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项目制作为一种新兴的国家治理机制正在被广泛应用。但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行政发包下的项目制的讨论,关注领域也主要是在农村项目制的运作上,对于项目制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考察较少。本文通过上海市C社区基金会的案例,来分析政府主导型社区基金会的项目制具体运作机制及生成逻辑,并比较了从政府内部层级治理向社会治理领域拓展中三种类型项目制的差异。本文研究表明,基层政府主导培育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并在结构和过程上进行意志渗透、动员支持。但在客观上,社区基金会的项目制运作仍然促进了整个社区自治与共治能力的提升。对于基层政府而言,社区基金会的项目制逻辑类似于一种更为隐蔽化的柔性控制机制,这种策略调整,能够提升社区服务效率并增强回应性,也降低了运作成本和监管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为基层政府带来了风险转化,并且缓解了"资源消解自治"的困境,推进了基层政府逆行政化创新。  相似文献   

2.
社区教育是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区治理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目前社区教育存在着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多元参与力量发展不平衡、基础能力较弱和资源未能有效开发整合等问题,制约了其助力社区治理作用的发挥。对此,要明晰价值定位形成协同治理机制,增进多元教育主体良性互动推动协商共治,加强社区教育机构实体化建设,充分整合社区资源以善学促善治。  相似文献   

3.
张中强 《中国民政》2022,(10):41-42
<正>社区基金会作为解决社区问题、助力社区发展的创新性组织形式,以其独特的资源筹措与服务供给优势,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设立社区基金会”。作为一种新兴的公益慈善组织,社区基金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加强,以更好地发展、壮大,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以推动社区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4.
宋敬业 《湖湘论坛》2008,21(2):106-107
社区共治管理平台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的管理制度安排。它本质上是一种基层社会管理的系统模式,因而具有以下系统管理特征: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性、管理方式的日益参与化、管理结构的立体横向网络化。社区共治管理平台具有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提高党组织执政能力等重要功能。要增强社区共治管理平台系统的效应,必须强化系统管理理念;强化党组织领导管理;拓展民间组织发展空间;完善社区公众参与机制和社区各类组织的合作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
加强常态与应急状态有效转换下的社区韧性治理能力建设,是当前韧性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实践中,这种韧性治理能力的巩固与强化,主要源于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成员从组织、利益和价值三重维度共同构建富有韧性的有机联结,使之能够团结起来,围绕社区风险防范化解而生成强大的自适应力、自恢复力。但要进一步增强应急状态下的社区韧性治理能力,确保其能在常态与应急状态之间进行有效转换,则需有意识地从社区治理的日常实践中发掘韧性资源,推动构建更富有韧性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在此方面,社区党组织不仅需继续以组织力建设为重点,为领导社区成员共同参与韧性社区建设构筑坚实的组织基础,亦要通过完善社区韧性治理体系、培育社区成员公共精神以及创新社区韧性治理工具等多元化举措,全面提升社区韧性治理能力,确保其在进入应急状态后仍能发挥应有的治理效能,达至韧性社区建设之效果。  相似文献   

6.
社区治理创新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以42个城市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案例作为分析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法对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影响因素以及组合形式进行探究,进而归纳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类型样态。研究发现: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党和政府组织领导能力与社区公众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类型主要分为:"经济发展+信息平台建设+党政主导"型、"经济发展+资源驱动+党政主导"型、"信息平台建设+党政主导+资源驱动"型、"信息平台建设+党政主导+公众参与"型和"信息平台建设+资源驱动+公众参与"型。  相似文献   

7.
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城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层单元,其运作有一套完整的规则体系,既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硬法,也包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发挥柔性约束作用的软法。作为社会治理基础性规范的城市社区软法,其价值定位在国家层面体现为发展民主政治,在社会层面体现为整合社会秩序,在个人层面体现为调解居民纠纷。城市社区软法之治的发育基础为公民公共精神崛起,社会基础为法治社会建设,效力基础为集体认同建构,三者的共同作用保证了软法的创制、实施和运行。城市社区软法之治借助法律吸纳、组织嵌入和宣传内化等嵌入机制,实现其效力发挥与教育内化的目的。厘清城市社区软法之治的价值定位、作用基础与嵌入机制,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确立社区治理的方向与目标、实现城市社区善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潘乾 《长白学刊》2012,(6):134-138
非公募基金会是我国当前重要的社会组织类型之一,为助推公益事业发展、改善公益事业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投资增值是基金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我国大多数基金会的投资活动不甚理想,其长远的公益使命难以为继。基金会投资运作的重点在于政府的政策导向、税收政策的调整、基金会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多元化投资方式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区组织是现行农村基层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农村极为重要的治理主体,其在社区治理和基层民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能力建设中,应重视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合理确定农村社区组织的治理空间和功能,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涛 《中国民政》2022,(13):45-46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整合各种资源,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社区治理的基础工作,是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北京市以“小切口”“微改革”为抓手,推动社区服务站改造升级,营造现代社区服务空间场景,构建了开放亲民的社区服务空间,打造了“有颜值、有文化、有温度、有认同”的社区服务空间,使之成为党建引领的枢纽、居民认同的家园、资源链接的平台、智慧应用的窗口。  相似文献   

