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关系前面两节,我们说明了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基础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这一节我们来分析一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是  相似文献   

2.
简述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少奇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指出那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一致,没有矛盾”的观点,“把社会主义定型化,无冲突论,有形而上学味道”。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常“注意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改革”,以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他着眼于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各个环节的矛盾,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也颇有新意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观点和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展开与正确解决,促使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成熟和全面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及其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本文着重探求的问题。一、社会支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出发点初级阶段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各自的状况。生产力的状况是,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贫乏,对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劳动就业…  相似文献   

4.
第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有一个,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理由是:两个基本矛盾的概括不见于马恩列斯经典著作;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也是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分为多层次。但主要的系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对相互联系的社会基本矛盾,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体现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而来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分为多种层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多层次的状况。既要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要适应落后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过程中认识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澄清了长期以来认识社会主义的偏差,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7.
当前解放思想换脑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用生产力标准来认识社会主义和评价资本主义。不用置疑,社会主义社会是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型社会制度,它既要继承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要解决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弊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过去,我们看问题有许多是“二极思维”,一讲社会主义就什么都是先进的、合理的,全盘肯定,忽视了对生产关系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一讲资本主义,首先想到的是剥削和压迫,全盘否定,也忽视了对资本主义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容纳社会化生产力发展这个根本问题。因而,导致了许多非此即彼的、绝对化的、不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经济这个问题上,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的前后两个阶段,表现出毛泽东和邓小平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同探索,由此形成了党在两个阶段上不同的基本路线以及在经济建设上不同的方针和策略。从历史的继承性上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一方面是对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状况重新认识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对毛泽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认真领会决议精神,结合我国改革发展的实际,科学认识和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自我改革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基本适应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不断调整完善社会基本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虽然使生产关系从总体上能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一、从邓小平关注分配问题谈起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中,人们注意到他对分配问题的关注。如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时,他先从生产力方面讲了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然后又从生产关系方面讲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一个适应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仍然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生产力的确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生产力要继续发展却遇到了多种多样的阻力。首先是生产关系里面有一些东西同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能动作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能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的上层建筑条件。这是没有疑义的。但仅仅这样认识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发展生产力的价值作用还是不够的。还应看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不仅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能动的促进作用;而且作为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社会率先在落后国家出现,那么,落后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都面临着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因为依据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人类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必须具备足够好的物质基础。所以,社会主义国家首先用既定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追求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希望早日建成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理想目标与现实的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平等实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级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崭新界定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这个重要判断 ,集中反映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之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是一种新的科学论断第一 ,邓小平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他特别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纠正了过去多年来的许多错误思想和做法 ,如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 ,脱离生产力的要求片面地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 ,把许多束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在邓小不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即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首要问题。马恩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认为科学社会主义k空想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从。象的理论原则出发,而是从客观的实际出发,认为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  相似文献   

17.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集中表现为“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观,其哲学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完全适合”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政治、经济和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等方面的缺陷和错误的根源就在于斯大林这个“一致”动力观。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下面引文不注书名的,都引自本书)这里讲的五个要点是个整体:先讲生产力(第一、二点),再讲生产关系(第三、四点),最后指出生产力、生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新的概括,他在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这个新概括,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新论,是从社会历史的大视野上,从本质与特征、目的与手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的共性与个性的既唯物又辨证的联结上,揭示了社  相似文献   

20.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客观的现实,也是历史的必然,对此表示怀疑的人往往这样寻找理论根据,他们认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符合生产力标准和马克思关于五种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理论,完全是由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外因造成的,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现象,不具有客观必然性。这种糊涂观念,动摇着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有必要加以澄清。一、生产力决定作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生产力标准的理论根据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最终必须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这是绝对的、确定的。否认这一点就会背离历史唯物主义。但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先进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并不一定是建立在最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上,同一生产力状况可能形成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