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华山 《理论月刊》2005,(11):119-121
在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之下,中华文化不仅正在焕发新的青春与活力,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他觉"北和"文化互觉"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也方兴未艾.<沧桑与瑰丽鄂西北历史文化论纲>正是中国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园地中的一支新开的奇葩.  相似文献   

2.
杨金洲 《理论月刊》2003,(10):16-17,40
本文从古代、近代、现代这一历时性维度分别论述了传统文化、新文化、先进文化对民族的兴衰成败、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性.重点论述了"先进文化"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文化挑战这三方面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由此指出"先进文化"论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意识的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3.
张磊 《理论月刊》2012,(6):159-163
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在"文革"时作为文化部的干校,曾汇集了众多文化名人在此劳动锻炼、改造思想,其中不乏冰心、冯雪峰、沈从文、张光年、臧克家、萧乾等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存。省委书记李鸿忠曾指出:"向阳湖文化是咸宁独一无二、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向阳湖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它在中国社会史、思想史乃至文学史的研究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民导刊》2010,(1):57-57
<正>巴南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前身是有着3000年历史的名邑巴县,是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先后涌现了英雄将军巴蔓子、"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辛亥革命志士杨沧白等优秀儿女,孕育了绚丽多姿的巴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陪都文化、民间文化、知青文化,是西部唯一的"中国温泉之乡",丰盛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相似文献   

5.
高兴 《学习与实践》2012,(6):130-135
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冯骥才是著名的城市文化保护者,他的城市文化意识在时间向度上表现出开放与建构的品格,同时强调城市文化的历史性和空间性相统一,尤为重视城市文化的时间意义和空间价值。冯骥才对于天津这座城市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天津历史文化在他看来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和碰撞而构成的一种"奇异的创造"。冯骥才痛惜天津旧城遭遇"建设"性破坏,他将信念化为行动,通过文化"抢救"和文学创作来记录和描述天津的历史文化,彰显了当代中国文人的智慧、良心和使命。  相似文献   

6.
江建文 《群众》2010,(11):44-45
<正>武进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现代文明绚丽多彩,古老的吴越文化、淹城文明赋予这片土地厚重的人文内涵和水乡文化的独有魅力,植根于丰厚底蕴的群众文化,在历史文脉的发展中以特有的文化记忆和形态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各个层面,扮靓了"群众文化之乡"、"锡剧之乡"、"摄影之乡"这个五彩缤纷的文化百花  相似文献   

7.
曾原  戴世萤 《思想战线》2003,29(4):60-65
边疆地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普遍存在着立法、意识、经费、宣传等方面的问题。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三者关系问题的核心是能否将文物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将文物资源作为普通资源纳入到企业中进行市场化经营。在"建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制度"、"动态式保护"、"参与型开发"、"和谐性利用"等思路指导下,建设"文化生态城镇"是历史文化名镇实现文化与生态、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杭州市拱墅区从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保护历史遗存、延续运河文脉的角度出发,启动并实施了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倾力打造杭州历史街区保护的"样板"、危旧房改善的"示范"、京杭大运河申遗的"亮点"。目前,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已全面完成,一个"上寝下店",独具清末民初风格的历史文化街区,已于国庆节期间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9.
[现状]由于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努力,南京基本保持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格局及其所依托的山水环境,较好地控制了老城"近墙低、远墙高,中间高、周边低,城北高、城南低"的总体空间形态,历史文化街区绝大部分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0.
蒋中崎 《今日浙江》2012,(20):54-55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从新近发现"上山文化遗址"至今,浙江先民创造了一段段辉煌历史。同时,作为吴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浙江还有着十分丰富和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从而赢得了"旅游胜地"、"文化之邦"等美誉。从浙江文化的生成结构与生成状态看,浙江地理条件、地域环境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差异,是影响浙江文化,特别是影响浙江文化特色形成的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们是文化建设的建言者,更是参与者,有责任、有义务为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多年来,涟水县政协坚持把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广泛凝聚推动文化强县建设的力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弘扬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涟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史迹众多,为把历史文化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县政协创新载体,积极履职,成立了淮安市首家县级历史文化研究会。为摸清家底,研究会联合文化、规划等部门,组织文史专家对城区和乡镇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抢救性地记录下涟水珍贵的文化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2.
市县速递     
《今日海南》2011,(11):41
海口:吹响建设海南"文化高地"号角10月24日,海口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召开,吹响令人振奋的"进军号角"。会议要求,"十二五"期间,海口要在原有五大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全力打造新的五大文化品牌:以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南洋风格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3.
"枫桥经验"之所以诞生和发展于枫桥这块土地,这绝非偶然,而是枫桥历史文化孕育滋养的结果,也是枫桥文化传承发展的产物.枫桥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枫桥的耕读文化、理学文化孕育和滋养了"枫桥经验"说理斗争的基本内涵和人文精神;枫桥是越中较早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较高思想觉悟的枫桥人民创造了"枫桥经验";新时期枫桥人民致力于建设村落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既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枫桥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枫桥经验"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4.
王人杰 《今日浙江》2014,(20):56-56
正近年来,温州市龙湾区大力挖掘"古堡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和"书法文化"中蕴含的有益养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增强"古堡文化"自信心,大力激发"爱国爱家"的民族情怀。龙湾有丰富的体现当地人民保家卫国精神的历史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永昌堡"、炮台山等。这些遗址、纪念馆、陈列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拓展阵地功能。针对龙湾在外乡亲人数众多的特  相似文献   

