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清议名士的真正的精神领袖是郭泰(127—169)。只要引录两个人对他的品评,就可以概知当时士流对他倾倒的程度了: 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郭泰死)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后汉书》本传)  相似文献   

2.
陈蕃(95?—168)在当时“海内希风之流共相标榜”的名士品题中,被尊为“三君”之一。“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后汉书.党锢列传》)另二君是窦武与刘淑,这两人其实是因缘际会的人物,在文化史的意义上没有什么分量,窦武号为三君之首,只是一个政治人物。三君以下,才是“人之英”的“八俊”,即李膺、杜密等辈,以次是“能以德行引人”的“八顾”,即郭泰、范谤等辈,是汉末名士中最典型最能代表清议人物风采的人物;“能导人追宗”的“八及”,即张俭、岑晊等辈。“能以财  相似文献   

3.
《后汉书·党锢列传》说:“凡党事始自甘陵、汝南;成于李膺、张俭;海内涂炭,二十余年,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这一说法大有语病,好像是清议名士自己发动了党锢案,蔓衍及天下善士,造成了海内涂炭。这当然不是《后汉书》作者范晔的本意。党锢案是阉宦集团要打击善类,忌惮于清议名士势力的崛起碍着了他们。他们随时可以找得到岔子,“甘陵、汝南”只是阉宦们发觉了威胁他们的名士力量已成气候的征兆,于是通过李膺、张俭事件来开刀了。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关于“王霸并用”的统治方略,引了大量典籍中的例证,进行剖析。一是贾谊的《过秦论》下篇曰:“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二是《史记·陆贾传》贾答汉高:“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攻守异势、取治殊道,  相似文献   

5.
政府是诚信社会的维护者从中国历史传统看,政府要取信于民,立信于社会。《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为政者除了要富国强兵之外,还要使民信之,而民之依赖尤为可贵。在这方面,有史可鉴,《史记·商鞅列传》记载,商鞅为在秦推行新法,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终使秦国富兵强,消灭六国。从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家的观点看,洛克、霍布斯、托克维尔认为,信任是政府与社会秩序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6.
说“去囿”     
刘绍楹 《民主》2007,(3):47-47
《吕氏春秋·去囿》篇,用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故事:“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哉?’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讲完故事,作者有针对性地发了一番议论:“人有所囿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凡人必去囿然后知。”道理很简单,也很明确:人一旦“有所囿”,必然黑白不分,是非不辨;而要做一个“有知”的人,就必须“去囿”。  相似文献   

7.
它山之石     
宏图 《瞭望》1988,(46)
英国古典戏剧、电影艺术家劳伦斯·奥立弗作为莎翁历史剧《亨利五世》的制片人兼导演、主演,使“伟大的戏剧诗章同当代表现这种诗章的最伟大的手段二者之间完美的结合”(詹姆斯·艾吉评语),于1947年3月荣获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特别奖。《劳伦斯·奥立弗传》的作者约翰·科特雷尔描述了奥立弗载誉归国后的如下细节: “他就把奥斯卡金像奖包起来,亲自送给菲  相似文献   

8.
“廉吏,民之表也。”语出《汉书·文帝纪》,是汉文帝十二年一个诏书中的话。表者,表率也。《汉书·何武传》云:“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汉书·韩延寿传》云:“幸得备位,为郡表率。”可见,做民之表率,是当时对官吏的要求,而能否为民之表率,关键又在于一个“廉”字。至于实际做得如何,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为什么只有廉吏才可做民之表率呢?自古穷不苟求,为人所难;临财不贪,见贿不受,为官所难。  相似文献   

9.
口‘司门‘.翻‘刁.‘J.‘月‘.刁‘‘.月闷‘甲即‘翻”‘川“沐洲闷‘司州‘创.‘司.‘月.‘娜.叭J乓页数期数页数期数徐向前、聂荣臻、姚依林、钱正英 同志为本刊题词·”“·····……”···”二,·…8(4)李先念同志为本刊题词···”··········”··“…11(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 工作的通知·”…“·”.·“…’““·“·”·”一12(4)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 政治工作的通知》系列讲座 (第一讲)…“·“··”·······“·”··一严笙12(9)卷首语心灵的赞歌…“··…”·…  相似文献   

10.
“廋语”     
《瞭望》第13期《脂麻通鉴·“春秋笔法”》第3栏第10行:“‘眊’了眸子说廋语”,误植为“庾语”。《孟子·离娄上》;“胸中不正,  相似文献   

