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封荣 《学理论》2009,(15):201-202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最近一项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表明,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独立性等。本文首先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了诱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然后着重阐述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最后得出只有身心都健康的大学生才是新世纪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2)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考察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在自我和谐各维度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再考察两者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马开广 《学理论》2010,(25):254-255
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需要,理应得到重视。和谐建构当代大学生健康的性心理理念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性观念,促进其性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会导致个体的负性情绪、自我不和谐、安全感的缺乏、主观幸福感降低和自我同一性混淆,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成因,对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原因在于转型期诚信制度的缺失;不良的家庭氛围;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及不健全的人格等.需要对大学生人际信任进行重新思考与构建.  相似文献   

5.
胡琦石  步达 《学理论》2013,(18):84-85,97
通过对南京市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客观、全面地了解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心理健康维护及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了依据和新思路,为树立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以及构建和谐校园和社会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张希 《学理论》2009,(11):213-213
罗杰斯“自我和谐”理论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培养学生在自我认知之后形成悦纳自我,和谐发展心理、精神和品格的教育理念。本文从构建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理论支撑、现实意义、有效途径等三个方面阐述“自我和谐”的内涵和外廷,彰显构建大学生“自我和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32)
在就业层面上,大学生弱势群体大致可分为个人能力薄弱型、家庭经济困难型和社会资本匮乏型三种类型。大学生弱势群体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自卑性人格和怨恨性人格。为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健康成长,需要把对其就业能力的提升与理想人格的塑造有机结合起来,从改变其就业观念、提升其职业能力、加强其职业道德教育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入手,引导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自我和谐和社交焦虑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以310名浙江省内民办高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人际信任量表、社交焦虑量表进行抽样调查,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人际信任的影响不显著,但在社交焦虑方面显示差异显著;年级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影响不显著.但在人际信任、社交焦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自我和谐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社交焦虑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笔者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帮助民办高校大学生克服社交焦虑,提高人际信任水平的相关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3)
公民意识的强弱关系到国民整体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国梦的实现。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技术性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则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建议是高职院校要创建培育和谐的公民意识环境,全面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加快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自我身份价值的认同,不断完善并丰富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加大高职院校教师自我公民意识的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0.
陶宇  梁征然 《学理论》2013,(23):289-290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修定版对180名枣庄学院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健康情况显著正相关,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途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贫困生成才的过程中,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视困难、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增强自信心,培养健康人格,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合理调整情绪,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贫困生走出心理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旨在吸收孔子"仁爱"思想的合理内核,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明晰新媒体环境下孔子"仁爱"思想焕发的时代价值以及对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作用,有利于克服教育者主导意志与受教育者自由意志的抵牾,激发主体意识促使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与超越自我,奉行"立己达人"的道德准则,建立和谐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孙月冬 《学理论》2009,(5):157-158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人格和谐在最终目标和整体要求上是一致的,二者都体现了个体人格走向真、善、美的发展趋势,旨在追求人类的自由、完整、和谐、完美。因此,构建大学生的和谐人格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533名90后在校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和自我和谐程度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应对方式、自我和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目的是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各种应激状况,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3,(2)
本研究以142名应届考研学生和63名非考研大四学生为被试,采用状态焦虑问卷、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考察考研学生的焦虑状况并探讨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对考研焦虑的影响。结果发现:考研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非考研学生;考研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的负相关;EPQ中内外向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神经质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精神质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利用多元回归法,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征对考试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路径图显示,心理健康水平在人格影响考研焦虑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晓蓉 《学理论》2010,(8):141-142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在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和动摇的现实。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应该相应地采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把弘扬民族精神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结合起来、全面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对策,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17.
王雯 《学理论》2012,(10):261-263
大学宿舍生活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和谐的大学宿舍生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许多调查与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宿舍中人际关系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就大学宿舍生活人际关系的研究意义、宿舍人际关系现状的调查、造成大学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原因及如何营造和谐宿舍生活作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8.
许慧燕 《学理论》2010,(23):210-211
目的:分析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抑郁的关系,进而提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证据和方法。结果: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人际信任的社会信任维度对抑郁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11)。结论: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可以预示其抑郁水平,即人际信任度越低,则其抑郁水平越高。由此提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人际信任训练着手,进而改善大学生的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19.
行政行为的判断包含着道德标准,公共行政道德人格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权力行使公平公正;勤政为民,廉洁自律.行政道德人格的塑造应通过道德教育,促进道德意识生成,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并通过内省、克己、力行等方法不断完善和成就行政道德人格.服务型政府的公共行政中应建立起道德化的制度体系,以保障权力在运行中接受行政道德的规范和约束.  相似文献   

20.
康钊 《学理论》2009,(31):260-261,268
和谐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生成条件。应重视优化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引导校园文化的主流方向,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