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丹 《法制与社会》2013,(22):136-137
行政强制既容易侵犯人权又必不可少,片面的强调行政效率和人权保障都是不可取的。本文立足于行政强制,从保障人权是行政强制制度的法理基础入手,介绍了我国现行行政强制制度中的人权保障制度,并借鉴美国行政法对这一问题的合理做法,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行政强制在处理二者关系时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2.
秦永峰  李风林 《行政与法》2008,1(2):122-125
人权概念是人权学说中最为困难、最为混乱的一个问题。法治国的刑法必然会引入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刑法的人权保障范围限于对被告人人权的保障和对一般人人权的刑法保障。  相似文献   

3.
紧急状态下的人权限制与保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佑勇 《法学杂志》2004,25(4):21-22
如何协调紧急状态下的人权限制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是制定紧急状态法所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有关紧急状态的立法必须明确规定紧急状态下人权限制的范围或人权保障的最低标准,以及行政法治所要求的法律保留原则、比例原则、权利救济原则等基本的人权保障原则。  相似文献   

4.
人权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而保障弱势群体的人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当前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人权问题日趋严峻,势必影响到社会的公正、稳定与和谐。因此,必须通过完善宪法、加强人权立法、确保执法与司法公正来逐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家的人权保障责任与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主权国家日渐向国际社会开放其边界的全球视野中,国家的人权保障责任具有了国际与国内两个维度。在人权普适价值的指引下,人类找到了在谅解、宽容、平等的基础上和平对话、共促社会正义实现的新的可能性。建立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国家机构是将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推进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中国建立国家人权保护机构是我国应履行的大国责任,此机构的建立有利于我国履行人权保障责任、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骜 《法制与社会》2015,(8):280-281
罪犯的人权问题一直是社会和民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而罪犯人权的落实情况和法律保障情况更是法律界关注的热点.作为罪犯他们该享有哪些人权,这些人权是否得到落实,当前我国罪犯人权的现状怎么样,以及如何完善罪犯人权.本文分析了当前罪犯人权的现状和造成当前现状的原因,并对未来如何更好的保障罪犯的人权提出一些建议,弥补一些罪犯人权方面的缺陷,希望我国的监狱制度在罪犯人权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论逮捕与人权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逮捕的特殊性和人权的重要性决定,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逮捕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保障人权,然而却是以限制或剥夺具体人的基本人权为条件的;从对被害人人权和社会制度角度讲,需要而且离不开逮捕,从被告人人权保障角度讲,要控制和慎用逮捕。二者统一于社会的共同道德和法律基础。尊重人权是人道的,正确地适用逮捕同样是人道的。尤其应当注意对被逮捕者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死刑犯的权利往往因其主体的特殊身份而遭漠视。当前我国在保障死刑犯的人权方面存在执行方式上的差别对待,对尸体处理缺乏规范等问题。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来看,通过建立健全保障制度以解决这些问题,注重对所有人包括死刑犯的人权保障应是我们司法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的深入发展,人权形态正在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重塑,从而打破了既有的三代人权发展格局,开启了以数字人权为代表的第四代人权。它在发展动因上,源于信息革命;在内涵逻辑上,发生了根本转向;在价值内核上,实现了品质升级;在关系构架上,呈现关联义务的社会延展。这就需要确立全新的数字人权观,构建相应的人权保护机制,塑造尊重人权价值的道德基础设施,从而为数字人权提供有效的法治化保障。  相似文献   

10.
反酷刑政策与罪犯人权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克芳 《法学论坛》2007,22(2):49-57
酷刑严重侵犯人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严重犯罪之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反酷刑政策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是人权意识的觉醒和人权运动的兴起.随着人权保障的国际化,反酷刑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因而联合国通过一系列的国际人权公约来禁止酷刑,并建立了反酷刑的国际监督机构.就我国来说,国内有关法律,如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大都有反酷刑的内容或规定,但是,这与国际人权公约的有关规定相比仍存在着差距.本文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反酷刑措施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全面脱贫是我国人权治理的微观投影与实践具象,由人权理念、人权保障、人权实践、人权话语四个维度构成。“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是全面脱贫人权治理的理论引领,不仅补正了西方传统人权理念的局限,而且突出了我国人权治理的核心价值。围绕“幸福生活权”构建人权保障是全面脱贫人权治理的理论内核,宏观上关涉“幸福生活权”与“免于贫困的权利”逻辑关系,微观上关注脱贫过程中针对不同人权子项具体制度的安排。实现“最大人权工程”的人权实践是全面脱贫人权治理的理论机制,集中表现在提出精准扶贫式的反贫困方法以及打造法治化脱贫治理模式。“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权话语是全面脱贫人权治理的理论表达,一方面在全面脱贫的实践中提炼我国人权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在国际人权话语场域中倡议共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重保障人权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底线,社会的内在和谐是制度性的,它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互动形态下形成的和谐。人权保障和有限政府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必然要求,确认有限政府和人权保障为内容的宪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障。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首先要对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进行宪法层面的设计,确立保障人权实现的宪法制度。只有宪法所保障的人权的最高价值得到实现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够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3.
刑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权。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刑法的核心原则,如何在立法、司法实践中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对人权保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监狱人权保障是人权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作为羁押场所的看守所中在押人员的人权能否得到保障也是整个人权事业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因此,我国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善如看守所等羁押场所的人权保障状况,让社会更加关注、更加有效地监督羁押场所的执法活动,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人权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5.
崔春旦 《法制与社会》2010,(21):289-289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权威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没有宪法保障,任何人权保障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主要阐述了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揭示人权的立法保障是宪法保障人权的必然延伸和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宪法保障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当前,人权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而生命权是人权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死刑的存在似乎与人权保障的关系是不可调和的。其实不然,本文认为主张废止死刑或保留死刑都是站在人权保障的立场上加以考虑,都是以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为内容。  相似文献   

17.
人权并不是西方文明所独有的,但要寻求人权的渊源,最佳的途径还是沿着西方文明的足迹寻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内容包括安定有序,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这些内容的实现都与人权保障的落实连在了一起。本文认为和谐社会要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和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也必须落实宪法中有关人权保障和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款。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刑法典一直保持着重刑结构,只重视控制犯罪的单一功能,而忽视人权保障机能。当今世界刑法趋向轻缓化,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不断得到加强,我国刑法应当相应地做出转变,从重刑主义向轻刑主义转变。本文从刑事政策、犯罪、刑罚三个角度来论述刑法的从轻适用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人权保障的价值选择--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应然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事诉讼法所保障的人权应包括个人人权与社会人权两个方面,但是由于司法能力的局限性和价值目标多向性导致个人人权与社会人权难以均衡保护,依据刑事诉讼法的公法性质和人的社会性本质,应在社会人权优先保障的前提下兼顾个人人权.并提出协调社会人权与被告人人权的原则共同抑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权衡原则、合法性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20.
论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人权与宪法相伴相随、密不可分。宪法作为人权保障书 ,既是对已有人权的确认 ,也是人权发展的保障。从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 ,无论是资产阶级宪法还是社会主义宪法 ,都是以确认和保障基本人权为中心而展开的 ,近现代人权事业的发展都会在宪法中得到体现和反映 ,而宪法的进步又推动着人权事业的发展。现代宪法主要通过确认人权原则和人权范围、规定国家权力的运行规则和确立违宪审查制度来实现对人权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