区)、西与湘鄂西苏区相呼应,成为影响全国的六大苏区之一。中共在湘鄂赣苏区执政的实践,丰富了地域特色的党史、军史和苏区史。湘鄂赣苏区以长达10年的艰苦斗争经历,对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以及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湘鄂赣苏区的十年浴血奋斗,在土地革命战争史、中国苏维埃运动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湘鄂赣苏区是最早进入游击战争的南方主要老苏区。湘鄂赣苏区的游击战争,历经艰难困苦局面、艰险残酷考验、艰苦卓绝斗争,谱写了湘鄂赣苏区史最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深入探讨湘鄂赣苏区游击战争的特征,对深化湘鄂赣苏区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此书由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编辑,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论入论文二十二篇。关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共青团专题,以前研究的不多,记文集的问世,不能不说是填补了这项空白。尤其是《苏区共青团与苏区红色政权》、《福建反“罗明路线”事件与苏区团的工作》、《苏区团中央局和苏区团中央组织系统概述》、《从苏区团中央局成立到苏区第一次团代表大会》、《略论少共国际对我国苏区青年运动的影响》等文,从苏区  相似文献   

6.
闽东苏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闽东苏区人民和各界进步人士共同创造、积淀的重要文化遗产。是闽东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闽东苏区红色文化的重大政治与文化价值在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上,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闽东苏区红色文化构建了忠诚爱国的民族情怀;以勤劳勇敢为基石,闽东苏区红色文化培育了不惧艰难的坚强信念;以自强不息为动力,闽东苏区红色文化铸就了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以为民谋利为目的,闽东苏区红色文化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  相似文献   

7.
在中央苏区时期,陈云以唯实、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为纠正苏区经济斗争中存在的"左"倾错误做了不懈的努力,在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经济围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度重视苏区的工会工作,对苏区的军事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广昌战役失利后,中共中央准备实施战略转移,这一策略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批准。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也充分考虑了留守苏区的部署问题,明确了留守苏区部队在配合红军主力转移与保卫苏区中的重要作用。在共产国际的详细指示与中共中央的周密考虑下,中共中央对留守南方各苏区的革命斗争作了具体而且充分的组织准备、军事准备和政治动员准备。文章通过对史料的重新解读并结合新公布的史料,试图说明中共中央并没有放弃中央苏区,为了使各苏区能坚持游击战争与配合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对苏区做的安排部署可谓缜密。  相似文献   

9.
广昌战役失利后,中共中央准备实施战略转移,这一策略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批准.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也充分考虑了留守苏区的部署问题,明确了留守苏区部队在配合红军主力转移与保卫苏区中的重要作用.在共产国际的详细指示与中共中央的周密考虑下,中共中央对留守南方各苏区的革命斗争作了具体而且充分的组织准备、军事准备和政治动员准备.文章通过对史料的重新解读并结合新公布的史料,试图说明中共中央并没有放弃中央苏区,为了使各苏区能坚持游击战争与配合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对苏区做的安排部署可谓缜密.  相似文献   

10.
在苏区廉政建设中,党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把发动群众监督政府作为其中的重要举措,对苏区政权建设和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苏区廉政建设的宝贵经验.对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红四军多次进军粤东北的推动下,粤东北苏区与赣南、闽西苏区逐步形成一体,成为中央苏区的一部分。经过对大量历史文献和当事人回忆资料的考辨,可以证明,粤东北苏区的五(华)兴(宁)龙(川)苏区和蕉(岭)平(远)寻(乌)苏区,先后隶属于闽粤赣苏区和江西苏区,梅(县)(大)埔丰(顺)苏区、饶(平)(平)和(大)埔诏(安)苏区先后隶属于闽粤赣和福建(闽西)苏区;南雄隶属于赣南苏区,这些苏区均属于中央苏区范围。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4,(1)
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党的教育、领袖示范、舆论宣传等都有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制度约束对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成也有重大关系,无规矩不成方圆,苏区政府颁发的一系列法律制度为苏区干部好作风奠定了法制基础。  相似文献   

13.
苏区精神来源于苏区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这一革命斗争实践过程同时也是推进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过程。在这过程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苏区的实践,就不会有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成果,同时,苏区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力量。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解读苏区精神的内涵,这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川陕苏区法制的研究是中国法制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川陕苏区在短时间内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法律,部分法律具有苏区特点,这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川陕苏区法制建设有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总结。研究川陕苏区法制,推动根据地法制研究,进一步借鉴中国革命法制建设的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川陕苏区的立法概况和特点、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司法制度和法制建设的教训等四个方面对川陕苏区法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闽赣苏区后期的斗争过程,分析了苏区丢失的沉痛教训,得出了苏区丢失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闽赣苏区后期的斗争过程,分析了苏区丢失的沉痛教训,得出了苏区丢失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9,(11)
中央苏区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红色精神,对革命的发展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将乐苏区作为闽西苏维埃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吸收苏区红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将乐苏区红色精神,铸就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军民一心、团结奋斗,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将乐苏区红色精神,丰富和发展了苏区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创建了苏区红色金融体系,创造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及历史经验。对苏区时期货币的供需情况、供需机制及发展历程进行定量研究,有助于我们挖掘和解析苏区时期的红色金融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9.
《福建党史月刊》2021,(2):61-62
1930年9月下旬,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对闽粤赣苏区的领导,决定派新增选的中央委员邓发前往主持工作。闽粤赣苏区是当时全国六大苏区之一,包括闽西苏区、东江苏区和赣南部分苏区。邓发肩负的使命是:纠正过往几个月的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使闽粤赣苏区打成一片,停止冒进政策,有阵地的向东江开展”。  相似文献   

20.
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分田地,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歌,是80多年前中央苏区人民称颂苏区干部的赞歌。它如实地记载了当年苏区干部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生动感人事迹,表达了苏区人民对苏区干部好作风发自内心的称颂。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中央苏区时期,党内盛行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1930年5月,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