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善民生,这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从高层领导到平民百姓都知道其重要性。当金融危机袭来时,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一样,遇到了难题,需要“转型”,那就是必须注重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改善民生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之间具有良性互动的内在机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改善民生的"发展"才能称得上科学的发展,扎根于改善民生的"和谐"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和谐,因此,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亟待解决的两大时代课题,科学发展能更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物质基础,社会和谐能更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营造社会环境,因此,改善民生必须深深依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2)
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因为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所以一直是国家兴亡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深化改革的历史起点上,党和政府要比以往更加"着力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社会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只有这样,"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4.
服务型政府是"执政为民"的政府,具有"民生优先"的根本价值取向。在加快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基础上,服务型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与发展民生的重大责任,在实践中以"三大转变"力促民生改善,用统筹协调破解民生难题,从制度创新上保障民生需要,通过共建共享完善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上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的民生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关联性,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因此,发展经济必须重视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6.
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市场失灵,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应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有所为;政府失灵,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应减少市场干预,有所不为。政府应妥善运用行政调控和市场两种手段,恰当地定位自身的角色,并因此选择相应的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7.
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新时期,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是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中心。因此,政府应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民众本位的政府价值取向,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8.
民生效率作为民生系统运作过程中民生的投入产出比,是直接效率和间接效率的统一,不仅直接表现为民生状况的改善程度,也间接地表现为民生改善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民生效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民生投入规模、民生投入结构、政府行为、群众利益表达等。只有破解民生效率困境,才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论民生型政府的治理战略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我国的现实国情和世情表明,构建民生型政府应该成为我国21世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为了科学阐述民生型政府的治理战略,我们必须准确界定民生型政府的内涵,以及民生型政府创新治理战略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于淼 《学理论》2011,(16):48-50
民生问题关系国家发展与社会和谐,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也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变化。如今的民生问题,已由过去单纯注重物质生活需求转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要求并重。当前,党和国家政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民生问题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迫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改善民生的历程在经历了良好的开端后,出现了重大曲折.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善民生经历了恢复与推进的发展阶段后,开创了新阶段新世纪的新局面.从这一历程可以看出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只有改善民生,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六大首提"民生",党的十七大对民生作了多方面论述,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拓展了有关民生战略思想。近年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看,中国都开始进入了民生政治的时代。何谓"民生政治",中国为何进入民生政治时代,怎样理解和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创新"民生管理任务,本文试对此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一、民生政治的含义和  相似文献   

13.
一种经济发展状态只有延续一段时期才能称为常态。从宏观来讲,实现经济新常态,至少需要在经济、社会及心理等层面满足一些基本条件,包括在经济层面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持续发展动力,在社会层面实现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在心理层面使人民的改革获得感持续增强。所有这些宏观条件都需要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努力创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社会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重要因素,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民生保障和民生改善,要以制度完善和创新保障和改善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指导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加强民生支出是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我国现阶段地方公共支出有三种模式:即经济建设性支出偏好;行政消费性支出偏好和民生服务性支出偏好。我们认为应当从支出体系、需求表达、制度建设等方面优化地方公共支出结构,提高地方公共支出效率。  相似文献   

16.
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改善民生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不是说,只要发展经济,为发展而发展,人民生活就能自然地、相应地得到提高和改善。科学发展观提出五大关系,不仅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有此内涵,另如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蔡金荣 《行政论坛》2012,19(3):50-54
自十六大报告从国家政策层面首先提出民生概念以来,民生逐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各级政府纷纷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其重要的工作任务。而从治国方略的角度讲,任何一项工作只有被纳入到法治框架中,才能使其更具规范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从而兑现对法治价值的承诺。就民生工作而言,首先的就是要使相关的民生措施法制化,做到有法可依。传统的民生话语与现代法治话语皆以特定主体的需求为出发点,这成就了两者对接的可能性,即民生话语可以转换为民生权利概念;民生权利具有主体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内容的基础性和发展性、权利实现的政府义务性等基本特征,进而划定了民生立法的基本范围;地方民生立法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关注所有社会成员,奉行公平主旨,突出立法程序的民主性。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1)
民生问题是关系到国民的生计与生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问题。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各级政府应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目前,中国的公共政策正朝着以人为本、关注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向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与政府转型之间涉及四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第二,改革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第三,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第四,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元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主张来自对传统文化中民生思想和国际视野下民生理论的继承和超越。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共建与共享双向促进、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渐进式中国式民生发展路径。为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在政府职能定位与绩效考评上,坚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并重;在纵向管理体制上,确保不同层级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在横向部门关系上,构建解决民生问题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在民生解决机制上,实现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