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限制死刑还是维持甚至增加死刑,是刑法修改过程中热点问题之一.新刑法从我国目前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经济犯罪严重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原则上不减少也不增加”的前提下,对适用死刑的一般条件、适用死刑的对象、死刑缓期执行制度以及死刑复核程序等作了重要修改,在限制和慎用死刑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2.
张涵 《政法论丛》2003,(3):19-23
死刑 ,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最严厉刑罚。当今世界有些国家废除了死刑 ,许多国家保留着死刑。我国从目前的政治、经济及整个社会实际出发 ,在现行刑法中保留着死刑 ,同时规定了特殊的死刑缓期执行制度。关于死刑适用条件问题 ,是法学界广泛争议的话题。本文努力对此进行一些分析 ,与大家一起讨论。一、死刑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中 ,死刑作为最严酷的刑罚出现非常古老。原始社会 ,部落战争结束后 ,对于战俘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全部处死。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胜利部落无力供养这些战俘的生活。处死战俘不仅能炫耀胜利方的强大 ,而且死者的肉体也往往…  相似文献   

3.
死缓是我国刑法独有的死刑执行制度。其设立的初衷,就在于限制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是我国严格限制死刑政策的立法体现。实践证明,死缓制度实际上对于限制死刑的实际执行发挥了重大作用,因为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在缓期执行二年期满后,绝大多数都因表现良好而未执行死刑。  相似文献   

4.
废除死刑虽已成世界潮流,我国基于具体国情,死刑仍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限制死刑执行已成为全民共识.死缓制度是我国限制死刑的重要手段,其本质为死刑的一种执行方式,即“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如何完善我国死缓制度的适用以条件及具体执行方式,将是我国死刑改革的重要议题.死缓制度的进一步优化,将加快我国废除刑法的步伐,推动我国社会中理性、文明的刑罚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尹瑜 《法制与社会》2012,(29):294-295
死刑在我国具有较为特殊的地位,在当前社会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其既不能废除,也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加以特别关注,做到使用的准确.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刑法死刑的适应范围,并探讨了死刑复核机制,从而系统了解死刑在我国刑事审判中的适用范围要求及对于使用幅度的约束.  相似文献   

6.
7.
蔡美婷 《法制与社会》2013,(35):283-284
文章阐述了我国死刑适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指出应该如何完善我国限制死刑适用制度。  相似文献   

8.
死刑适用标准的体系化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劳东燕 《法学研究》2015,(1):170-190
当前我国死刑适用的主导思路存在严重缺陷.对刑法第48条第1款应采取以适用死缓为通例、以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为例外的解读方式;该款前句是划定"死刑圈"的标准,后句是进一步适用死刑立即执行的条件.对"罪行极其严重"应从行为刑法入手来界定,"罪行"的内容包括行为的主客观侧面,但不应包含人身危险性的内容;对"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理解则采取行为人刑法的视角,着眼于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有必要转换思路从正面界定"必须立即执行".刑法第50条第2款的规范目的是减少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对该款规定的适用条件,应从人身危险性的角度来解读.适用死刑时有必要采取"普通死缓→死缓限制减刑→死刑立即执行"的思考顺序.在满足"死刑圈"标准的前提下,应以普通死缓为量刑基准,优先考虑其适用;是否适用死缓限制减刑或死刑立即执行,则进一步取决于对人身危险性的评估与测定.  相似文献   

9.
赵微 《政治与法律》2003,(3):154-156
最近几年俄罗斯联邦对死刑的“冻结”是加入欧盟的必要举措。但事与愿违,从总体的社会治安趋势看,目前的俄罗斯联邦很难真正地废除死刑,因为在该国暴力性犯罪难以扼制,同时,民众对死刑的支持率尚很高。  相似文献   

10.
郭菁菁 《行政与法》2005,3(7):81-83
废除死刑已成为国际趋势,而从中国现阶段国情来看,限制死刑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本文从死刑适用条件以及死缓制度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并对在此基础上引发的死缓与死刑在立法上不衔接问题作了一定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王颖 《法制与社会》2010,(25):237-238
当今世界,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潮流,据统计,截止2005年,世界上已有79个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明确废除所有罪行的死刑,15个国家和地区废除了普通犯罪的死刑,还有23个国家和地区在实践中事实上废除了死刑,但也有78个国家和地区依然保留死刑,我国便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废除死刑是人类法制文明的必然要求。在我国,虽然死刑并未废除,但是,我国仍然有独具特色的用以限制死刑适用的程序——死刑复核程序。本文将从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概念入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减少了13个死刑罪名,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死刑调整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来分析对于死刑的减少与限制,来体会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及对人权保障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死刑实证研究之死刑观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学界对于死刑的研究,至今基本停留在推理论辩的层面,缺少实证的调查分析。不说死刑本身的利弊得失,仅民众对于死刑的态度问题,也少见有实证的调查报告发表。2 0 0 3年3月,作者组织西北政法学院2 0 0 2级刑法专业研究生,就该专题在法学、非法学的1 873名本科生中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问卷调查,①作为这方面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4.
死刑是一种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又称生命刑。由于它是刑罚体系中诸刑罚方法中最重的一种,因而又被称为极刑。最突出的体现在死刑所剥夺的是犯罪分子最重要的权利——生命权。死刑的适用对犯罪分子来讲是不可逆转的,而且死刑对犯罪分子造成的痛苦也是最大的。我国是世界上目前仍保留死刑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的现实条件决定了死刑在我国的继续存在。但是,应该坚持少杀,慎杀,我国的死刑立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对其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都要作严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全票通过修宪草案,其中新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条款。这是我国历史上的创举。近来媒体也不断报道了各级司法机构实行人性化执法的许多事例,陆续出现有关废除或减少死刑的文章。这显示我国将随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摆脱几千年的严刑峻法习俗,使刑罚从报复走向人道.由兽性走向人性,从残酷走向宽容。  相似文献   

16.
死刑是刑法上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我国《刑法》的97修改过程中,对死刑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伴随修改后的《刑法》为争论划上了句号,当时激烈的场面已烟消云散,但对死刑的理解的认识仍然影响到死刑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笔者主张在目前保留死刑的同时,对死刑还需要在立法上和司法上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刘钰 《法制与社会》2010,(31):17-18
作为一种古老的刑罚手段,死刑适用问题一直是学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尤其是近些年来,死刑适用问题已成为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工作上的一个热点问题。尽管废处死刑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种趋势性选择,但基于现实国情,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废除死刑,这决定了我们工作的重心应放在严格限制死刑适用方面,杜绝冤错案件的发生。本文从限制死刑适用的必要性、当前我国在限制死刑适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适用标准的完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死缓是我国现行《刑法》明文规定的一种死刑执行制度,是我国独创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刑罚制度设计.作为死刑执行方式的一种重要方式,死缓既能保留死刑的威慑力,又能有效减少死刑实际执行的数量,在我国刑法体系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但目前死缓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如适用范围不明确、与死刑立即执行衔接不够紧密、执行死刑的条件过于宽泛等,使得死缓限制执行死刑的价值无法充分发挥.本文在分析这些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些许完善死缓制度建设的建议,使死缓制度有效发挥其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死刑案件的妥善处理不仅需要明确的法律立场和准确的政策解读,更需要合理的死刑案件裁判方法.立场决定了死刑政策的基本走向,方法关乎死刑适用结果的说服力,规则保障死刑适用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死刑适用应当以“死缓”为基本立场,以“纯分则构成要件”为量刑基准,采用递进式的思维方法,遵循四组基本的裁量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