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课》2008,(11):17-17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农村改革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30年的历程中,农村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农村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变经营体制。自1978年开始,首先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也就很快发展起来了。  相似文献   

2.
宁杭  兆康 《唯实》2008,(11):7-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创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又为深化农村改革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为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集体合作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红宇 《前线》2008,(11):22-24
我国的改革起步于农村,发端于农村经营体制变革。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奠定了农业持续发展、农村稳定繁荣的制度基础,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宏观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开辟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张兴国 《奋斗》2008,(9):31-34
从1978到2008弹指30年,黑龙江农业农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光辉的历程。在农村30年的发展进程中,我省始终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不断向改革的深度广度进军,全力推进以土地经营制度变革为核心的一系列农村改革,初步建立健全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架构。  相似文献   

5.
35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村改革指明了航向,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农村金融改革……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让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35年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次重要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相似文献   

6.
昌吉市在深化农村改革中,根据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小城市、大郊区的显著特点,坚持为城市服务,为石油开发服务的发展方向,对农村主导产业一体化生产经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改革,全市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等协调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构筑了“以城市需要为市场,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村产业化新格局。一、昌吉市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所面临的形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打破了过去僵化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7.
吴艳玲 《奋斗》2006,(4):12-13
中国的经济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模式.农民脱离了合作社,虽然部分保存了集体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仍归集体所有,但改革主要是强调农户自主经营的权利。重新回到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分散经营的个体农业.这种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8.
36年前,中国改革尚未拉开帷幕,被饥饿逼迫的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冒死按下了“大包干”的红手印。18个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并最终上升为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9.
一、农村制度变革给村级党组织带来的影响1、来自农业经营制度变革的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农业改革之中,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并成为了中国农业的基本生产经营制度。在推进农村发展进程中,这一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变革,开始从单纯的土地  相似文献   

10.
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思考□张明龙我国农村改革,大体经历了两个步骤:一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本内容的生产领域改革,使农民有了农产品的生产自主权。二是以取消统购派购制度为核心的流通领域改革,使农民有了农产品的经营自主权。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后,发...  相似文献   

11.
梳理四十年来的安徽农村改革,安徽农村改革遵循以下逻辑的和历史的演进路径:一是"大包干"创建了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巩固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三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四是农村"三变"改革完善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最后,依据安徽农村改革逻辑的和历史的演进路径,提出下一步安徽农村改革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2006年9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把20多年农村改革发展历程概括为三大步:“第一步,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第二步,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第三步,实行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①以农业税的取消为标志,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综合改革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农村改革则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和基石。周年农村改革过程的重要标志是197pel987年间党中央一系列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这些文件高屋建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又回到群众中去,正确指导了当时的农村改革,回答了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1997年末,一批R期从事农村工作的老同志聚在一起,从决策历程的角度回顾了中国农村20年改革的过程。认为有必要把自己作为参与者和知情者所了解到的中央和地方有关农村改革的决策过程记录下来,于是便有了《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事》…  相似文献   

1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林业体制机制的一次生动实践,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必将对林业发展、农村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荐书     
《红岩春秋》2020,(2):80-80
《伟大的历程:中国农村改革起步实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首先掀起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以家庭承包经营制为起点的农村改革揭开序幕,从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这项影响几亿中国人生活的制度变迁,是怎样由最初的民间要求上升为党和政府的法定政策?人们为争取昔日称之为“包产到户”、今天叫做“联产承包制”的农业经营形式,曾付出怎样的代价,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金丽馥 《唯实》2001,(8):57-60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开端。家庭承包经营的普遍实行 ,确定了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找到了集体经济的新的实现形式 ,从而最终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是 ,改革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这一基本经营体制所处的微观基础和宏观环境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面对这些变化 ,现行的经营体制特别是集体统一经营层面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暴露出某些不适应 ,使原有的和新生的问题与矛盾都表现出来 ,阻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中国农村经营体制的…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与当代》2008,(12):58-63
话题缘起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时,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提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而在此前,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安徽省农村改革发展情况时表示,要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8.
积极促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赵万弟,耿洪斌双层经营体制,是近年来农村经营体制的一种有益的探索,不仅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而且推动了整个国良经济的调整和方方面面的改革。但是任何一种经营体制都会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时效,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也引发出了一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改革理论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家宝总理2006年9月1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综合改革丁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近30年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几步改革贯穿一条红线,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20.
农户作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经营组织的股东,其股份及收益权具有潜在的财产价值。站在发挥农户股份及收益权价值并催生农户担保融资能力的角度,结合国外农村合作组织及农户融资的发展经验,对中国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经营的发展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总结,进而提出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经营的内外部制度措施,以期对促进中国农村金融及经济的改革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