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纳西族刺绣     
<正>纳西族刺绣历史悠久,底蕴厚重,是纳西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曾是纳西族妇女必学的一门手艺。纳西族妇女善绣,且喜淡雅、古朴、厚重,不喜大红大绿。色彩运用十分讲究,鲜艳的彩线多配以黑底或白底,使色艳而不轻浮,黑而有光泽,加上金银线和金银片点缀,达到色彩绚丽、明朗而又柔和悦目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东巴教创始人丁巴什罗及其生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纳西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124页言:“东巴教是纳西族自己固有的一种多神教。奉‘丁巴什罗’为始祖。纳西语叫它的巫师为‘东巴’(永宁等地叫‘达巴’),故称东巴教。……丁巴什罗原住拉萨附近,在同喇嘛一块学经时,因与红教大喇嘛斗法失败,遂创立东巴教。”以上看法在对纳西族东巴教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丽江商界的纳西族妇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近代丽江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大量的丽江纳西族妇女积极参与了丽江商业的发展进程,她们如火如荼的商务活动不仅为丽江商业的发展作出了特有的贡献,而且这些活动还有机地构成了纳西族经济史研究中不可忽视和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纳西族商妇成...  相似文献   

4.
纳西族披肩     
纳西族羊皮披肩,又称“七星披肩”。纳西语称“鱼轭”,意为羊皮,是纳西族妇女传统的民族服饰。披肩由上好纯黑羊皮经鞣制等工序,以羊皮毛朝内,外留部分白皮,羊皮上端处缝有6厘米宽的黑粗呢配饰作边。羊皮披背的顶部上方左右两侧以缝两条长2米、宽3厘米左右的白布桃花图纹的系带,带头呈尖梭形,飘带尾端以黑线挑绣有古朴淡雅的单色挑花图案,上绣有人、蛙、植物等纹样。在披肩中部,羊皮上端缀缝7颗直径约9厘米的绣有日月图案的圆形丝绣七彩布垫圆盘,一字形排列;每个圆盘中央分别牵引缀一绺两条柔韧的麂皮细绳,这十四根皮绳称…  相似文献   

5.
和春云 《前沿》2010,(20):140-142
纳西族先民认为人的生、老、病、死与"素""磁"两类精灵有关,这种原始意识促使纳西族先民产生了用巫术和禁忌驱赶、防范邪恶精灵对人造成的病痛与伤害,使人获得健康、长寿的原始养生意识和活动,为纳西族古代社会形成强调阴阳平衡、恪守适度、动静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养生思想奠定了基础,并至今还影响着现代纳西族群的体质与健康。  相似文献   

6.
滇西北悬鱼     
赵芳 《今日民族》2004,(3):51-52
滇西北丽江一带的纳西族、白族、汉族传统民居,多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白、藏、纳西等少数民族和汉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常见的是鱼状“悬鱼”“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照壁围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间两层,朝南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一般由下辈住用。多为二层楼房,庭院式平面组合,房屋内向院子,因此,山墙及后墙———尤其是山墙,便成为这一带纳西族、白族、汉族传统民居外貌特征的主要反映。在山墙的顶端,压盖封檐裙板中缝,装饰着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悬鱼”多用薄木板制成,一般长度…  相似文献   

7.
纳西族有与汉族大体相同的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节等。也有与彝族、白族相似的火把节。而本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大祭天、正月白沙农具会、二月八北岳庙会、龙王庙会等,在这众多的节日中要数二月八北岳庙会最有特色。二月八北岳庙会就是“祭天朵”神,纳西族叫“三朵颂”。“三朵”神是纳西族至尊的神灵,纳西人叫“三朵”为“阿普三朵”,意即“祖宗三朵”之意。关于“三朵”,在民间有几种传说:一说,在古时候有个叫阿布嘎底的猎人,经常带着他的猎狗到玉龙山上去打猎,以此为生。一天,他在雪山上发现了一块奇异的雪石,晶莹透…  相似文献   

8.
2000年伊始,中国出版界的一件大喜事,就是被国内外专家称为“旷世一绝,稀以奇宝”《纳西族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由云南人民出版社隆重出版向全世界发行。 纳西族东巴文化,指的是纳西族古代文化。东巴文化是以纳西族古老的宗教──东巴教为其载体,以东巴教所用经书为主要记录方式而存活于纳西民众中的独特民族文化。 史学家认为,纳西族源于秦时西北河湟地带南迁的古羌人的一支。汉代,这支羌人后裔先在大渡河一带生息,为“牦牛夷”或“越隽羌”,其后迁至雅砻江下游四川盐源一带。公元 至7世纪,一部分羌人后裔迁至金沙D玉龙雪…  相似文献   

9.
陈坚 《今日民族》2009,(7):34-37
纳西族人民世代居住在风景秀美的丽江地区,山水怡情,创造出纳西族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孰古精神”则是纳西族人民自古以来的精神生活写照.这种精神反映在生活中便是一种务实平和的人生态度。在过去的数百年间.丽江纳西族创造出其独特的城市营建方法和园林文化样式,它作为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城建、园林文化形式被人们所喜爱,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甘雪春 《思想战线》2001,27(3):82-87
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80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大批西方学者得以前往丽江,对纳西文化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他们或与纳西族学者进行合作科研,或是直接进入纳西村寨进行田野调查,用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对纳西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如杰克逊、孟彻理以及8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西方年轻人类学家,他们在纳西族的宗教哲学、婚姻家庭、亲属关系、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纳西族的宗教信仰是东巴教,东巴是东巴教祭师,也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重要传承人。东巴教不同于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那样的人文宗教,也与原始宗教有所区别,而是一种原始宗教向人文宗教过渡的宗教形态。因此,它虽以神秘主义为主要特色,唯心主义为基本特征,但也保存了丰富的古老文化,对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及先民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纳西族的文字情况比较复杂,除广为知晓的东巴文以外,还有哥巴文、玛丽玛萨文、阮可文,以及解放后创制的拉丁字母拼音纳西文。东巴文是一种象形表意文字,因用来书写纳西族东巴教经典而得名,共…  相似文献   

