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足迹是案件现场出现率最高的物证,但其运用被不断弱化,原因主要在于现场足迹提取合格率不高、样本足迹制作不规范、鉴定方法未被广大技术员所掌握、足迹档案管理方式老化等方面。足迹检验鉴定如果能与压力分布系统、运动捕捉系统等科技有效结合,将使鉴定范围更宽广,结论更准确。  相似文献   

2.
高毅 《警察技术》2021,(3):54-57
以往对足迹步态特征检验的基础理论研究都围绕着人在行走时足迹压力的稳定性而开展研究,但在足迹检验实践中,也应从同一人体在行走时步态的变化入手,分析人在不同状态时步态的变化和其特定的稳定性。由于人的不同行走状态可以用步幅作为一种限定指标,从传统的足迹特征理论出发,运用Foot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实验对象在仅改变步长条件下的行走过程中,足底10个区域的压强峰值进行测量以及比较其差异性,研究同一人在不同步幅下的步态情况的变化幅度和相对稳定性,以及特定步幅下不同群体的步态差异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同一人在不同步幅下的足迹压力并不稳定,但同一人在特定步幅下足够稳定;并且在限定步幅的情况下,不同群体的步态压力系统存在明显差异。从而验证步态在特定步幅下有着较高的稳定性和极强的特殊性,因此应当将步幅特征体系引入到步态检验的研究和鉴定当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足底压力分布、压力中心(COP)轨迹的形态、变化规律特点,为利用足迹动力形态特征检验鉴定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运用Foot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采集青年人、中老年人赤足行走运动足-地接触动态图像数据,比较分析COP轨迹线形态及足底不同区域压力分布。结果:青年人与中老年人COP坐标变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二者的COP轨迹线形态、足底压力分布存在一定差异。结论:COP轨迹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体行走运动的特点,可以用于人身特点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步幅特征作为每个人行走姿态的反映 ,是形成足迹步法鉴定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法制建设的日趋完善 ,足迹在刑事案件现场勘查中作为诉讼证据越来越要求它的科学准确性、理论可依性。模糊模式识别理在步法鉴定中的应用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学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现场立体足迹进行无损提取和步态分析,进而对人身进行识别,将成为未来足迹检验的新趋势。通过实验对立体足迹的深度信息进行计算测量,对足迹压力步态特征的伪彩色图像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步态特征的稳定性及个体差异,为立体足迹步态分析和足迹串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年龄是人体生理机能和运动机能的时间标志。随着年龄的增长,足底跖区压力分布会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这对于通过足底跖区压力的不同分布推断遗留足迹人的年龄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足底压力分析系统分别采集了20、30、40、50四个年龄段人群的跖区压力数据,对跖区压力分布和年龄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足底跖区压力分布与年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为利用跖区压力分布推断年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7.
足迹是现场常见的一种痕迹,目前现场的利用率不高,袜印由于变形大,利用得更少。笔者认为对袜印的分析和鉴定应对照赤足迹进行,主要还是从其外形轮廓上进行比对。  相似文献   

