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静 《理论文萃》2006,(4):17-22
社会和谐是人类普遍追求的最高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最基本的理念。中国古代就有“致中和”的“中庸”思想、主张“普遍和谐”的“太和”观念、以“天下为公”的“大道”维系群体建立和谐社会的“大同之世”等等,无不奏鸣出和谐之音。“和谐”也一直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到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从亚当·斯密的经济和谐到格林的政治和谐再到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及后来以美国学者马斯洛为代表的社会均衡论和帕森斯为代表的协和社会论、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亨廷顿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等等,西方思想家或多或少都涉及到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社会和谐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建构和谐社会理论及其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2.
一、和谐的含义 (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和谐思维,这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尤为明显。“和谐”一词的含义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于奏章典籍中,并一直被用于社会实践。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儒、道、法、墨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  相似文献   

3.
刘清芬 《党课》2006,(9):12-13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有关“大同”理想社会的描绘,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和谐思想。而在同样古老的欧洲,类似的理想追求——“乌托邦”思想同样源远流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这两个极其相似的思想,对于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末的联合国“千年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号召21世纪的人们:到2500多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是中国儒学文化的开宗鼻祖,儒学的精华和核心在于“中和”,强调“和谐”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谐”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只有达到“和谐”的境界,天地才能各安其位。万物才能生长发育,社会才能安定祥和。儒家的“和谐”观。既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包含着社会道德、人类道德、宇宙道德的原则。孔子最为推崇的上古圣帝和人格偶像是舜帝,孔子和孟子的“和谐”思想是从舜帝那里推演而来的,舜帝是上古和谐社会的首倡者和践行者。舜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周良英 《新湘评论》2007,(12):38-38
周敦颐,湖南道县人,中国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之一、濂溪学派创始人。早在近千年前,他就主张“阴阳里而后和”、“天地之气感而太和”、“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并从“天道合一”、“宽容”、“无欲”和修德四个角度,系统论述了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身心和谐。周敦颐“和”思想中的精华,历经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论述“和谐”思想在党的全国执政中的探索与实践,深入挖掘我党“和谐”思想的宝贵财富和历史经验,对于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政权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哲学体系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价值观思想。新时期的价值观以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和谐为基础。"和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思想,传统思想智慧从不同侧面,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新时期执政理念,就是强调如何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哲学,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下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法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文化融合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转型的新指向.在“民本法治”、“德法合治”、“权利义务关系”、“和谐诉讼”以及“生态保护”等法的内容构成、运行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马克思、恩格斯法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文化理念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二者的有机融合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伟民 《奋斗》2007,(4):13-14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明确使用了“和谐文化”的新概念,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理论上的重要创新。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  相似文献   

10.
高德明 《求实》2008,1(2):32-34
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理想,蕴含着公平仁义、稳定有序、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世界和平的大同梦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中的古代哲学和美学的核心"和而不同"与"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以及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理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文化资源、哲学智慧和伦理启示,为党和国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统筹兼顾的执政理念和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1.
《福乐智慧》和《玛纳斯》作为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作品,在各民族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新疆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巨大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哲学中和谐思想研究,有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新疆提供文化支撑;有助于引导宗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有助于新疆社会稳定;有助于维护新疆文化安全;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程有为 《学习论坛》2010,26(1):69-72
子产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思想家。他在郑国执政二十余年,在治理“国小而倡,族大宠多”的郑国的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社会和谐思想。子产的社会和谐思想可分为国内政治和谐,国际关系和谐,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三个方面。子产的社会和谐思想是中原乃至中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家治 《新长征》2009,(7):57-58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价值的思想学说始于孔子。价值论的名称是20世纪初西方才有的,孔子关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仁者安仁”等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价值观。研究孔子的价值观,培养新时代的价值观,对于立身处世,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丁祥艳 《世纪桥》2009,(11):93-94
准确把握“和谐”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具有人本性、系统性、发展性、客观性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效廉 《奋斗》2011,(10):3-5
“十二五”时期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础是社会和谐稳定,根本是保障改善民生,一个亮点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现文化建设的规划目标,必须突出主题、围绕主线、夯实基础、着眼根本、打造亮点,不断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内容机制,努力为“十二五”发展大局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价值理想产生了积极影响,党的历届领导人非常善于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思想文化资源并进行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真正把“和谐社会”提到了科学理论高度,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分别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理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价值理想产生了积极影响,党的历届领导人非常善于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思想文化资源并进行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真正把“和谐社会”提到了科学理论高度,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分别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理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西宁市委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及省第十一次和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立足“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总体要求,认真总结西部大开发和“十五”发展经验,牢牢把握发展与和谐主题。西宁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成为西宁历史上经济增长较快、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和平共处”理论,“两手抓”方针,“德治”与“法治”思想,“一国两制”构想,先富、共富模式,无不是邓小平借鉴古代“和合”思想和辩证观念的理论结晶。本文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邓小平“和论思想”与辩证观念的理论探讨入手,试图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服务。  相似文献   

20.
李萍 《求实》2004,20(8):36-39
发展哲学是关于发展观的哲学 ,当代社会发展观历经了经济增长观、人本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社会和谐发展成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发展哲学的核心范畴 ,具有人本性、系统性、长远性的特征 ,我国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统筹协调发展 ,持续前瞻性发展 ,这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社会和谐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