12.
纳西族是我国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四川与云南相邻,因而四川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川滇交界的盐源、木里、盐边、巴塘等县和攀枝花市邻。根据最近一次人口普杳,四川的纳西族有8542人。纳西族属古羌系的“越西羌”、“牦牛夷”。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个方言区,西部方言区自称“纳西”,东部方言区自称“纳日”,历史上也被称为“么些”、“摩梭”。纳西族文字曾经有两种:一种是象形文字“东巴文”,一种是音节文字“格巴文”。四川的纳西族是明朝时从云南迁入并定居的,至今我省还有一个纳西族乡。我省的纳西族主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纳西族的图书出版事业不仅开辟了纳西族历史的新纪元,也翻开了纳西族文化史新的一页。半个多世纪以来,纳西族的图书出版活动大体经历了纳西族图书出版的新兴发展阶段、动乱时期的阶段和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阶段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4.
韦思萍 《今日民族》2006,(11):42-43
位于滇西北高原的丽江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古老、神奇、富饶的土地,养育了勤劳、纯朴、聪慧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纳西人创造了独具风采、绚丽多姿的民间音乐舞蹈,它是祖国民族艺苑中一枝芳香艳丽的奇葩。丽江纳西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婚丧、庆典及民族传统节日,男女老少纷纷汇聚街头巷尾、广场闹市,举行盛大的歌舞活动。人们或三五成群,即兴对歌;或围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舞圈,跳起欢快的纳西族歌舞《阿哩哩》、《哦热热》、《打跳》……气氛热烈,场面壮观。就连中外游客也毫不拘束地乘兴加入到歌舞的海洋里。纳西族民间流行的曲…  相似文献   

15.
纳西族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比较自由,但早婚和父母包办破坏了男女之间的自由结合,所以,过去在纳西族地区曾有殉情现象产生。现在殉情的现象已成为一段历史,而婚礼的形式和内容却变化不大。过去,在丽江纳西族家庭中,父亲享有支配一切的权力,儿女无权过问自己的婚事。妇女的地位更低,许多禁忌限制她们的活动。通常男女小孩在四五岁或七八岁时,只要生辰八字相合,男方父母便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就举行定亲礼。到了十三四岁时,男方将已经定亲的女子接到家,举行认亲礼,办酒席款待女方宾客。之后,每年的夏收季节,男方都要请女方到家…  相似文献   

16.
1992年,由云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举行了“少数民族农村家庭及家庭教育情况调查”,笔者有幸参加了丽江纳西族部分的调查。在协助课题调查的同时,为了对纳西族城镇与农村家庭教育状况作比较研究,笔者又对大研镇47户农村和饲户城区的纳西族小学生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和一年多的访问,感到两类家庭虽然根系同一民族,共饮玉泉甘露,成长于大研镇的同一块沃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经济差距缩小,作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一的家庭教育在生儿育女的认识和取向上正逐渐趋于一致。但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家庭社会类属…  相似文献   

17.
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市的古城区和玉龙县,散居于永胜、宁蒗、维西、鹤庆、香格里拉等县。纳西族往往居住在山川秀丽、河流纵横、景色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民风古朴,文化深厚,令世界各国游客为之向往。特别是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受到海内外的高度关注。丽江成为世界最理想的旅游城市之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纳西族最为有效完整地保持了它鲜明古朴的文化特色,从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宗教仪式、绘画艺术、纳西古乐到建筑风格、日常生活、服饰等等都具有无限的魅力。纳西族的服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尤为值得关注的就是有“披星戴月”之称的女性服饰羊皮披肩。  相似文献   

18.
“摩梭”一词是自古以来汉、白等族对整个纳西族的称呼,也是晋代以来汉文献对纳西族的通称。这本是很清楚的,但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部分有关资料和论著,把“摩梭”一词仅用作纳西族东部方言区内纳恒、纳、纳日等支系的名称。这对正确表述纳西族历史极为不利,且已造成了相当的混乱,有必要纠正过来。纳西族是古氏羌之一支,自汉代以来,历代史书记载不绝。汉代史书上称纳西先民为“牦牛先”或“牦牛夷”,晋代称“摩沙夷”。唐代后则写作“么些”(读),“么些”二字又写作“么梭”、“摩举”、“摩梭”、‘宁些”、“磨些”、“摩些…  相似文献   

19.
张志锋 《前沿》2023,(6):69-77
地处藏彝走廊南部的丽江纳西族地区,自古以来不同民族的宗教文化在此交融。道教自东汉创立以来,吸收西南地区民族巫术等成分,在纳西族先民中初步传播。明清时期,道教分别受到土司制度以及改土归流政策的影响,进一步在纳西族领主阶层以及普通民众间广泛传播,推动着纳西族对中央王朝以及汉文化的认同。道教在纳西族中的传播充分体现了藏彝走廊上多元文化的交汇以及纳西族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塑造和认同。  相似文献   

20.
纳西族的《东巴经》五百多卷,七百多万字,全用象形文字写成。这科;象形文字,纳西语叫“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痕迹”,或译为“木字石字”,指其象木石之形,作木石之字。这种文字起源于图画,始终保持着图画的特征,但又约定俗成,成为一种文字符号,在丽江、中旬、维西等县纳西族地区,沿用达十多个世纪,国内外有不少研究纳西族象形文字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