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民"是有所区别的。上古的时候,前者指的是"自由人",而后者指的是"奴隶"。后来,这两个字逐渐合而为一,变作了"人民"。到了近现代,"人民"这个词的份量日益加重,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人"与"民"的迥异含义被人们所提起的已经不多了。但是,"人"与"民"这两个字义的独立性即便是在现在,也仍然是存在的,有些地方仍然必须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字,而且要各就各位,不得僭越。比如时下流行的所谓的"电影人"、"画人"、"音乐人"等,若把这里的"人"换作"民"则就非常别扭;同样,若把"移民"、"烟民"、"股民"等中的"民"换成"人"也会贻笑大方。这里面,既有群体与个体概念之别,又有特定人群与普通人群概念之异。人与民各自的古老含义虽然  相似文献   

2.
郭象的独化说由"有"、"无"以及"玄冥"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郭象以"有物之域"来揭示"性分"是"独化"之"有"的方面,以"自得之场"来揭示"性极"是"独化"之"无"的方面,以"玄冥之境"来表征"独化"是"有"、"无"统一的圆融状态与精神境界。郭象的"独化"既是一种本体,又是一种精神境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命的存在和意义问题,实现"有"与"无"、"有为"与"无为"、"名教"与"自然"、"社会体制"与"个人自由"的统一,最终达至"独化于玄冥之境"。  相似文献   

3.
不少学者认定康有为是坚定的改良派,但对他是否支持过"革命"以及他对"革命"的不同理解,学界迄今未有过深入探讨。综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不仅只是"革命"的反对者,也曾是"革命"的"推动者"。戊戌变法失败后,为"勤王(光绪帝)",他有意取"法国革命"之意,主张兴民权,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现代性"革命"。1901年清廷新政后,为反对"革命派"的"排满",他重拾"汤武革命"的道德观,否定"革命派"进行"革命"的正当性。"辛亥革命"后,他欲打破"革命"的政治思维定式,提出"国为公有"的"革命"本质,力图重构"君主立宪"的理论基础,并阻止"革命"席卷文化社会领域。  相似文献   

4.
肖华 《乡音》2011,(10):20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两次"改词"引起广泛关注。汪洋强调要变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为"建言谋策",要从"依靠群众打天下"向"依靠群众治天下"转变。这虽是一家之言,但汪洋"改词"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入思考之后的执政理念之变。汪洋认为,他改"献"为"谋"是翻过字典的,因为"献"是"恭敬庄严地送给"的意思,感觉有"居高临下"之意,与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  相似文献   

5.
孔子思想之所以具有持久不衰的生命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思想是一个"一以贯之"的完备的思想体系。对于"一以贯之"的具体所指,孔子未作正面解答,而曾子释之曰"忠恕而已矣"。"贯"为贯通、贯穿之意;"之"指孔子之道。"吾道一以贯之"的意思是:"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对于人伦道德的关切、成就"仁德"的追求是孔学,也是整个儒学的基本精神和出发点、落脚点,孔子之道"一以贯之"当作"成德以贯之"理解,而"忠恕"只是力行的工夫,达仁的方法,难以概"仁道"之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内含着事物化与物化两个向度。一方面在"事物化"的层面看,价值概念构成了人对"事物"依赖性社会中"个人受抽象统治"的建构原则;另一方面从"物化"的意义上讲,价值往往被"非批判实证主义化"、"实体化"、"先验化"、"非实践化",从而使得仅具"历史正当性"的资产阶级价值获得"永恒信念"的外衣。如今,在社会现实中进行价值再造,不可能以"灵知主义"、"救赎"等观念来补救。我们需摆脱"观念批判"的套路转而植入政治经济学批判,方能真正理解"高位阶"的价值概念,同时必须在"人类感性活动"中辩证处理"低位阶"与"高位阶"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从人的历史生成过程中理解人的意义,这样的理解是一种"信仰"。觉"知"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怀"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之"情",立"人类解放"之"意"——这是一种"知"、"情"、"意"相结合的"信仰"。基于人的生存实践来解读"信仰",这既立足个人的"感性"的生存体验,又阐明了人的历史生成性,同时又强调人的"类"的"继承性"。以历史的"类"的"继承性"和基于能动的实践生成性来对应所谓纯粹逻辑的或者直觉体悟的"先在性",无疑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个体"与"类"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推进,人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已经越来越耳熟能详。但是,有些干部群众,包括有些人大代表对于"人民代表大会"的认知,却依然停留在"代表们一年一次开大会"上。——"人民代表大会"似乎仅仅是"代表的"大会,而不是"人民的"代表大会。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因为,离开了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失去生  相似文献   

9.
元晋秋  ;赖慧婷 《传承》2010,(21):32-33
人们对于生态问题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诸多困惑,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没有被明确。"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于"人类尺度"。"人类中心主义"包含双重趋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在于其对"物的尺度"的完全抛弃和人的自然属性方向的趋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肯定在于其对"人的尺度"的彰显和人的社会属性方向的趋近。  相似文献   