11.
岳修峰 《人民论坛》2014,(8):150-152
过渡型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微观平台,需要形成政府治理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文章分析了过渡型社区治理面临的“五难”困境,提出了强化社区民生建设以提高居民融入度,重构社区治理主流文化以提高居民认同度,发挥居民主体作用以培育居民社区自治能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以发挥社会组织参与作用,转型政府职能以发挥政府治理主导作用等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12.
过渡型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微观平台,需要形成政府治理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文章分析了过渡型社区治理面临的"五难"困境,提出了强化社区民生建设以提高居民融入度,重构社区治理主流文化以提高居民认同度,发挥居民主体作用以培育居民社区自治能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以发挥社会组织参与作用,转型政府职能以发挥政府治理主导作用等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台湾学界形成了以"社区营造"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其研究大多受"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影响,遵循社区主义逻辑。相关研究逐渐从早期宏观的政策评估,转入微观的治理要素分析,借助社区主义、政策网络、社区能力、社区赋权、社会资本等多元视角,台湾学界主要对"社区组织能力与社区赋权、社区治理政策的价值与机制、社区参与与社区资本"等要素展开了研究。总体来看,台湾学界对社区治理的研究日益微观和精细化,与此相应,不可避免地存在缺乏"结构化、过程化理论关怀"的缺陷。大陆学界除了要学习其精细化、差异化的研究优势以外,亦需推动结构化、过程化研究,开展制度的、比较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街镇综合执法改革是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一种创新模式和探索方向,街镇综合执法与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发展的相互依赖和协同合作是社区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街镇综合执法中发挥"缓冲器""黏合剂""稀释剂"和"催化剂"的功能,但还存在着建设理念认知不足、参与效能低下、角色差异明显、缺失协同联动平台、素质和能力滞后、保障乏力等困局迷思。面向街镇综合执法的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发展引导策略应沿循两条进路对应推展,一条进路是深化街镇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完善街镇综合执法治理网络,提升街镇综合执法协同效能,创新街镇综合执法社会参与模式,保障街镇综合执法质量;与此对应的另一条进路是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协同联动机制,搭建社区社会组织参与互动平台,提高社区社会组织协同服务能力,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协同方式,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协同监管及激励。  相似文献   

15.
《世纪行》2020,(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社区处在联防联控的第一线,是抗击疫情的两个前沿阵地之一,实施严格的社区封闭管理对于阻断疫情传播扩散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进一步凸显了城乡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同  相似文献   

16.
高红  王翔 《长白学刊》2023,(3):121-130
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是我国社区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组织结构性缺位与治理功能欠缺已成为制约其有效协同社区治理的主要瓶颈。日本社区营造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从开启到发展及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从日本社区营造的实践逻辑来看,政府提供“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加强非营利组织培育发展以及促进市民参与等是日本社区营造成功的重要保障。日本社区营造成功的基本经验是注重对非营利组织赋能,并使其成为社区营造的主体力量。“新公共性”理念、《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以及“协动政策”是日本培育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主要经验。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及发挥其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亟须政府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社区公益创投与社区基金会政策创新,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与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7.
社区居民自治是国家治理的现实选择。居民自治"空转"的背后体现的是威权治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张力,社区碎片化是这一张力的集中呈现,主要表现为社区组织网络的碎片化、社区权力结构碎片化与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不足三个方面。社区碎片化是单位制解体背景下产生的现象,其现实根源在于政府功能的分散,历史之源在于缺乏参与的传统。社区碎片的多维整合,其关键在于建立以项目为载体的政府功能整合机制、以资源对接平台为载体的组织网络整合机制,其要害是建立以社区联合体为载体的自组织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从社区治理视角,对兼具民族性、地方性和旅游功能的民族旅游社区进行相关分析可以看到,他组织控制与自组织治理、外部冲击与内部稳定是两对主要矛盾。治理不仅是弱化社区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社区维系自我状态的内生性结果。在民族旅游社区中,全球化、商业化和在地化是形成治理内部机制的驱动力,边界(地理边界、社会边界和民族边界)和群体(群体关系和信任、群体认同)的互动决定了治理内部机制的运作方向,自组织网络结构是对治理内部机制的有效回应。  相似文献   

19.
社区居民自治是国家治理的现实选择。居民自治"空转"的背后体现的是威权治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张力,社区碎片化是这一张力的集中呈现,主要表现为社区组织网络的碎片化、社区权力结构碎片化与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不足三个方面。社区碎片化是单位制解体背景下产生的现象,其现实根源在于政府功能的分散,历史之源在于缺乏参与的传统。社区碎片的多维整合,其关键在于建立以项目为载体的政府功能整合机制、以资源对接平台为载体的组织网络整合机制,其要害是建立以社区联合体为载体的自组织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将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将更多资源向基层下沉,推动社区网格化治理,成为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趋势。社区网格化治理打破传统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结构,形成了"党委—政府—社会"三维权力架构,处于核心领导地位的基层党组织,如何应对治理主体多元、权力与资源分散、组织结构再造等各种挑战,如何发挥在社区网格化治理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