8.
不同穿鞋足迹鉴定结论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证据价值。以刑事诉讼证据必备的要求为准则,研究不同穿鞋足迹鉴定结论的内在联系,揭示该鉴定结论的客观性、相关性和法律性,从而论证该鉴定结论具有的证明案件与作案嫌疑人存在的必然联系,是当前足迹鉴定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犯罪分子在作案现场留有大量的足迹,提取足迹常规方法为照相,但照相形成的足迹图像往往有承受客体颜色的干扰,使足迹图像所表现的特征不够清晰,从而影响了检验鉴定,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说明黑色即时贴能提取平面客体上的灰层加减层足迹,并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鞋底内面的省料槽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在鞋印中的痕迹反映,进行了解剖鞋底的实验,分析和总结了鞋底省料槽结构痕迹的特征属性,解决了省料槽结构痕迹特征中哪些是种类特征,哪些是细节特征问题。最后结合鉴定实例,充分阐明了此类特征的鉴定利用方法,为足迹鉴定更准确地进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迅猛发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和作案方法日趋智能化、复杂化,现场其他可利用痕迹越来越少,但是现场足迹的遗留却是作案人难以避免的。因此,足迹检验技术的作用也愈显突出。在足迹检验鉴定过程中,常常碰到犯罪人的足迹与样本足迹个别特征相符合,但其蹬痕、踏痕等部分种类特征却存在一定差异,这就给检验鉴定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为了合理地解释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本质的还是不同的行走速度造成非本质的差异,本文从实际出发,测量统计了不同人在不同行走速度(静立、走动、跑动、跳动)时平面穿鞋足迹样本的蹬痕直径、跟压半径和踏痕半径,以及踏痕、蹬痕、跟压等步态和步幅特征之间的搭配。根据具体实例的数据并配合直观图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讨论分析;并对各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足迹识别是现代犯罪现场侦查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基于图像分析的足迹识别技术大大提高了足迹鉴定识别的效率。由于图像采集过程中无法避免出现各类噪音,在后期对足迹图像进行LBP特征提取时也会降低识别精度。针对这个问题对LBP算法进行研究,引入一种混合滤波LBP和PCA的图像特征提取算法,并应用于犯罪现场足迹识别工作中。算法首先采用中值滤波与小波变换的结合算法对采集的鞋底足迹图像进行去噪处理,并通过PCA算法对特征向量进行降维处理,最后采用SSIM结构相似度对鞋底图像进行匹配识别。经过与现有的LBP算法比较,引入的混合滤波算法可以明显提高鞋底足迹的识别准确度,在鞋底足迹识别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犯罪现场勘查提供高效、精确的线索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测试技术是研究如何对被测对象在试验过程中进行测量的实施方案。包括 :测试系统与被测对象的最佳交联 ,测试系统本身的环节(仪器、设备和接口 )之间的最佳交联 ,测试系统数值计算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测试系统及各环节设计规范的制订。测试技术本身就是高科学技术。它早已渗透到各种学科技术领域 ,并成为与各种学科技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随着刑事科学技术中枪弹痕进检验与鉴定的发展 ,及内容的日益丰富 ,测试技术在涉枪案件鉴定中的应用也会日趋发展提高。涉枪案件较广泛的是枪支的杀伤力的鉴定。众…  相似文献   

14.
山地地貌对人体结构形态的影响决定了其特定的足迹形态 ,用其分析年龄的方法不同于平地人足迹分析年龄方法 ,依据这一特性 ,本文研究并制订了利用山地人足迹分析年龄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磨损特征与重压特征是足迹检验鉴定中常用的两个特征,但二者常常被混淆。本文就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季峻 《警察技术》2001,(1):34-35
测试技术是研究如何对被测对象在试验过程中进行测量的实施方案。包括:测试系统与被测对象的最佳交联,测试系统本身的环节(仪器、设备和接口)之间的最佳交联,测试系统数值计算法,及数据处理方法,测试系统及各环节设计规范的制订。测试技术早已渗透到各种学科技术领域,并成为与各种学科技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随着刑事科学技术中枪弹痕进检验与鉴定的发展以及内容的日益丰富,测试技术在涉枪案件鉴定中的应用也会日益发展。涉枪案件多数会牵涉到枪支的杀伤力的鉴定。众所周知,枪支设计专家们在设计制造军用枪支的过…  相似文献   

17.
鞋在穿用过程中会在鞋边埂上形成细小龟裂纹,由于其存在的细微性与反映的限制性使之成为我们在平时分析鉴定中易于忽视的穿用特征。然而龟裂纹在足迹分析鉴定中不仅具有一定的常规性利用价值,还具有在特定条件下的非常规性利用价值,即龟裂纹反映在现场足迹边缘的线条痕迹具备线痕同一认定的条件,可以进行鞋的同一认定。这种擦划线条的比对,给蹬、蹭足迹的同一认定提供了条件。通过典型案例具体解析了这类特征的非常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人体在赤足行走时稳定性较差,又加之承痕体表面物理性能的差异,使赤足足迹特征的变化较大,只有掌握赤足足迹的特征变化规律,才能对赤足足迹进行正确的鉴定。  相似文献   

19.
足迹是现场出现率最高的痕迹物证之一,对于侦察破案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形成足迹的诸因素随机性强,规律不易掌握,所以其重要作用往往难以发挥出来。博罗市公安局侦破“11.12”盗窃案是正确运用足迹分析和鉴定方法直接破案的一个典型。在从外围现场发现足迹到据此认定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侦技人员大胆利用足迹,迅速扩大线索,有效打开突破口,在三天之内破案。总结其做法,可以对同行有所启示。一、中心现场勘察1997年11月24日上午,博罗市公安局接报义和镇金矩灯饰厂被盗窃现金38万元人民币一案并立即进行了现…  相似文献   

20.
测量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与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差距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可持续经济发展测度研究的主流地位,而生态足迹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生态足迹是一种重要的判别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量方法,自1992年被提出以后便备受人们关注.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的思想渊源、前提假定和核算步骤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的生态足迹理论应用研究进展,并对生态足迹理论应用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