10.
"先富、后富、共同富""大政策"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要义是"致富",本质是"共富",核心是允许和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关键是"先富"带帮"后富"、"后富"赶超"先富"。坚持和贯彻落实"大政策",必须准确把握其整体特性,充分认识其国策地位,全面理解"致富"内涵,正确把握"先富"与"后富"的评判与评价,深入认识"共富"的要求和"致富"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对于魏晋时期的思想学说,学界一般统称为"魏晋玄学"。而追溯魏晋时期的最初史料文本,较"玄学"出现更多的却是"玄风"一词,二者所意蕴大有不同:"玄学"特指对"三玄"的学习,即老庄道家之学,与"儒"、"史"、"文"并称为"四学";而"玄风"则偏重艺术、审美与社会风尚层面。从指代魏晋哲学这一层面上看,称之为"魏晋玄风"较"魏晋玄学"更为贴切,更能够体现魏晋崇尚自然、旷达不羁的文化特质与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通过"价值"概念与人的存在方式的相关性,开启了"规训政治学"的思考。"价值"不仅成为人的劳动乃至人的生存的"规训"手段,也是"人受抽象规训"的存在论基础,而"剩余价值"则揭示了现代世界"规训"的根本秘密。在认识论方面,"价值"的实体化"错认"构成了人的拜物教"支配方式"。在马克思看来,拆解"价值"规训必须瓦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占有原则,因此,只有辩证地处理"价值"规训问题,才能走出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观赏"两个字很好理解。"观赏"者,观看欣赏之谓也。虽然字面上好理解,可实际情况却常常让人弄不懂。既是"观赏",只要没有特别的规定,应该说人人都可以观看欣赏,可事实上,在许多本该由老百姓"观赏"的活动中,却是清一色的"当官的",难以寻觅老百姓的踪影。"观赏"成了典型的"官赏"。不可否认,有些特殊的"观赏"项目,必须是领导甚至重要领导参加,一般人不能替代。但有些"观赏"活动则没有特别的规定,按理讲,老百姓也可以"观而赏之"。然而,有些地方却对几乎所有的"观赏"活动都作了成文或不成文的限制,仿佛"观赏"是"当官"的"专利",平民百姓没有资格"观  相似文献   

14.
高标准与严要求的刚性"挤压"、物质利益上的"失落"、"天花板"阻隔与"旋转门"缺失,都是干部"职业倦怠症"的诱因。要客观认识干部的"职业倦怠症",不要视其为"洪水猛兽"。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治疗干部"职业倦怠症"的灵丹妙药,要关心干部、爱护干部,从根本上消除干部"职业倦怠症"产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15.
马会兰 《求索》2012,(12):87-89
《人物志》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刘劭提出人物"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认为人因禀受"元一"之气的结构和质量不同,因而德、才不同。根据德、才比重的不同,可将人才做不同的分类,这是刘劭君臣关系的哲学基础。刘劭认为,"圣人"与"人君"是重合的,同时具备"中和之质"和"聪明"之才。为臣之道当遵循"以一味协五味"的原则。刘劭的"主道"与"臣道"思想具有注重"主德"之"平淡"和君臣关系"自然性"倾向的特色,援道入儒,为君臣理论加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文明"一词,在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两种语境中本有不同的含义。中文"文明"由"文"与"明"合成,文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文","明"为"明明德"之"明",则"文明"义为吾人作为道德主体或伦理共同体成员,循"仁义"之道,以生命实践创造性地彰显人之德性秉彝,从而生成"人文化成"和"天下文明"的人类道德生活世界及其和乐美善。自从义为"市民化"和"文雅化"的西来词"色飞来"(civilization)被译为"文明"而在汉语中通行之后,中华"文明"的本义即被西方"色飞来"所混淆、遮蔽、覆盖、扭曲、侵蚀,以至于消解。中华"文明"本义被变乱和"色飞来"的盛行,实质上是现代版的"夷化夏"或"文明的野蛮化"。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只是一种人性"异化"的片面的理性文明,一种必须被更高的文明彻底超越的文明;而真正"人文化成"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明,从而也是人类文明的正道,乃是中华"文明"早已启示的德性文明。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5,(5)
<正>大陆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探索与实践,已走过了30余年。港、澳用"和平统一"方式实行回归后,在实现"一国两制"的整体上是成功的,民众是满意的,国际社会是肯定的,去年纪念澳门回归15周年也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回归17年了,前15年也几乎是如此,近两年"政改"引起的"风波",以及"占中"形成的"对抗"是新问题,但总体也是好的。30余年的实践证明"和平统一"与"一国两制"是可行的,符合各方利益。对"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5,(6)
"天地境界"是指人将自己置于天地间,成为宇宙、天地一份子的"天人合一"境界,是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培养医学生的"天地境界",使其忘记"小我",将"小我"融入天地之间,在日后工作中发扬"大爱"精神,从而对医患矛盾的缓解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从"天人合一"思维入手,培养医学生"与天地相配的人格",进而培养其"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9.
破格提拔要重点关注"格",就要回答"破"的什么"格"和具备什么"格"才能"破格"两个问题,一方面要控制"破格"的广度,另一方面要控制"破格"的幅度。破格提拔要服众,就要做到科学定"格"、依规而"破"、"破"而有度、实绩为重、公开透明。  相似文献   

20.
在名目繁多的公款消费中,有的看似"公"对"公",实则得实惠者恰恰是那有权消费的人物,而受损害的却是国家利益。镜头之一:公款吃喝——迎来送往的"主客式"。无论"上面"来的是何许人物,反正都是嘉宾,总该来有"洗尘宴",走有"送行席",不然,有失"礼仪"。——烘托气氛的"陪坐式"。凡酒宴,无论客人几多,主人总是成群,带上一张白吃的嘴,白吃、白喝,何乐不为?——巧取豪夺的"检查式"。凡有检查者,总得待以大鱼大肉和山珍海味,临行再铺以馈赠或红包。不然,"先进"、"文明"、"模范"何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