15.
张军 《学习与实践》2013,(1):97-107
从福利文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角度来检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其发展阶段大致可划分为西方传统福利文化下的"宗教-慈善"保障制度、"人道主义"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市场"保障制度和"多元主义"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市场-社团"保障制度。这种划分可以为西方社会保障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从而廓清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真实历史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6.
沈放 《今日海南》2009,(7):26-27
6月份对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最令人鼓舞的一件事,莫过于海口骑楼老街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6月8日,隆重的授牌仪式在有着700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北京国子监街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等出席了授牌庆典,而北京国子监街也是这次入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的生成可从历史沉淀、理论依据、现实场域、文化基因和意识形态五个维度进行考察。"中国梦"的生成深受历史的纠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贯穿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具体表达,"中国梦"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是对人及其生活实践的重视;"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概括和凝炼,回应了中国现实问题;"中国梦"是"梦"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新诠释,能更大程度地达到"形而下"的物质期盼和"形而上"的理想追求的结合;"中国梦"话语体系的背后,折射着执政态度与执政理念,以期在国际上搭设合作对话的平台,在国内凝聚话语共识。  相似文献   

18.
李建军 《思想战线》2007,33(6):60-66
日本属高自杀率国家。日本人的自杀行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传统价值观对自杀行为的宽容甚至鼓励;史籍与语言——自杀的历史文化载体;日本源远流长的"武士道"精神及切腹的思想;审美意识中的自杀与自古的崇尚和渲染;对自杀的法律评价;集团意识、依赖心理与自杀的"传染性"、集体性;情感模式中的拘谨自制等。  相似文献   

19.
陈眉江  杨大禹 《创造》2007,(10):60-61
特色城镇的历史是个持续积累的过程,目前,就我国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总体情况而言,杨大禹总结为两种状况并存: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前所未有冲击",同时又存在着"局部状况有所改变和整体环境持续恶化".一方面,国家对于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立法速度加快,保护资金投入加大;另一方面,一些历史文化城镇、历史街区正迅速毁损和消失,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20.
王灿 《理论月刊》2012,(10):57-62
《尚书》是华夏文化最早、最重要的文献载体之一,反映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是先秦时期华夏文化的第一次凝聚成书。探讨《尚书》历史思想与先秦历史思想潮流及整个先秦历史文化的关系,非常必要。《尚书》历史思想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中国特色和先秦文化印记:它是中国原生本土文化中"王道"文化的最早体现,是史官文化的孑遗;受到周人文化的改造;带有明显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宗法色彩和实用理性精神。这一切,与西方史学的类似思想范畴相比,有相当大的差异。《尚书》历史思想在中国历史思想史上具有肇始之功,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