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世界人口总量的加速膨胀,矿产资源的逐渐耗竭,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人类对自然界无限掠夺的非理性行为,是十分危险的.要重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性,摒弃畸形的高消费观念,树立适度消费的理性消费观.  相似文献   

2.
解决我国人口适度增长的有效途径可以归结为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 ;三、把人口因素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划 ;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3.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的比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茜  朱方长 《学理论》2010,(18):94-95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传入我国的100多年里,始终伴随着争议,我国学术界对其的观点看法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倍加推崇,到上世纪50年代起的全盘否定,最后到改革开放后的部分肯定的转变。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无产阶级用以认识人口现象、解决人口问题的理论武器,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同时,它又尊重客观事实,从社会存在本身探索人口规律,揭示人口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科学方案。而在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重新认识、比较和思考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4.
人口现代化效应是人口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首次引入人口控制力概念来阐释人口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效应(或经济社会发展力)。人口控制力主要由生育文化力、政府控制力构成:生育文化力是生育文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力量,它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效应通常表现在四个方面;政府控制力是政府为实现其人口战略目标和人口经济规划去干预人口运行、调控人口变动的能力,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为生育率快速下降所带来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人口理论》为学者进行人口研究提出了新的视角,运用发展的视角深入认识人口变化规律,结合当代社会实际,通过对《人口理论》的一些观点的新思考,从人口发展规律、人类文明、人类人口制度等方面认识人口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口历来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自20世纪末以来,人口红利始终是经济学和人口学的重点研究议题,而随着人口转变推进和生产方式转型,我国现实人口条件与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亟须对既有的人口红利研究进行再认识和再建构。基于人口红利研究的演化脉络,梳理中国人口红利本土化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学界讨论的基本共识、争议焦点,以及在研究范式、理论概念、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同时归纳出现阶段中国人口红利本土化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有:第一次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作用机制及其替代效应、其他广义类型人口红利的驱动作用,以及就业结构性错配和区域发展差异等制约人口红利释放的因素。下一步中国人口红利本土化研究应以理性认识数量层面的人口机会、培育质量层面的人口潜力、优化人口红利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等议题为落点展开。  相似文献   

7.
关于西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几种在西方颇有影响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 ,主要包括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人口经济理论、经济适度人口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以及新经济增长理论等 ,并由此获得了几点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延长"人口红利",必须适当地进行政策调整,针对我国人口的现状,我们应抓住当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大、人口抚养比相对较低的"人口红利"时机,通过人口、投资、收入分配、消费、金融、公共管理等多政策的协调有效调整,为投资增长和资本形成创造充分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弥补因未来人口抚养比升高所带来的"人口负债"。  相似文献   

9.
西方消费函数理论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这种收入不仅指即期的收入,还包括预期的、未来的收入;除此之外,在不同的条件下,利率、财产、消费者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等都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选择。从这些理论视角出发,可以发现,要扩大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必须在收分配、社会保障和消费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对人口行为做出了比较全面的阐释和论述,指出人口行为对个人、家庭和国家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籍此呼吁全体公民为了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了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为了维护正常的人口秩序和公共安全,注意规范自己的人口行为,克服人口生产的盲目性,增强人口再生产的科学性和自觉性,做一个清醒的人口行为的实施者。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和人口的主要空间载体,深入研究其人口集聚、发展状况,有利于促进城市群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从构成城市群的主要人口要素出发,选取反映城市群人口特征的若干主要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主要城市群人口特征进行空间分类研究,发现中国19个主要城市群按照其主要人口特征可明显分为五个人口类别,各类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第一类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3个城市群,特征是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城市化水平高;第二类城市群包括成渝、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山东半岛、北部湾、关中平原6个城市群,特征是人口增长率高、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合理;第三类城市群包括中原、哈长、山西中部、滇中、辽中南5个城市群,特征是人口增长率低、城市化水平不高;第四类城市群包括兰西、黔中2个城市群,其特征是人口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第五类城市群包括天山北坡、呼包鄂榆、宁夏沿黄3个城市群,其特征是人口规模小、密度低、空间分布欠合理。在促进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方面应进行差异化人口政策引导,在优化人口发展的侧重点和具体策略方面应有针对性区别施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显示,黑龙江省人口流动呈现出几个显著特征:省内人口流动是黑龙江省人口流动的主要类型;省际净流出人口数量明显上升;跨省流出人口逐渐放弃依据地缘优势而形成的传统流向地,越来越多地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经济承载力不足、社会文化生活、气候环境、户籍等相关制度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着黑龙江省人口流动,要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解决人口流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陈宇学 《理论视野》2013,(11):38-42
企业创新能力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企业创新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人是第一因素,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口红利、城乡分割的人口结构、收入差距拉大以及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需要我们抓住机遇期,抓住市场需求,加快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王欣雨  吴何女 《学理论》2013,(17):58-59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为支撑,在此基础上对贵州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劳动力的供给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政府提高对就业的重视、保证区域和谐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消除制度壁垒和保证必要制度的到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转变劳动者就业意识、加大城市化的力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赵丽丽 《学理论》2015,(6):79-80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党十八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事关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重点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问题,首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介绍了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再次,介绍了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冀培 《学理论》2014,(8):34-35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两种生产理论为我国制定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供了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人口红利的贡献.人口转变过程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的人口红利来得早,也将去得快.如何抓住这短暂的历史机遇,挖掘人口红利的巨大效应,从而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这不仅是中国获得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迎接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当务之急.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消除城乡流动的障碍,提高劳动力素质,选择可持续的养老保障模式,应是促进人口红利兑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解析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题。市民化不仅是生活消费习惯、理念等的市民化,更是相关利益主体利益格局重新分配以及寻找平衡点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顶层设计,还涉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财税体制以及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目标是真正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到那些为追求幸福而常年奔波于城乡之间的群体。  相似文献   

20.
四川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四川省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分布、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析,为四川省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