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军伟  曹春霞 《长江论坛》2002,(4):18-20,40
在新世纪,正确选择既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又能适应武汉城市发展方向的战略产业,是关系到武汉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战略产业的正确选择是建立在对多重因素的综合分析基础之上的,比如所选产业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持续增长的潜力,是支持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产业关联效应显著,能够带动和影响其它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能够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和特点.本文立足于武汉现实产业基础,力图把光电子产业作为武汉市一种战略产业选择.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产业转移与武汉城市圈产业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产业转移为武汉城市圈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武汉城市圈内城市应通过重构新形势下政府职能;编制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加强园区建设;构建接受产业转移的通道;圈内城市实施差别化策略等措施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创意产业发展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武汉独特的人文魅力和文化资源,是发展武汉创意产业的不竭源泉。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武汉不仅应成为“制造业大市”、“现代服务业强市”,还应率先建设“创造大市”,构建未来的“创意之都”。  相似文献   

4.
梁东 《长江论坛》2012,(5):27-32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武汉作为我国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其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本文分析了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现状以及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状况,进而提出加快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2003年至今,武汉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武汉国际赛马节"。除每年举办全国商业赛马的赛事外,在每年的9月到次年的5月每周都举行4场赛事。赛事的定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城市魅力和影响,带动了武汉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承接产业转移是武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意义、时机和优势;剖析了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找出武汉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约束机制;最后从武汉产业转移的层次定位,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策划与招商引资,提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强自身吸纳与承载能力,培育企业发展的支撑点和平台,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作亍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7.
产业转移是区域之间实现经济合作和产业融合的重要形式。对于武汉城市圈而言,为了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和缓解市场竞争压力,有必要通过产业二次转移来推进圈内产业融合。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建立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运行机制;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体化战略中,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是城市圈发展的重要内容。湖北省政府提出了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思想,即形成以东湖高新区为龙头,包括鄂州、黄冈、黄石、咸宁的特色产业带,带动周边城市圈城市的发展规划。因此,建设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以上述五市相关产业相互协作的虚拟生态园区,将是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实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前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产业之间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分工与协作网络体系,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也存在不合理的方面。未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重点不是扩大规模,而是优化结构。这种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是顺应产业分工发展新趋势,重点推进产业链层面的分工,加快城市圈企业总部向武汉中心区集中、生产基地向周边扩散的双向转移,并明确城市圈各个城市发展定位,引导人口在城市圈合理流动,最终形成城市职能体系与产业组织体系、城镇规模等级体系三者协调发展的局面。为此,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深化体制改革,构建起城市圈各个城市间产业分工发展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在微观层面则需要企业加快组织转型与创新,形成城市圈内新型的产业网络组织。  相似文献   

10.
建议在武汉城市圈内建设三大产业集聚发展带,避免各城市产业趋同、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11.
“两型社会”视角下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发展对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区位熵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化发展优势.武汉城市圈各地区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雷同、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与“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不相适应.应通过调整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等措施,促进城市圈产业结构升级,保证武汉城市圈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迅速,在构建武汉城市圈的过程中,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可以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曾翔旻 《理论月刊》2006,(3):99-101
武汉经济圈的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握机遇,以制造业的发展为抓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壮大武汉经济圈产业实力,以武汉为龙头,带动湖北中部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阶段最活跃的生产力,电子信息产业越来越显示出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成长性和战略性。在中央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的时代背景下,加快发展武汉电子信息产业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在深入分析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地位、特点和产业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一、加强微电子产业和光电子产业的融合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和攻坚期。工信部预计,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到2015年将达到12000亿元,特别是,近期国家在到2020年的几年里可能投入1千亿元,正考虑把北京、上海、深圳和武汉作为试点示范城市。这对于湖北省和武汉市是非常好的机遇,理应作为大事来抓。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需要有产业支撑。以资源节约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为特征的“两型”产业为发展的重点,通过“两型”产业的快速发展来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武汉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加快发展武汉现代制造业的战略决策,并作为新世纪武汉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通过对武汉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其他城市发展制造业的经验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对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近年来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振兴以五大产业、三大优势行业为主体的武汉制造业,必须以整体的眼光,以发展的眼光,构造武汉  相似文献   

18.
西安旅游业发展非常成功,主要是依据自身优势,准确定位,讲究促销策略,注重周边联系,谋求双赢效果。笔者借鉴西安旅游经验,提出了武汉旅游应加快信息传递,着眼于外地游客,构建大武汉旅游圈,开创共赢局面,寻求集群式发展,打响区位品牌,提升东湖内涵,挖掘琴台效益等八大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顺应国际发展潮流,把创新与超越作为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主题。创新超越是美国硅谷的基本理念,学习硅谷经验,抢抓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创新,是武汉发展腾飞唯一选择。针对武汉产业的现实状况,武汉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创新路径主要有四:其一,加速完善区域产业链;其二,努力打造全新的人文环境;其三,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技术创新链;其四,打造"武汉·中国绿谷"。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圈由省会城市武汉和周边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8市组成,俗称“1+8城市圈”。从2003年3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把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作为当年的工作重点到2004年4月省政府发出《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