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共有制度之一是第三人制度,但两部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第三人制度内涵和外延的差异,具体体现在第三人的设定目的、范围、种类、法律地位、权益救济等方面.行诉法解释第97条为我国行诉法准用民诉法第三人相关制度提供了适用的规范依据.我国可以通过建构科学的行政诉讼第三人范围和种类体系,明确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将公共利益的考量纳入行政诉讼第三人介入本诉的理由等方面对现行行诉法第27条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第在人制度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法律制度。民事诉讼第三人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两类,我国现行法律对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规定较为完善,而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规定存在着缺陷,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民事诉讼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程序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权利根源是诉权,应当设置于再审程序之中,但我国目前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204条却将其定位于执行程序中,这样定位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显然是不当的,不能适应我国保护案外第三人合法权益的现代法制建设的需要。因此,本文立足于实践,以诉权为视角,探讨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诉权根源,分析立法规定的缺陷,提出正确定位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程序的建议,为保护案外第三人合法权益起到理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合同类型。第三人是合同中的关系人,主体范围广泛,不受行为能力限制。第三人的权利,其来源是基于合同当事人的共同意图; 其效果体现在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上; 其内容包括直接请求给付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合同解除参与权,以及给付受领权。  相似文献   

5.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构成了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的第三人诉讼参加制度。然而我国现行法规定的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诉讼参加适用范围狭窄,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诉讼既有独立参加的性质又有辅助参加的性质,使其诉讼地位及诉讼权利不确定,导致对案外第三人实体权利的司法救济不周。因此,应重新设计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的第三人诉讼参加制度。  相似文献   

6.
司法机关办理诉讼案件,首要的工作是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做到以事实为根据。民事诉讼中许多活动都离不开证据,都是围绕证据进行的,证据因此在诉讼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证据是正确认定案件事实的客观依据,司法机关要对案件做出正确的处理,必须从案件的具体情况出发,以案件的客观情况作为基础,全面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依靠证据对案件事实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这样所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经得起检验;其次,证据是促使当事人如实陈述的有力工具。当事人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他们为了使司法机关做出有利于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新《民事诉讼法》总结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作了重大的修改和补充,是一部比较完善的程序法。其中,《民事诉讼法》明确了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监督民事诉讼的方式,这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一大突破和发展。本文拟就检察机关参与和监督民事诉讼的抗诉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以求抛砖引玉。 一 我国宪法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具有广泛的法律监督权。在各部门法中,对监督权作了具体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因此,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是广泛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有关学说及国外法律规定为基础 ,分析我国法律关于诉讼和解制度规定的不足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我国法律对此制度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论第三人撤销之诉——兼论民事诉讼再审制度的改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现有再审制度下,案外第三人在因生效判决错误而遭受不利时,很难对自己的合法权利进行救济。第三人撤销之诉就是程序法上为保护案外第三人利益而进行的程序安排,我国民事诉讼法立法确认这一制度有其必要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论责任保险中的第三人代位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第三人代位权的研究,对责任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人代位权的民法基础是为第三人契约和请求权转移,它是责任保险中特有的制度。我国保险法并无明确规定责任保险中的第三人代位权,应借鉴国外做法,明确受害第三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  相似文献   

11.
在道路交通处理过程中,参与不同阶段的人员并不相同。在实务中,基于解决具体问题的需要,普遍存在对当事人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事故处理工作人员和交通事故各利益相关人员在相关法律适用上的矛盾和困惑。基于此,应在明晰《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当事人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引入第三人的概念,明确第三人的适用范围,以明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不同阶段各利益相关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并为事故处理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自认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自认属当事人陈述的一种特殊形式 ,应把自认当作一种特殊的证据看待。自认的事实具有或然性 ,体现了当事人主义。自认不仅能够改变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的方式 ,而且能够改变法院的既定的审判程序。  相似文献   

13.
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庭审方式的改革是重点。在庭审中,举证,质证、认证则是关键环节。当前理论界对质证的研究多限于刑事领域,对民事诉讼中质证的研究相对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 一、关于民事诉讼中质证的内涵界定 对于何为质证,目前学术界认识不统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认为质证是审查和核实证人证言的一种方式;二,认为质证就是对质;三,将质证理解为质询、查证;四,认为从广义上讲,质证就  相似文献   

14.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到来,人们已经感受到网络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与此同时,网络侵权、计算机犯罪、电子商务纠纷案件也大量涌现出来,而目前我国电子证据方面的立法还相对滞后,司法实践中运用电子证据的规则不一.因此,加快电子证据立法、正确界定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法与经济学的相通之处使得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法律成为可能。在民事诉讼中 ,国家提供诉权 ,民众寻求公力救济。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国家与民众都是经济人 ,诉权的供与求也存在着三种情况。但是 ,研究法律问题 ,不是单纯的量化分析 ,价值因素也被考量。诉权为国家垄断 ,国家提供较需求略多的诉权有益于保障权利、实现法律秩序。国家提供较需求略多的诉权的限度在于法院的支出的增加应当小于当事人的纯收益 (收益—诉讼费用 )。经济分析有益于司法实践的理性 ,在实践中 ,应更好地保护民众权利  相似文献   

16.
1991年4月公布施行的民事诉讼法,在民事诉讼法(试行)的基础上,对民事诉讼中的调解作了重要的修改和补充。本文拟根据民事诉讼法中有关调解方面的规定,结合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就确定自愿合法调解原则的必要性、调解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实践中搞好诉讼调解应注意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是指当事人双方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自愿协商、达成协议的一种诉讼活动和结案方式。 所谓自愿,是指是否进行调解,开始调解后是否坚持调解以及是否自愿达成调解协议,都必须由双方当事人完全自愿,审判人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进行。所谓合法,一是指达成的协议内容必须合法,不得违反法律、政策的规定,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也不得显失公平。二是指调解的程序合法。如调解前必须告知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调解必须在查清事实后才能进行,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一举证责任的含义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举证责任的规定过于原则,加之举证责任内容本身又颇具复杂性,因此对于举证责任的含义,理论界仍存在着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举证责任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负有举证证明的责任。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2款的规定,举证责任仅指当事人对其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并未包含不负担举证责任应承担何种法律后果的内容。同时法律明文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己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  相似文献   

18.
诉讼和解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定纷止争的诉讼手段,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它最能体现市场经济主体的意思自治,即当事人合意,能及时、彻底解决纠纷,减少讼累。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解制度的规定,但过于简陋,难以涵盖其应有的全部内容,因而在理论上认识比较混乱,在司法实践中也很难操作。本文从其与法院调解的比较出发,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9.
视听资料是我国民事诉讼证据中一种独立的证据种类,它对于民事案件的审判具有其他证据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但又存在着易被伪造、篡改的缺陷。视听资料的取得必须合法,合法收集到的视听资料要与案件有关联性,对视听资料的使用要严格依法审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问题,是民事诉讼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实践,对举证责任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是当前我国民事诉讼法理论研究的任务之一。因为,民事诉讼的胜败,直接取决于提供的证据是否确凿,是否充分,能否证实诉讼请求符合我国有关法律和政策。如果离开了证据,离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