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欺凌,是文明社会的一颗毒瘤,它不仅给欺凌者自身心理带来危害,更给被欺凌者造成严重的身心创伤,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应该及时遏制这种势头的蔓延.本文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借鉴了美日英德四国防治校园欺凌的经验,提出了应对我国校园欺凌可以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以及每个家庭最关心的事,但现实学校生活中校园欺凌事件屡见不鲜。本研究通过以Q省中小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在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建构系统化的校园欺凌防治路径,以期减少校园欺凌现象,推动建设新时代的和谐校园和平安校园。  相似文献   

3.
李卉 《法制博览》2024,(10):31-33
校园欺凌的法制化治理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校园安全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群体性女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愈发引人注意。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频繁发生是女生个体差异性特征、家庭教育问题、学校治理无力、大众文化及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等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然而,我国目前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制化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既没有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惩罚措施乏力、违法成本也偏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校园欺凌的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4.
校园欺凌基于其攻击性、暴力性及危害性在社会中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从而成为近些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层面上,我国逐步出台了相关规范性文件或者指导意见对此予以规制,然而,这并没有实现所欲的结果。究其原因,这与相关立法或者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缺失有关,其中有对校园欺凌定义或者范围界定不准、校园欺凌管控主体责任不明、针对校园欺凌者的应对措施威慑力不足等弊病。在实质方面,这和校园欺凌管控制度设计与相关基础性理论的冲突有关。这主要表现为我国校园欺凌立法或者制度设计与平衡原理或者社会学习理论相悖,这是相关的校园欺凌制度或者规范性文件不能发挥应有效能的深层因素。因此,应当进行针对性、实用性的校园欺凌制度设计,从而实现校园欺凌现实与逻辑的有效对接及重构。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凌是一种校园现象,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成为困扰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焦点话题之一。象牙塔的生活本该无忧无虑、多姿多彩,欺凌行为却犹如阴霾般浸染孩子纯洁的心灵。由于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以及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快速成长的变化时期,无论是欺凌者抑或被欺凌者,在介入欺凌事件后,身心健康均会受到影响,促使自身形成更多的越轨行为。范围广泛的欺凌主体、不断升级的欺凌手段、愈发严重的欺凌后果都在提醒社会,校园欺凌正在危及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群体,直面并解决校园欺凌行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现今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青少年创造了更好的生活与教育环境.但由于家庭、学校、个人等因素,以在校青少年为主的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家庭与学校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常规处理办法与不足,以现行法律为出发点探讨家庭与学校需要承担的责任.同时对预防校园欺凌提出一些建议,以更...  相似文献   

7.
校园欺凌行为的刑法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当下校园欺凌案件频发,解决校园欺凌的形势已刻不容缓。传统刑法、保安处分措施与当下学者提出的制度创新都不能直接有效地解决校园欺凌。恢复性司法从各方需求出发,兼顾了对欺凌者的教育矫正与对被欺凌者的伤害弥补,达到了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多方共赢。校园作为人际关系纯粹、亲密的"微型社区",可以为和解会议提供合格的调解人和各方参与者,以及对欺凌者进行长期的跟踪帮教,为恢复性司法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正【主题导引】校园欺凌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据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发布的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欺凌。2016年一项针对我国29个县10万余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经常遭受欺凌的中小学生比例为4.7%,偶尔遭受欺凌的比例近29%。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7年《公共服务蓝皮书》也指出,从全国样本分布来看,有17.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校园欺凌危害正常的教学秩序、社会稳定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校园欺凌事件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时间上多发生在课间、放学后;空间上多发生在偏僻角落;主体上多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对此,应当通过组织专人加强对课堂之外的巡查管控、教育学生不要去偏僻的场所、强化对特定年龄段的法治与规则意识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规范学生之间的关系、普及摄像监控和报警设备、规范媒体报道、张贴禁止校园欺凌的标语等系统性的情境预防方法,对发生校园欺凌的特定情境进行管控和治理,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创建安全、阳光、和谐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1.
黄婕 《法制博览》2023,(12):1-4
近年来我国从《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专项立法入手,浇筑了依法治理学生欺凌的坚实基础,但学生欺凌事件仍时有发生,暴露出基层公安机关在防治学生欺凌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应建立健全防治学生欺凌的法治保障体系,强化公安机关防治学生欺凌工作机制,以构建完善的防治学生欺凌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加快推进海南省未成年人“护苗”专项行动工作,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本研究介入中等教育阶段学校开展“从‘心’开始,为成长赋能”——防范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现象的护苗项目,为未成年人提供校园欺凌筛查服务,进行校园欺凌现状、相关法律了解程度以及三方诉求的调查,并组织三类人群进行学习培训和团体辅导活动,以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校园欺凌的意识,提升其积极心理品质和人际交往技能,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进而有效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为未成年人成长赋能。  相似文献   