11.
何谓“变味”?查辞书释义──《汉语大词典》云:请事物因变化而通达。台《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辞海》云:谓灵活运用,不拘常规。如《易·系辞下》:“变通者,趣时者也。”趣时,即趋时;《现代汉语词典》云:谓依据不同情况作非原则性的变动。如唐代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诗:“且欲图变通,安能守拘束!”看来,凡事变通得有一个前提,即通过灵活运用,能使事物“通达”,却不能有原则性的变动,换言之,灵活而不拘常规,趋时而不变原则。时下,“变通”一词变味了,成了某些蜕化变质的党…  相似文献   

12.
“郢书燕说”源于《韩非子·外储说》:“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特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认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相似文献   

13.
有些情节大体一致的故事,读起来觉得形式和内容都有差别。 一、《三国志》的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指曹操)……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相似文献   

14.
闲斋 《瞭望》1990,(23)
宋祁的《玉楼春》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当时就同“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被认为难得的佳句,传为美谈。宋祁是工部尚书,张先官都郎中。《渔隐丛话》中有一段说:“张子野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遂出,置酒,甚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后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好就好在个“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妙就妙在个“弄”字,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矣。 但是,在文艺创作和评论上都颇有造诣的李渔(他的《闲情偶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艺术理论著作),却偏偏不买这个帐:“有蜚声千载上下而不能  相似文献   

15.
胡泳 《瞭望》1992,(30)
幼承父训,读史书,常常有些大惑不解的东西。比如说“好皇帝”刘备临终前嘱咐儿子阿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堪称语重心长。东汉有名的直臣范滂,引颈受戮前对他儿子说的一番话,听来却字字悲愤:“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刘备是明主,贵为天子;范滂是名士,罪列党人:两人的地位和遭际不同,故辞别人世时的心绪也不同。刘备说得很动听,  相似文献   

16.
在位·谋政     
宏图 《瞭望》1988,(52)
孔夫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换言之,则在其位,必谋其政。 法国《巴黎竞赛画报》刊载《里根总统的保镖丹尼斯·麦卡锡谈美国总统的安全保卫工作》,有二、三例,洋为中用,似可作“子曰”佐证。 约翰逊总统想让保镖替他遛遛狗,保镖理所当然地拒绝了总统的“非分”之想。基辛格  相似文献   

17.
如何鉴别领导者真实的品德和才华 ,我国古代先哲们提出的主要方法就是听其言 ,察其行。对此 ,古人的论述颇多。择其大要简介如下 :“八征”。姜尚指出以“八征”即八种方法予以考察。“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详 ;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 ;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 ;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 ;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 ;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 ;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 ;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 ,则贤、不肖别矣”(《六韬·龙韬·选将》)。其意为 :一是提出问题 ,看他回答得是否清楚、详细 ;二是详尽追问 ,看他的应变能力是否强 ;三是用计谋考察 ,看…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有那么一部分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但不知何所据而云然。龙,象征帝王,始见于《易·乾》“龙飞在天”,疏:“龙飞在天,犹圣人之在王位。”世俗因谓帝王登极曰:“龙飞”。秦始皇自称老子天下第一个皇帝,“上应天心,真龙下降”,故称“祖龙”。《尚书考》:“秦王政以由璧玉沉河,有黑头公从河中出,呼政曰,‘祖龙来授天宝’。”《史记》载:“始皇三十六年秋,使者夜过华阴舒平  相似文献   

19.
振如 《瞭望》1990,(47)
三国魏时的名士嵇康,是个美男子。《世说新语》说:“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更重要的是嵇康是个奇男子,他性情刚直,疾恶如仇,从不随波逐流。他的奇文、奇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倾慕他的人品,亲手抄写校订了为数十卷的《嵇康集》。  相似文献   

20.
来函照登     
《瞭望》1989,(43)
六月十六日,国务院发言人袁木接受美全国广播公司(NBC)记者汤姆·布罗考的电视采访,回答了布罗考提出的十四个问题,其中包括他重复提出的第二个问题。采访共进行了四十五分钟。本刊第三十六期刊载的《‘“美国之音”谣言展览’告诉人们什么?》一文中说:‘“全国广播公司”派出美国的一位主播明星来到北京采访,他和两名助手化装成旅游者,把摄像机隐蔽在自行车上四出摄取镜头,在电视上播放;而我国国务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