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秀梅 《党史纵横》2006,(12):46-47
他,11岁亲历长征;50年后,他时刻心系那条地球上的红飘带,用心来重新走过长征路,充盈其间的足迹都凝聚在纸页上,成为一行行深沉而又灵动的诗句;他以一个红军战士的名义,在为后人打捞那沉淀于岁月深处的真实的历史,传承着长征精神。他就是沈阳军区原文化部部长张云晓,一位离休后笔耕不辍,用诗再次亲历长征的老红军战士。有好的土壤,便生出诗的幼芽桌上,是一本新诗集——《诗的红飘带》,油墨飘香。“启开通往记忆的闸门,便看见一条红飘带似的征途。”就是这条红飘带,牵引着一个已经84岁的老人,至今还走在长征的路上……这是他的履历:1933年11岁…  相似文献   

2.
《新长征》2011,(4):F0003-F0003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中国中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奇迹——万里长征。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  相似文献   

3.
1935年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红军长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书写出一篇壮丽之史诗,成为兵家之绝唱。奇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在劫难与战火中开始的。20世纪30年代的福建,是在动荡与血雨中到来的。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此时的福建,正处在社会大变动的历史前夜。很多人在苦苦思索和观望:中国共产党人能否走出困境,绝处逢生,创造奇迹?历史终于作出了回答——1934年10月,由于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使包括闽西、闽西北、闽北和赣南在内的中央苏区陷落,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共5个军团,以及由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直属队编成的军委第一纵队、第二纵队,总共86859人,被迫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开始作战略转移——长征,其中福建子弟兵近3万人。他们来自全省20多个县市,以闽西、闽西北居多。  相似文献   

5.
5·12特大地震过后,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灾后恢复重建就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到去年底,四川51个重灾县灾  相似文献   

6.
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翻高山,过草地,纵横11个省.艰苦跋涉二万五千里.同百万敌军浴血奋战,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胜利到达陕北.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翻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征胜利完成后.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夺取全国胜利.这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革命胜利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相似文献   

7.
2012年深秋时节,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全省党史系统干部开展学党史重走长征路活动,实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10月15日,我们一行42人来到了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地——甘肃会宁红军会师地旧址。一下车,大家就被映入眼帘的门楼上毛泽东的题词"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深深吸引。负责接待并为我们讲解的是会宁红军长  相似文献   

8.
隔山 《党课》2011,(23):105-107
大型连环画作品《地球的红飘带》根据魏巍的长篇小说改编、由著名画家沈尧伊绘制,历时6年时间创作,包含926幅作品,在1993年甫一问世,就被美术理论家蔡若虹称为“创造了黑白画艺术的高峰,是我们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红飘带”。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军队叶挺独立团,经过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血与火的锤炼,在长征前,其主体发展演变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简称“红四团”)。在历时一年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这支叶挺独立团后裔英雄部队,发扬“铁军”精神,勇当开路先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屡建奇功,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田克勤 《新长征》2006,(10):9-1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时隔多年,毛泽东所写的七律《长征》仍能把人带回70年前那峥嵘的岁月。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和社会革命史上的伟大奇观,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及其军队的骄傲。它所锻造的长征精神,已经成为党和人民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1.
“长征”称谓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开始时,是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向陕北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这一亘古未有的壮举.后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就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大本营转移这一伟大历程了.  相似文献   

12.
杨必军  甘荔 《世纪风采》2007,(11):32-3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是震古铄今的人类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当年,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湖南怀化的通道境内时召开了一次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史称通道会议。当时因情况紧急,此次会议的召开又是在行军路上进行,  相似文献   

13.
石仲泉 《湘潮》2005,(10):15-20
毛泽东的《长征》诗,在实写中央红军长征的历程时,讲的“五岭逶迤腾细浪”,就是表现红军通过第一至第四道封锁线的情景。五岭,分布于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四省区交界的南岭地域,系指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岭。红军从赣南于都等地突围出发后,即沿着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向西前进。我以为,此诗中的“腾细浪”,主要是表现中央红军通过前三道封锁线的情景。因为过这三道封锁线比较顺利,打胜仗了,红军将士的心境好。这样,在他们看来,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也不过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2004年10月,在相关党史部门同志的帮助下,我补走了…  相似文献   

14.
孙国林 《党史博采》2006,(10):12-15
《红军长征记》是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由长征人写成的第一部反映长征的书,史料丰富珍贵,是我党领导的第一次群众写作活动的结晶;体裁丰富多彩,堪称精心编成的军事文学;内容真实感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详细记述了《红军长征记》的成书过程及作品的特点,其背后的许多故事趣味盎然,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5.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就是要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是当代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才气横溢、激情涌流、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在那环境恶劣、敌情险恶、饥饿困顿、弹尽粮绝、经历雪山、跨越草地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毛泽东同志更是诗情宛如潮涌,诗词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一连写成十篇之多,占他所发表诗词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些诗词是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光辉历程的真实写照,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  相似文献   

17.
在祖国东北的中心城市沈阳,有一所历史悠久、功勋卓著、人才济济的高等医科院校--中国医科大学,这所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的老校,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走过了70年的辉煌岁月,培养了近4万名高级医学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以及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从这所学校中先后走出了9位国家卫生部的正副部长、40多位将军、1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0多位副部级以上职务的领导干部和众多享誉海内外的医学科学家.有人称这所学校为"红色医生的摇篮".  相似文献   

18.
施一夫 《新湘评论》2006,(10):14-16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壮丽史诗。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组织策划了长征专题——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旨在让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19.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回顾长征的历史,目的是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中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本刊特约了石仲泉、罗开富、褚银、姜廷玉等四位著名专家,围绕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阐述各自的真知灼见。现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