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根据“圆心理论”,发挥武汉区位优势,加快“共建”广大内地的武汉国际大市场,是武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需要重视的一个大问题.从国际看,巴西马脑斯,是内陆丛林城市,自从开辟为自由贸易区后,很快发展为现代化城市,并带动了亚马逊流域和其他地区的发展,马脑斯的区位优势和武汉差不多;美国芝加哥,是美国第二大城市,是内陆城市,也是美国、加拿大的经济中心,由于芝加哥是自由贸易区,促进了加拿大、美国经济的发展,芝加哥与武汉的区位优势也差不多.从国内看,广大内地为了使间接的国际经济合作转变为直接的国际经济合作,即由通过对外贸易联系发展为再生产过程的直接合作,迫切需要在武汉建立内地的国际大市场.从历史看,中心不富,周边难稳;只有中部富了,对周边才有凝聚力,唐王朝以来,历来如此.以武汉为圆心,取半径优势,可以取得广大农村  相似文献   

2.
武汉享有中国地缘经济的“心脏”称呼,既有承东启西之便,又有汇南聚北之利。纵观武汉周围800平方公里的华中地域,武汉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区位优势、科教水平都是最好的。在我国京沪汉和沪港汉两大“金三角”中,武汉都处于极其重要的交汇点。如果说,浦东开发开放,三峡工程开工上马是实现长江战略的两个支撑点的话,无疑,武汉的发展、武汉的开放开发就是振兴长江的第三个支撑点。历史和国际经验都表明,产出最集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是大江大河流域。最近,国务院高层人士和资深专家正在着手规划21世纪的长江发展战略,设想把长江这条巨龙划分为以上海为中心的苏浙皖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的湘鄂赣经济区和以成渝为中心的云贵川经济区。这一宏大的长江战略三极架构,更加突出了武汉在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使之与上游的资源开发、三峡工程和浦东的开放开发遥相呼应,打响了中国跨入21世纪的长江战役。  相似文献   

3.
辛磊  曾翔旻 《政策》2003,(9):10-11,16-18
武汉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无与伦比,然而,现代物流在这里的发展却差强人意,与武汉的战略地位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4.
建设武汉城市圈,核心是提升和发挥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中心城市的形成有其客观规律。中心是针对周边而言,没有周边就无所谓中心。一个城市要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必须具备很强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在这一点上,武汉显然还有不小差距。“九省通衢”的武汉,区位市场优势明显,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自古就是地区经济的中心。然而,在改革开放、加入 WTO 的新形势下,武汉的传统优势在逐步减弱,总体聚散能  相似文献   

5.
利用“圆心理论”发挥区位优势 把武汉建成内地的国际大市场利用“圆心理论”,取半径的优势,发挥武汉区位优势,加快“共建”广大内地的武汉国际大市场。从国际看,巴西马斯,是内陆丛林城市,自从开辟为自由贸易区后,很快发展为现代化城市,并带动了亚马逊流域和其他...  相似文献   

6.
水运枢纽区位优势形成了历史上武汉转输——中转贸易的商贸优势。历史上的武汉是座码头城市,流行的是码头文化。在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8+1"城市圈的今天,武汉要形成开放型的大码头格局,参与国际国内经济竞争,必须联合区域城市,形成强大的城市共同体。要发扬武汉大码头文化"善变"和开放的文化精神,摒除"内陆"意识,再一次促使武汉码头的功能转型,使武汉真正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进而建设成开放性国际型城市。  相似文献   

7.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优势表现在区位地理、基础设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等方面。对于把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中心城市,本文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认识和发挥武汉的区位优势 在长江中游乃至中国中部的经济发展中,需要中心城市的带动和支撑。武汉作为这样一个中心城市,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应当承担起中国  相似文献   

9.
武汉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它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是我国中部的特大综合性中心城市。现在,适逢三峡工程上马,浦东开发开放带动长江经济向世界迈进,国内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重组正处于关键时期。处于中国未来统  相似文献   

10.
一是新机遇丰都有五大优势可供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把握和运作,从而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发展机遇演变为现实动力。一是区位优势。丰都地处重庆版图中心,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全境。随着渝涪高速公路的贯通和全市公路网络的形成,特别是渝长(重庆—长沙)高速公路和渝汉(重庆—武汉)沿江铁路的建设,以及县际间交通条件的改善,丰都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二是资源优势。丰都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一、如何认识和发挥武汉的区位优势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提法比较空泛,这只能作为长远发展的结果,很难成为目标。发挥武汉在湖北和长江中游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和中心城市作用是比较实际的。现代经济的发展,靠一个个城市孤立封闭地运行很难成功,必须发挥经济区域优势。从世界范围看,已逐步形成欧盟、东盟、北美贸易区等区域  相似文献   