13.
正校园安全是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引发社会热议也不断增多,甚至会导致人们对社会安全的恐慌,成为社会矛盾加剧的又一诱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对于受欺凌者的家庭而言,校园欺凌使得他们的美好生活蒙上阴影,欺凌行为多发的学校往往教育资源不足,这也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主题导引】随着社会变迁频率加快及其引起的复杂的社会变革,人们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更为失衡的状态,特别是在安全与风险的关系对比中风险系数趋高,使得校园这种本来属于象牙塔的地方也成为风险交错之地。对于校园而言,其本身属于社会智识启蒙最为基础的地方,也应是最为安全之处。然而,近些年来,校园面临的风险丝毫不比外界社会少。其中包括校园暴力、欺凌等诸多处于法与非法灰色地带的行为亦愈演愈烈。诚然,这其中最为基础的原因仍然是经济基础的相对落后,从而引起的相关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为了减少校园欺凌问题而制定了全国性的《反欺凌法》。本文以男生的问题为分析点,认为男生行为不应该被病态化,男生不能为了在学校赢得认可而失去他们的天性。认为学生中的性别不协同者更容易成为欺凌的受害者。进而分析了欺凌问题的危害及其法律应对。美国各州的《反欺凌法》有差异,也有共同点,都将学校作为反欺凌法律规制的主体,构建积极的校园环境,开设社交情绪学习课程,承担减少欺凌事件的责任。反欺凌法律的影响可能超出立法者的预期,将在这些少年长大成人后悄然带来整个社会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6.
从小学到高中欺凌事件频发的问题,促使主要承担欺凌问题调查和防治的日本文部科学省更加关注受害者的权益。日本政府近年来也通过修订《少年法》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处罚力度,通过制定《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为欺凌行为的惩治提供更大的法律支持。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对加害者防范和惩处的不力而无法根除欺凌现象,故而尚需进一步调整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7.
日本在经济社会急速转型时期,一度也存在着严重的校园暴力问题。针对校园暴力,日本政府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尤其是日本2013年颁布了《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形成了校园安全治理的基本法律规范。与日本类似,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的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确保校园安全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一个重大命题。尽管有关部门为整治校园暴力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我国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校园暴力防治体系,校园安全的治理工作尚有诸多待完善之处。为此,通过中日两国关于校园暴力治理的比较研究,以期将日本经验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为我国建立健全有效的校园安全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未成年人之间实施的严重校园欺凌行为,目前只有《刑事诉讼法》单章设置了未成年人诉讼程序能够适用,其他实体法的规定都较为分散,因此立法论上的应对并不能达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所期盼的结果。在行为发生了严重后果时,未成年犯罪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致使民众不断地提出加重量刑或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等要求。但是刑罚的方法并不能根治校园欺凌行为。因此需要在社会和法律层面采取措施去应对校园欺凌行为,在此方面可以借鉴邻国日本的做法。例如明确相关的定义,做到事有针对;进行数据统计,了解实际情况是否具有相当程度的严峻性;设置相关针对少年的立法;实现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主体的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9.
恢复性司法制度为解决校园欺凌案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与传统刑事司法制度不同,它要求受害者、罪犯、学校等各方的共同参与来认可被害人和罪犯的作用,承认受害者的权利和需求,鼓励罪犯承担责任,从而实现修复伤害、使罪犯重新融入社会、恢复社会关系的目的。这比惩罚制度更能符合学校教育学生增强社交技能、建立社区和保护学生的目标。虽然存有众多质疑,但恢复性司法制度所具有的特征和优势,对解决校园欺凌事件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以下简称"两会")在北京召开。在"两会"上,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议题被不断提及,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议案和讨论等方式表达了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高度关注。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也对部分问题进行了总结或回应。本届"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对于近年来多次曝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校园欺凌事件给予了大量关注。民革中央提案建议制定《反校园欺凌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在接受《新京报》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