12.
尹冬桂  信祖国 《政策》2002,(7):23-23
樊城区位于襄樊市的交通中心、商贸中心,区位独特。近几年,我们从区位优势出发,着力营造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借外力,推动了樊城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喆 《世纪行》2007,(8):50-50
武汉现辖13个行政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75万人。武汉是我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区位独特,距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重庆等国内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左右,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北、武汉等我国主要的老工业基地以及整个中部地带,是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这给中部最大的城市武汉以及武汉城市圈,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如何利用好这个历史机遇,需要武汉及武汉城市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明确自己在全国区域经济体系中的正确定位。——充分发挥“居中”的区位优势,努力把武汉和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满足内  相似文献   

15.
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早在3500年前,商朝在这里建有万国商城。至明末清初年,得长江、汉水交汇之利,武汉已形成了汉口、武昌、汉阳三足鼎立的格局,居民填溢,货物山积,商贾云集,为天下"四大名镇"之首。从古至今,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蜚声中外。特别是在中国近代,武汉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壮丽篇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重镇、物流中心、交通枢纽和教育科研基地。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武汉人民,正以改革者的魄力和创新者的勇气,朝着把武汉建设成为中国的钢铁、汽车和高新技术三大产业基地,建设成为金融、流通、运输、信息、科技五大聚散中心,建设成为开放式、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而豪迈前进。武汉有着"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在全国的经济发展布局中,居于"承东启西"的重要地位,亦是湖北经济发展的龙头。近年来,作为湖北的省会城市,武汉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聚集力日益彰显,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能力大为增强。一个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圈在长江中游日渐形成、日益扩大。它包括黄冈、黄石、鄂州、孝感、天门、仙桃、潜江、  相似文献   

16.
城区经济是武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统计显示,城区经济在全市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后,城区经济的特征更显清晰,城区经济在结构调整上显得更为快速,在发展空间上显得更为广泛,在运作机制上显得更为灵活。武昌区是武汉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和比较突出的区位优势、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对于加入 WTO 后的武昌区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变“挑战”为机遇,就要做好整合城区资源这  相似文献   

17.
区位优势是对区位诸要素经济价值的综合描述,归根结底是由区位禀赋要素的经济属性决定的;区位优势具有相对性,随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区域经济空间的自身演化而变迁。闽台经贸关系由初期的繁荣兴旺到继后的萧条衰落,再到近年来的渐入佳境,其兴衰演变历程反映了福建对台区位优势的阶段性变迁。近年来,福建推进“海西”建设,综合区位优势显著提升,为新形势下闽台经贸交流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SWOT框架下观察,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五大优势: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区位优势、科教优势、产业优势、水资源优势;三项劣势:腹地和城市圈支持不足、投资环境与沿海先进城市存有明显差距、服务业存在明显短板;四大机遇:国家扩内需战略转型、国家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城市化发展、国家对武汉战略定位调整;一项威胁:宏观经济波动对城市经济发展可能造成较大冲击。总体判断: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大,但过程或许比较艰难,不大可能在中短期内出现"突变"。  相似文献   

19.
九省通衢的武汉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探讨如何更好发掘武汉得天独的区位优势、经济资源优势,建成强大的武汉城市经济区,使之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经济幅射源,以此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武汉城市经济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1、武汉城市经济区建设已大致推行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7年学上海之前。这一阶段从90年代初开始,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武汉市也探索了“五个一批”改革。此阶段改革的特征主要为探索企业内部新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但没有从根本上涉及产权制度改革。第二阶段为1997年…  相似文献   

20.
王超 《学习与实践》2008,(4):116-120
武汉市顺应台商在大陆投资西进的态势,适时地提出打造武汉为“中部台资聚集区”的目标。这是充分考虑武汉自身优势和台商在汉投资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首先,武汉的区位交通优势奠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其次,台商在汉投资的良好势头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再次,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及武汉投资环境的继续改善是实现这一目标良好机遇。打造武汉为中部台资聚集区已具备了许多有利的客观基础,关键是抓住机遇,立足自身优势,进一步创造促进汉台交流合作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